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分为四,如苦中分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分因、集、生、缘,灭中分灭、静、妙、离,道中分道、如、行、出等共十六种修法。
(163)四静虑或称四禅定: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禅定的四种境界。
(164)外境事:指客观现象有其物质基础。
(165)共相:唯由分别假立之法,类似总的概括。
(166)所相事:指事物安立名相的所依事或依据处。
(167)汤吉勤巴•根顿嘉措——汤吉勤巴是DL喇嘛的尊号。根敦嘉措,译言僧海,是DL第二世的本名(1475—1542)。
(168)吉达尼钦布:即宗喀巴大师(1357—1419),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吉,意为主、主人,在宗教上可称为法主、教主,有时也译为法王,在世俗上可称为人君、人主。达尼钦布意为大王、大圣、大主宰者。全称就是法王大圣,是对宗喀巴的一种敬称。对宗喀巴的敬称还有吉仁布齐(法主宝),吉喇嘛(法主大师),甲瓦宗喀巴(宗喀佛)等等很多名号,一般为了尊重大师,只用敬称不提本名,恐阅读不便,现一律均译作宗喀巴大师,不特别译出尊号。
(169)善说:或妙论,意为最佳的著作。
(170)幡:悬持在木竿上的一种旌旗,这里取其迎风飘扬来象征名声四处传播的意思。
(171)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萨驾驶慈船,济度众生,脱离苦海,如同船主一样。
(172)聂赤赞普:传说是吐蕃最早的一个赞普,约在公元前3世纪。
(173)朗日松赞:松赞干布之父,其在位时约与隋代相当。
(174)拉妥妥日宁协(赞):是第二十八代赞普,约在公元2世纪。
(175)玄秘神物:不可理解的神圣之物。
(176)松赞干布:唐书作弃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关于他的生年,各书说法颇不一致。现根据《白史》布敦大师之说松赞生年应在丁丑年,即公元617年。他的卒年根据唐书说,是在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他是统一吐蕃各部落建立联合政权的一位有名赞普。
(177)吐米•桑布扎:吐米是家族名,世居今尼木县境的吞域地区,所以又有人称吞弥•桑布扎。桑布扎是印人给他的尊号,意为藏地学者。
(178)那迦罗和乌尔都:那迦罗是印度古时所用的一种文字,或称兰查文。乌尔都是古印度的一种行书字体。可能是回纥文或畏吾尔文。
(179)觉阿释迦牟尼佛:觉阿意为至尊,是对佛的一种敬称,即至尊释迦牟尼佛,简称释尊。习惯只称觉阿仁布齐,即释尊大宝之意。
(180)赤松德赞:他是信奉佛教的一位赞普,从尼泊尔迎请了静命堪布,从印度迎请了莲华生大师来藏,大宏佛教,历史上称他们为师君三尊。
(181)静命大堪布:或译寂护,别名菩提萨〖HTXL〗〖FJF〗?〖FJJ〗〖HT5K〗,东印度萨货国人,约在公元8世纪中入藏宏传中观律学等显教。
(182)莲花生大师:别名白玛桑巴瓦,乌仗那国人,是密教的大阿黎。公元761年受赤松德赞迎请入藏,修建了在西藏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桑耶寺,宏传密教。
(183)预试七人:初度人出家,要经过预先测验,看其能否守持戒律,当时就选出有七人,作为预试对象,都是王公贵族家的子弟。
(184)昆•鲁伊旺布:昆,家族名,他是元代萨迦八思巴的远祖。鲁伊旺布是他的本名。藏族同名者多,习惯上本名之前多冠一个家族名、地方名、职位名或代表身份的其它称号以示区别。
(185)巴果:吐蕃时代的一个大家族名,据说今前藏尼木县的更甲巴果世家即其后裔。
(186)阿黎:梵语意密教是传金刚大法者称为大教师、显教别称为亲证师。
(187)迦:迦瓦,吐蕃时代的一个大世家。
(188)觉:觉若,吐蕃时代的一个大世家,唐书作烛龙氏
(189)向:吐蕃时代的一个大世家。向舅家的意思,也是由外戚演变而成为家族名。
(190)摩诃衍那和尚:或称大乘和尚,是早在藏地讲学之汉僧。他所持论点颇似禅宗,与静命之学大相径庭,因此在当时佛学中引起很大分歧。
(191)菩提萨〖HTXL〗〖FJF〗?〖FJ〗:即静命堪布的别名。
(192)莲华戒论师:东印僧,是静命的弟子。藏王迎其入藏与和尚辩论,和尚词穷,被遣回汉地,从此印传佛学代替了汉传佛学。
(193)赤热巴坚:别名赤祖德赞,唐书作可黎可足(804—836),赤松德赞子,即长庆三年与唐朝会盟的赞普。他大宏佛教,藏史上称他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为大宏佛法的祖孙三代。
