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50

  ..续本文上一页边。立性空义,承认万法虽有而无自性,不堕常边。也可以说是有无二边,如立世俗中名言有,不落断边,胜义中自性无,不落常边。

  (109)实有:不由分别安立而认为有实际可得者,即为实有。

  (110)三支比量:是因明的论式,即宗因喻三支。宗,是命题主张或争论的焦点;因,是原因或理由;喻,是比喻。应用此三支比量作为推理的手段而能得出一个结论或论断。

  (111)本身有:或自己方面有,即事物不只是由分别假名安立而有,也有由其本身或自己方面成就的存在,如假名安立法,必有安立假名的对象存在。

  (112)迦湿弥罗:唐译宾,即今之克什米尔。

  (113)慈氏:梵语即弥勒菩萨。

  (114)兜率宫:佛经说此宫在欲界第四天上,说弥勒菩萨即住此宫,称为内院,常演妙法,教化众生。

  (115)《瑜伽师地论五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

  (116)摄集二论:《摄大乘论》和《阿毗达磨杂集论》。均为无著所造。是阐述大乘唯识学说的著作。

  (117)阿须婆尊者:译言为无性尊者。

  (118)量论:即因明学。是佛教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书。

  (119)律部:是讲戒律的问题,为佛教徒行动准则方面的书。

  (120)《现观庄严论》:这是阐明大般若经中大乘观修方面的书。

  (121)对法:即俱舍论,主要讲述宇宙的生起,流转的因果和证得解脱的次第方面的书。

  (122)七部量论:《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等七论,为陈那所著。

  (123)四部宗派:即四种宗派,有小乘二部即说一切有部和经部,大乘二部即中观和唯识。

  (124)因道果:“因”,就是起因或基础;“道”,就是修行的方式方法;“果”,就是证得佛果。

  (125)所破:就是所要否定的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宇宙万法既然在客观存在,是有的东西,就应当承认它,但它的存在是藉因缘条件生起来的,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永恒独立的实体,没有东西就应当否定它,否定的就是实有和实执。内部四宗均承认缘起有,否定实有,但对实有看法,则各不相同,因此否定的对象也不相同。

  (126)粗细无我:佛教说的我,指有独立的主体和有主宰的作用的意思,无我有二,即人无我和法无我。人属主观方面的事物,法属客观方面事物,分析由缘起聚合起来的这些主客观的东西中并不存在有独立的自我和自我决定的因素,因此无我就是要否定这种我的存在。粗细无我,粗就是粗浅的,细就是深入细致的,粗细无我,就是对我的观察或认识有深浅不同,如应成派说独立实体我空,是粗浅的观察,如说自性我空,即是深入细致的观察。

  (127)蕴:聚积的意思。即物质(色)、感受(受)、意象(想)、造作(行)、了别(识)五种缘起的聚积物。说人就是这些精神和物质的合和体。

  (128)余事我:指除此身心而外另外有一个我,即外道所说的神我、灵魂等。   (129)识相续:识,是佛教从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着眼把人的认识包括感觉思维等作用分为八识或六识。识相续指前识和后识相续不断的心。

  (130)补特迦罗:梵语,译为数取趋或众生,这里译作人。补特迦罗我,即人我。还有能作者士夫议。

  (131)阿赖耶识:是唯识提出来的,说它能任持一切种子,亘通三世,作为宇宙万有的所依,是依他起性不是自性有。所破的是不了知一切由识所变,现似人物二者对立,便执心物成为二体者。

  (132)意识:即第六意识,是中观自续派提出来的。自续承认一切法是分别假名安立,无有自性。但假名必有所依,说一切法要通过意识显现安立作为一切所依。承认自相有,但认为自相亦是因缘生法,不是实有。若执法有其不共存在的因缘而自能成立者,才是自性实有,才是所破。

  (133)业果:业,就是造作,属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活动。业果就是凡有活动,就能引生后果。因此佛家有因果的学说,承认事物生起是由因缘条件聚合而起,但这种聚合不是堆集或凑合,是受一定的因果法则所支配。宇宙自然现象,生生灭灭,循环不已。一切法生,并不是凭空而生,是由过去的造作缘起而有的,一切法灭,也不是忽尔断灭,它又由现在的造作能引生后来的缘起。业力运动不已,构成宇宙的连续和循环。佛和众生都要受这个法则的支配,不过所造不同,引生的结果不同而已。

  (134)所依:就是根据。宇宙万有既然是缘聚即有,缘散即无,又根据什么来任持业果和联系前后三世呢?所以小乘要承认色心极微元素是有实体作为所依,或认为五蕴合是流转生死的业果所依,属实有。唯识承认有阿赖耶识,亘通三世,作为所依,亦属实有。中观自续派承认有意识作为所依,属自相有。应成派只承认诸法是名言有,名言之下不别立所依,若立一所依或实有能破坏缘起理论,因为缘起的条件聚合是相依相待而有,没有体,即名之下还有所缘,别破坏一切。

