..續本文上一頁之一。此派用六句義即六谛來證明宇宙萬有生起之理。這是一種多元的唯物論。
(42)見:就是看法或認識,佛學上說的見,指的是對一切存在是心或物,是因緣生或自然生,是有自性或自性本空等等的看法,即對宇宙萬有持什麼觀點。
(43)無記:就是不屬于善的,也不屬于惡的意思。
(44)常見和斷見:這是佛教的說法。佛是緣起論者,認爲一切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執一切法常住不滅者,則謂之常見。但佛又是因果論者,認爲緣起是隨緣,若說人身心死後即滅,只有今生,而無來世,這樣的見解佛家即謂之斷見。
(45)彌曼差:梵語,思維或伺察之意,謂研究吠陀經典而進行思維探索真治之意。所以他們最重哲學上的邏輯推理。公元五六世紀時印度出現的哲學流派之一。
(46)禅定派:或譯等持派,此派專以坐禅修定爲主要道門。
(47)推理派:或譯分別派,舊譯乾慧派。意謂其有巧于辯理。此派專以推理辯論爲主。
(48)一切智者:指佛,說佛智慧廣大,能遍知一切。
(49)出纏:就是超出生死輪回的束縛。
(50)無色:指無質礙無色相可見的天界。是最高層的天界。
(51)阿羅漢:是斷盡煩惱證得聲聞果位的聖者。
(52)叁摩地:梵語,譯爲等持,指修定時意識高度集中而不散亂,達到最極甯靜的境界,即所謂入定。
(53)下處:指天以下,如投生人間或變畜類等。
(54)現量比量:“量”指心了別境界,如以量具量度物品一樣叫量。“現量”即所了之境悉現于前,爲心識親自所證驗。“比量”:所量之境不在眼前,根據過去的經驗揣度或用道理比喻等而知道的。
(55)所識境:指一切被認識的對象,即客觀存在的一切心和物。
(56)二十五谛:其中主要的是自性和神我。自性和神我結合,變生萬物,此外二十叁谛均是由自性所轉變的。自性是一切心理物質生命等法的主體。神我是常住不滅的,是不能轉變的,它是萬有的本體。數論派說只有修道在使神我離開自性獨存的時候,則可契合到絕對的本體的大我中去,于是便說此爲解說。
(57)自性:這是古譯,按藏文有首要或主體的意思。以下一切宗教術語均沿用舊譯。
(58)大:或譯覺。“大”指其包羅了無始以來一切變異。“覺”指其由渾沌之體,轉而有知,外生起物質世界,內生起有情心識,此不知轉而爲知時是總覺知,故名爲大。
(59)我慢:由大而生叁種我慢,NFDA3慢、變異慢、勇慢。叁慢即叁種性德,也是本體的叁種屬性。NFDA3德就混沌狀態而言,屬于物質的,喜德(變易慢)屬于心理方面的,勇德屬于動作方面的。
(60)五唯五大:五唯,色、聲、香、味、觸。五大,地、水、火、風、空。這些是構成物質世界極微細的元素。
(61)十一根:有五知根,即眼、耳、鼻、舌、皮。五身根,即口、手、足、大小便道。再加上意,其十一根,是人的器官作用和心理的機能。
(62)天眼通:佛說的六通之一,即俗所說的千裏眼。
(63)瑜伽行者:瑜伽,梵語意爲相應。瑜伽行者即修瑜伽法的人。瑜伽法是一種觀修方法,有內外道的分別。外道是練神爍氣求達到人神合一的境地。內道密宗則是以凡俗的叁業去與佛的叁密相應而求證佛果的一種法門。
(64)大梵天:印度教所崇奉的叁大神祗之一。說他是創造世界和掌握人類命運的造物主。佛教說他是色界天的四禅天之一。
(65)世間情器:“情”指有心識的衆生。“器”指物質世界。
(66)吠陀:梵語,佛書譯爲能明,即知識或學問的意思。吠陀經典是印度最早的經典,爲印度宗教、哲學和文學的基礎。正量是准則、典範的意思。
(67)時分方分:指物質的時間和空間分析到最微細的單位。
(68)能所二取:指能取的心識和所取的外境。
(69)覺囊派:是14世紀時西藏佛教中出現的一個派別,說一切諸法勝義谛不空、常恒堅固。在中觀應成派看來,世俗谛勝義谛一切自性皆空,若勝義不空此說則與梵天派、數論派所主張的沒有多大差別。
(70)普魯莎:古譯士夫。但這裏所說士夫,是指大梵或神我,是世界的原質,與一般指個人生命的自我有別。
(71)遍入天:梵語佛書譯在毗琵紐天,印度教所崇奉的叁大神祗之一,屬保護神類。
(72)瓶息:類似氣功中的丹田呼吸法。
(73)彌尼:或作詹米尼,按藏文可譯作勝量仙人,他是公元5世紀時人,爲彌曼差派的創始人。彌曼差派見前注。
(74)方分時分:即哲學上所說的空間和時間。
(75)佛教徒說佛是全知者,是說真實語者,他們反對這種說法。
(76)這是因明論式中的術語。
(77)聖言量:這是宗教徒各以自己的祖師所說的爲聖言、爲准則,信奉不渝。 (78)衡近喻量:或作譬喻量。
(79)耆那:是古印度耆那教的祖師,生于公元前540年,死于公元前468年。即佛典中所說外道六師之一,見前注“尼犍陀仙人”條。
(80)由旬:古時印度計算裏程的一個單位名,一由旬當行軍一日程。
