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49

  ..续本文上一页之一。此派用六句义即六谛来证明宇宙万有生起之理。这是一种多元的唯物论。

  (42)见:就是看法或认识,佛学上说的见,指的是对一切存在是心或物,是因缘生或自然生,是有自性或自性本空等等的看法,即对宇宙万有持什么观点。

  (43)无记:就是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恶的意思。

  (44)常见和断见:这是佛教的说法。佛是缘起论者,认为一切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一切法常住不灭者,则谓之常见。但佛又是因果论者,认为缘起是随缘,若说人身心死后即灭,只有今生,而无来世,这样的见解佛家即谓之断见。

  (45)弥曼差:梵语,思维或伺察之意,谓研究吠陀经典而进行思维探索真治之意。所以他们最重哲学上的逻辑推理。公元五六世纪时印度出现的哲学流派之一。

  (46)禅定派:或译等持派,此派专以坐禅修定为主要道门。

  (47)推理派:或译分别派,旧译乾慧派。意谓其有巧于辩理。此派专以推理辩论为主。

  (48)一切智者:指佛,说佛智慧广大,能遍知一切。

  (49)出缠:就是超出生死轮回的束缚。

  (50)无色:指无质碍无色相可见的天界。是最高层的天界。

  (51)阿罗汉:是断尽烦恼证得声闻果位的圣者。

  (52)三摩地:梵语,译为等持,指修定时意识高度集中而不散乱,达到最极宁静的境界,即所谓入定。

  (53)下处:指天以下,如投生人间或变畜类等。

  (54)现量比量:“量”指心了别境界,如以量具量度物品一样叫量。“现量”即所了之境悉现于前,为心识亲自所证验。“比量”:所量之境不在眼前,根据过去的经验揣度或用道理比喻等而知道的。

  (55)所识境:指一切被认识的对象,即客观存在的一切心和物。

  (56)二十五谛:其中主要的是自性和神我。自性和神我结合,变生万物,此外二十三谛均是由自性所转变的。自性是一切心理物质生命等法的主体。神我是常住不灭的,是不能转变的,它是万有的本体。数论派说只有修道在使神我离开自性独存的时候,则可契合到绝对的本体的大我中去,于是便说此为解说。

  (57)自性:这是古译,按藏文有首要或主体的意思。以下一切宗教术语均沿用旧译。

  (58)大:或译觉。“大”指其包罗了无始以来一切变异。“觉”指其由浑沌之体,转而有知,外生起物质世界,内生起有情心识,此不知转而为知时是总觉知,故名为大。

  (59)我慢:由大而生三种我慢,NFDA3慢、变异慢、勇慢。三慢即三种性德,也是本体的三种属性。NFDA3德就混沌状态而言,属于物质的,喜德(变易慢)属于心理方面的,勇德属于动作方面的。

  (60)五唯五大:五唯,色、声、香、味、触。五大,地、水、火、风、空。这些是构成物质世界极微细的元素。

  (61)十一根:有五知根,即眼、耳、鼻、舌、皮。五身根,即口、手、足、大小便道。再加上意,其十一根,是人的器官作用和心理的机能。

  (62)天眼通:佛说的六通之一,即俗所说的千里眼。

  (63)瑜伽行者:瑜伽,梵语意为相应。瑜伽行者即修瑜伽法的人。瑜伽法是一种观修方法,有内外道的分别。外道是练神烁气求达到人神合一的境地。内道密宗则是以凡俗的三业去与佛的三密相应而求证佛果的一种法门。

  (64)大梵天:印度教所崇奉的三大神祗之一。说他是创造世界和掌握人类命运的造物主。佛教说他是色界天的四禅天之一。

  (65)世间情器:“情”指有心识的众生。“器”指物质世界。

  (66)吠陀:梵语,佛书译为能明,即知识或学问的意思。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正量是准则、典范的意思。

  (67)时分方分:指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分析到最微细的单位。

  (68)能所二取:指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

  (69)觉囊派:是14世纪时西藏佛教中出现的一个派别,说一切诸法胜义谛不空、常恒坚固。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世俗谛胜义谛一切自性皆空,若胜义不空此说则与梵天派、数论派所主张的没有多大差别。