  (135)断见:指一种因果断灭的观点能构成对佛教基本理论的危害,故佛教徒要极力反对这种见解。

  (136)实事师:指的是小乘有部和经部,他们是色心二元实有论者。

  (137)谛实有等八种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就是对事物存在的八种看法或认识。中观应成派只承认名言有,除名言有外八有均是同义异名,都是实有,都是应当否定的。小乘承认色心种子的极微,就是自然本有的实有,亘古常存的真实有,从终极意义来说亦是存在的真实谛有,万法有其物质基础的实物有,在胜义谛中亦是存在的胜义谛有等等。小乘承认宇宙万有有其真实不变的绝对本体,所以他是自性实有论者。后三种有是中观自续派承认的。他们认为安立名言要有安立对象,如于瓶上立瓶名,不能于盘上立瓶名,所以诸法各有自己的体性(个性或特征)。应承派说这是自相有。自相有就是不由分别安立假名,而是由境本身成立的有。

  (138)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无分就是没有方分,即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的程度,微尘就是最小的元素单位。无分刹那,就是时间上分到不可再分程度的最小时间单位。小乘认为极微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因素。

  (139)粗分:由四大元素极微所积聚起来的粗色,由它构成外境。或称粗尘,即具体的物质方分尘。

  (140)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名为二谛。世俗指一切世间凡俗境界。世间境界虽是假有法,但在未破实执的凡夫之前,所现一切,均为实有,许为谛实,故名世俗谛,若对未达空性之愚夫,破此常识之实在,即破业果之建立。胜义谛,指一切圣者所证的境界,是了达一切诸法的真实性义,无有颠倒虚妄,故称胜义谛。在理论上说就指的是绝对真理。

  (141)汤吉勤巴:汤吉勤巴意为一切智者,是佛的名号,一般用于宗教政治地位极高的人,如DL班禅等。此处是指章嘉活佛第二世若比多吉(1717—1786)。章嘉是雍正乾隆的学法上师,曾封为国师,地位很高,故亦用此尊号。

  (142)三性:偏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名为三性,是唯识派提的。说一切种以阿赖耶为生因,是依他起性,凡夫不明执为二取分离,即能(心)、所(境)异体,是偏计性,是应该破除的。偏计是以依他为所依事而起的。破依他上无有偏计之实性,则偏计执空,是圆成实性。

  (143)增益执:指对没有的东西妄自增加上去的一种执着。

  (144)增上力:指一种能为它法的强大助力。

  (145)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或生就带来的一种本能的执实有感。

  (146)义:就是实义或事实,有时也可以译为外境。

  (147)萨迦耶见:梵语,译为坏聚见或身见。即于无我之处执为有我,是一种我执无明。

  (148)所缘:就是意识活动的境界或对象。

  (149)不堪:经受不起的意思。指经受不起观察分析研究。如补特迦罗是假名安立并非实有,所以经不起分析研究。

  (150)未受损害心: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正常心理,就是不颠倒错乱的正确认识。

  (151)量成:“量”,真实或标准的意思。比如说“有”是由眼识现见,是客观实际,称为合量,即合于世俗常识。如见绳为蛇,则属非量。因绳上并没有蛇,这是由于一种错觉造成的。量成,就是符合了标准,符合了实际。

  (152)所知障:由贪嗔等烦恼和邪见障荜所知之境,令不能明见实性为菩提妙智之障。

  (153)初地:指菩萨十地的第一地,修行登得菩萨地位共有十个等级。初地也叫“欢喜地”,相续边际是最后一地的名字。

  (154)烦恼障:由贪嗔等思想情况扰乱身心,使生烦恼,能为涅〖FJF〗?〖FJJ〗之障。

  (155)善断:善于分辨无与无自性,有与有自性,重点是在有的方面,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法有不落于断,无自性不落于常。故谓善断二边。

  (156)三清净地:就是证得登菩萨十地的最后三地。

  (157)蕴外别立:指除蕴外还另外安立有一个能作的主宰者,如神我、灵魂或造物主、创世主等一类的客体。

  (158)寂灭相:即空相。

  (159)补特迦罗无我和法无我:即无人我执和无法我执二种我执。我是主宰的意思。依于诸蕴因缘和之合上假名安立为我,若执为有实主宰,即是人我执。诸蕴因缘和合之上假名安立为法,若执此所依法为实有, 主宰,即法我, 执。

  ,

  (160)亲所量:直接领受或了知的境界。

  (161)势所量:间接比度了知的境界,即比量。

  (162)十六无常行相:是小乘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此…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