(81)叁有:就是叁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佛說這叁界是衆生生死往來的世界。
(82)涅槃:滅除一切苦,達到本體寂靜,即是證涅槃的意思。
(83)四種宗派:有小乘兩宗派即經部和有部;大乘兩派,即中觀和唯識。
(84)劫:即時機。佛說我們現在是處在賢劫時機;就是最好的時機,因爲此時有一千位佛出世。
(85)毗婆娑:梵語,分別說的意思。此部全名是分別說一切有部,略名爲有部。是小乘二部中的一個派系名。此派認爲一切色(物)、心(心)諸法雖由緣生,有生滅變化,但心物的法體(本元),各有自性,常恒不變,主張叁世實有說,是佛教中一種唯物主義的思想。
(86)廣分爲十八部:即大衆部複分爲五部,說一切有部複分爲七部,上座部複分爲叁部,正量部複分爲叁部。又大衆五部: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出世部,說假部。說一切有七部,有根本說一切有部、飲光部、化地部、法藏部、多聞部、紅衣部、賢胄部、說分別部。上座有叁部即祗多林住部、大雄山住部、大伽蘭部。正量有叁部,即雞胤部,守護部,犢子部。
(87)經部:小乘二大派之一。此派主張過未無體,現在實有說。過去諸法,體用已滅,未來諸法,體用未生,都無實體,僅現在諸法,體用尚在,可以認爲實有。是批判的實在論。色心之中,特重心法,是佛教中唯物主義向唯心主義發展的一個流派。
(88)別的部洲:指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其它世界。
(89)薩羅诃:印度大德、龍樹菩薩的上師。是印度最早宏揚大乘和密乘的人。
(90)龍樹菩薩:在佛涅〖FJF〗?〖FJJ〗後七百年間出生在南天竺。是大乘中觀宗的開創人。
(91)無著菩薩:出生年代說法不一,大約在公元4世紀時,他是大乘唯識宗的開創人。
(92)二大車乘:指龍樹和無著所開創的中觀空樂和唯識有景兩派猶如車乘可以運載衆生到達佛位。
(93)布達葦:意爲草地,在印度南部。
(94)那蘭陀寺:是印度古代的一個著名寺廟,在摩揭陀國內。
(95)黎迦羅辛柏和薩紮白薩:古印度地名。在印度東北接近阿薩姆地區。
(96)北俱盧州:在我們世界的北面,屬于另一個世界,這是佛家理想的世界結構之一。
(97)金剛座:在印度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中,傳說釋迦佛曾在此座上成道,故而得名。菩提寺在今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地方。
(98)勇論師:是馬鳴論師別名。
(99)大車之規:或譯軌徹、車軌,即行車之路。比喻大乘佛學中的中觀和唯識兩大思想體系如同開辟了通往成佛的行車道路。
(100)中觀派:中觀主要是講緣起性空的道理,他們認爲一切萬有,都是在相依相待的條件下存在,叫做緣起,叫有。其中沒有一個超越條件而能獨立自成、固定不變的實體,叫無自性,叫空。空有兩方雙融雙成,叫做中道,即是中觀。
(101)自性:佛家說宇宙萬有,任何事物,若不依因緣條件獨立自成有固定恒存的實體者,叫自性。
(102)中觀應成派:主張宇宙萬有,只能是由分別假名安立的緣起而有而存在,除分別假名安立外別無所有,否則成爲自性有了。常用應成如何的論式以破敵方,故名應成派或名隨應破派。
(103)中觀自續派:承認緣起性空之理與應成派所說略有不同,他們認爲一切法是假名安立而有,說若不待分別安立而自體有者,則爲自性有,實有,但又認爲諸法不僅是假名安立立名之下必有所據,必有實事可得,否則成爲言之無物,名不符實了,並且亦失去聯系前後世業果的依據成爲斷見。自續之所以得名,則含有自性相續之義。
(104)聖者:即聖者龍樹,爲了對龍樹的尊敬,習慣上不提他的名字,只稱聖者。
(105)唯識派:他們說宇宙現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識所變現的,是內心世界的反應,外境沒有實體,就叫唯識,是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
(106)順瑜伽行中觀派:瑜伽行指的是唯識,此派世俗中不許離心外境,這一點與唯識相同,但勝義中許一切法皆無自性,是中觀之見。
(107)順經部行中觀派:經部是小乘一部,承認外境是由微塵所積合的,它是實有。微塵,就是物質元素分析到最微細而不可再分的部分。此派承認有客觀物質,這一點與經部相同,勝義中許一切法皆無自性,仍是中觀之見。
(108)二邊:即斷邊和常邊的兩個極端。中觀立緣起理,承認在名言中萬法皆有,不墮斷…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