  (70)普鲁莎:古译士夫。但这里所说士夫,是指大梵或神我,是世界的原质,与一般指个人生命的自我有别。

  (71)遍入天:梵语佛书译在毗琵纽天,印度教所崇奉的三大神祗之一,属保护神类。

  (72)瓶息:类似气功中的丹田呼吸法。

  (73)弥尼:或作詹米尼,按藏文可译作胜量仙人,他是公元5世纪时人,为弥曼差派的创始人。弥曼差派见前注。

  (74)方分时分:即哲学上所说的空间和时间。

  (75)佛教徒说佛是全知者,是说真实语者,他们反对这种说法。

  (76)这是因明论式中的术语。

  (77)圣言量:这是宗教徒各以自己的祖师所说的为圣言、为准则,信奉不渝。   (78)衡近喻量:或作譬喻量。

  (79)耆那:是古印度耆那教的祖师,生于公元前540年,死于公元前468年。即佛典中所说外道六师之一,见前注“尼犍陀仙人”条。

  (80)由旬:古时印度计算里程的一个单位名,一由旬当行军一日程。

  (81)三有:就是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佛说这三界是众生生死往来的世界。

  (82)涅槃:灭除一切苦,达到本体寂静,即是证涅槃的意思。

  (83)四种宗派:有小乘两宗派即经部和有部;大乘两派,即中观和唯识。

  (84)劫:即时机。佛说我们现在是处在贤劫时机;就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此时有一千位佛出世。

  (85)毗婆娑:梵语,分别说的意思。此部全名是分别说一切有部,略名为有部。是小乘二部中的一个派系名。此派认为一切色(物)、心(心)诸法虽由缘生,有生灭变化,但心物的法体(本元),各有自性,常恒不变,主张三世实有说,是佛教中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

  (86)广分为十八部:即大众部复分为五部,说一切有部复分为七部,上座部复分为三部,正量部复分为三部。又大众五部: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说出世部,说假部。说一切有七部,有根本说一切有部、饮光部、化地部、法藏部、多闻部、红衣部、贤胄部、说分别部。上座有三部即祗多林住部、大雄山住部、大伽兰部。正量有三部,即鸡胤部,守护部,犊子部。

  (87)经部:小乘二大派之一。此派主张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说。过去诸法,体用已灭,未来诸法,体用未生,都无实体,仅现在诸法,体用尚在,可以认为实有。是批判的实在论。色心之中,特重心法,是佛教中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发展的一个流派。

  (88)别的部洲:指我们这个世界以外的其它世界。

  (89)萨罗诃:印度大德、龙树菩萨的上师。是印度最早宏扬大乘和密乘的人。  

  (90)龙树菩萨:在佛涅〖FJF〗?〖FJJ〗后七百年间出生在南天竺。是大乘中观宗的开创人。

  (91)无著菩萨:出生年代说法不一,大约在公元4世纪时,他是大乘唯识宗的开创人。

  (92)二大车乘:指龙树和无著所开创的中观空乐和唯识有景两派犹如车乘可以运载众生到达佛位。

  (93)布达苇:意为草地,在印度南部。

  (94)那兰陀寺:是印度古代的一个著名寺庙,在摩揭陀国内。

  (95)黎迦罗辛柏和萨扎白萨:古印度地名。在印度东北接近阿萨姆地区。

  (96)北俱卢州:在我们世界的北面,属于另一个世界,这是佛家理想的世界结构之一。

  (97)金刚座:在印度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中,传说释迦佛曾在此座上成道,故而得名。菩提寺在今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地方。

  (98)勇论师:是马鸣论师别名。

  (99)大车之规:或译轨彻、车轨,即行车之路。比喻大乘佛学中的中观和唯识两大思想体系如同开辟了通往成佛的行车道路。

  (100)中观派:中观主要是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他们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在相依相待的条件下存在,叫做缘起,叫有。其中没有一个超越条件而能独立自成、固定不变的实体,叫无自性,叫空。空有两方双融双成,叫做中道,即是中观。

  (101)自性:佛家说宇宙万有,任何事物,若不依因缘条件独立自成有固定恒存的实体者,叫自性。

  (102)中观应成派:主张宇宙万有,只能是由分别假名安立的缘起而有而存在,除分别假名安立外别无所有,否则成为自性有了。常用应成如何的论式以破敌方,故名应成派或名随应破派。

  (103)中观自续派:承认缘起性空之理与应成派所说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一切法是假名安立而有,说若不待分别安立而自体有者,则为自性有,实有,但又认为诸法不仅是假名安立立名之下必有所据,必有实事可得,否则成为言之无物,名不符实了,并且亦失去联系前后世业果的依据成为断见。自续之所以得名,则含有自性相续之义。

  (104)圣者:即圣者龙树,为了对龙树的尊敬,习惯上不提他的名字,只称圣者。

  (105)唯识派:他们说宇宙现象一切外境都只是识所变现的,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外境没有实体,就叫唯识,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

  (106)顺瑜伽行中观派:瑜伽行指的是唯识,此派世俗中不许离心外境,这一点与唯识相同,但胜义中许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中观之见。

  (107)顺经部行中观派:经部是小乘一部,承认外境是由微尘所积合的,它是实有。微尘,就是物质元素分析到最微细而不可再分的部分。此派承认有客观物质,这一点与经部相同,胜义中许一切法皆无自性,仍是中观之见。

  (108)二边:即断边和常边的两个极端。中观立缘起理,承认在名言中万法皆有,不堕断…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