(194)班智达:梵语,意为大学问家,是博通五种学术即五明人的称号。
(195)郎达玛:别名赤达玛乌冬赞,唐书作达磨,他助苯教徒消灭佛教,即位不久,被佛教徒刺死,从此吐蕃王朝崩溃。
(196)曲吾日山:在曲水以南的藏布江对岸。
(197)朵麦:古称脱思麻即今青海安多地区。
(198)喇钦•贡巴饶塞:青海河原地区人(892—975)。喇钦意为大师,是一种尊号,因为经朗达玛灭法后,他首次传出律戒对复兴佛教有大功劳,故加此称号。
(199)鲁梅:家族名。
(200)下路: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的,故甘青藏区称为朵麦,属下路。
(201)上路:指阿里地区。
(202)拉喇嘛•耶协沃:拉是对王族的尊称。他是出家人故称拉喇嘛。耶协畏,是谷格王德祖衮之子,公元十世纪时人。他曾派人赴印学法,使佛教从阿里上路重新光复起来,故有此尊称。
(203)仁钦桑布:(958—1055)谷格人,后宏开始的最大译师。
(204)桂译师迅努白:桂氏家族是吐蕃时千户,领地在后藏。他本人出生在前藏琼结拉康达地方,迅努白(1392—1481)即有名藏史《青史》的作者。
(205)空行刹士:空行即飞天女神,刹士就是女神的王国,她的极乐世界。
(206)象雄:据近人考证此地即唐书中所说的羊同,位于今西藏阿里扎达县。
(207)尼婆罗:即尼泊尔的古译名。
(208)向摩齐瓦:向家族名,向摩齐瓦意为大向。一种称呼语。
(209)拉德王:谷格王耶协畏之子。
(210)迦什弥罗:即克什米尔。唐称〖HTXL〗〖FJF〗鋥〖FJ〗宾或称〖HTXL〗〖FJF〗?〖FJ〗失迷。
(211)释迦室利:克什米尔人。公元1204年时谷格王拉德迎请他到阿里首次传授戒律,他以后的律传系统,则称为班钦律统。班钦,是由班智达转化而成的一种称谓语。
(212)弥底:是印度的一位佛学家,后宏初期由尼泊尔玛如孜译师请来西藏。弥底译言为念智称。
(213)续部:密宗的经典,或称部续。
(214)卓弥:家族名。本名,释迦耶协(994—1078)是后宏时期最大译师。他的新译密法,由萨迦的祖师继承了,后来形成萨迦派。
(215)安达•玛巴:(1012—1097)安达是尊号,法主的意思。玛是家族名加“巴”字主人词作为本名。因为玛巴是开创噶举派的始祖,故名前冠以尊号,不提本名,表示崇敬。
(216)罗敦•多吉旺秋:罗是后藏一地名,敦即敦巴,是法师、导师的意思,即罗地方的法师。常用作对讲经说法人或某一教派的掌教者的一种尊称。以下基敦、麦敦的称号格式均同。多吉旺秋是其本名。公元十世纪时人,他是从贡巴饶色首次学戒的十人之一。
(217)茹拉:茹,意为翼,军队把队伍分开叫翼。吐蕃时划分卫(前藏)藏(后藏)各为二茹共四茹即四翼。茹拉意为支翼是藏的二茹之一,位于今后藏与阿里连界的南部地区。
(218)要门:要诀和窃门。是从教授中总括出来的要点。
(219)生起圆满二教授:即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属于密宗的无上瑜伽。生起次第是假想佛身和佛宫殿的圣境来清净凡俗执着、断绝生、死、中有之门的一种方便。圆满次第,是击中自身风、脉、明点的要处而引风归脉,生起大乐的一种方便。
(220)十善法和十八界:十善法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虑,十不邪见等十种道德条规;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加眼等六识共为十八界。佛家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归纳为这十八种概念。从现象分析,诸法内无有我,外无实物。
(221)念青塘拉:即念青唐古拉山,在羊八井和纳木措湖之间。迷信说此山有神为主,所以念青塘拉也是山神的名字。
(222)红山:即拉萨布达拉山古名。吐蕃松赞干布在此建立王宫。
(223)亚拉香波:山名也是山神名,此山在西藏亚隆沟的南端。
(224)旁塘:乃东县颇章区古名,赤松德赞即在此生长的。
(225)桑耶寺:在山南扎囊县境内,公元775年赤松德赞王时修建,是西藏最有名的古庙之一。
(226)三种瑜伽:为宁玛派九乘中后三乘,即生起摩诃瑜伽乘、圆满阿鲁瑜伽乘、大圆满阿底瑜伽乘,属最高密法。
(227)喀钦:在西藏当雄县境内,接近纳木措湖(天湖)。
(228)梭布:部族名,住在尼泊尔西边一种部族。或说此即唐时所说之粟特。
(229)那朗:家族名。吐蕃时的一大世家。
(230)邓玛:地名,即今甘孜州邓柯县。
(231)许布:家族名,吐蕃时期…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