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51

  ..續本文上一頁各分爲四,如苦中分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分因、集、生、緣,滅中分滅、靜、妙、離,道中分道、如、行、出等共十六種修法。

  (163)四靜慮或稱四禅定: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禅定的四種境界。

  (164)外境事:指客觀現象有其物質基礎。

  (165)共相:唯由分別假立之法,類似總的概括。

  (166)所相事:指事物安立名相的所依事或依據處。

  (167)湯吉勤巴•根頓嘉措——湯吉勤巴是DL喇嘛的尊號。根敦嘉措,譯言僧海,是DL第二世的本名(1475—1542)。

  (168)吉達尼欽布:即宗喀巴大師(1357—1419),是西藏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吉,意爲主、主人,在宗教上可稱爲法主、教主,有時也譯爲法王,在世俗上可稱爲人君、人主。達尼欽布意爲大王、大聖、大主宰者。全稱就是法王大聖,是對宗喀巴的一種敬稱。對宗喀巴的敬稱還有吉仁布齊(法主寶),吉喇嘛(法主大師),甲瓦宗喀巴(宗喀佛)等等很多名號,一般爲了尊重大師,只用敬稱不提本名,恐閱讀不便,現一律均譯作宗喀巴大師,不特別譯出尊號。

  (169)善說:或妙論,意爲最佳的著作。

  (170)幡:懸持在木竿上的一種旌旗,這裏取其迎風飄揚來象征名聲四處傳播的意思。

  (171)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薩駕駛慈船,濟度衆生,脫離苦海,如同船主一樣。

  (172)聶赤贊普:傳說是吐蕃最早的一個贊普,約在公元前3世紀。

  (173)朗日松贊:松贊幹布之父,其在位時約與隋代相當。

  (174)拉妥妥日甯協(贊):是第二十八代贊普,約在公元2世紀。

  (175)玄秘神物:不可理解的神聖之物。

  (176)松贊幹布:唐書作棄宗弄贊,通典作棄蘇農贊。關于他的生年,各書說法頗不一致。現根據《白史》布敦大師之說松贊生年應在丁醜年,即公元617年。他的卒年根據唐書說,是在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他是統一吐蕃各部落建立聯合政權的一位有名贊普。

  (177)吐米•桑布紮:吐米是家族名,世居今尼木縣境的吞域地區,所以又有人稱吞彌•桑布紮。桑布紮是印人給他的尊號,意爲藏地學者。

  (178)那迦羅和烏爾都:那迦羅是印度古時所用的一種文字,或稱蘭查文。烏爾都是古印度的一種行書字體。可能是回纥文或畏吾爾文。

  (179)覺阿釋迦牟尼佛:覺阿意爲至尊,是對佛的一種敬稱,即至尊釋迦牟尼佛,簡稱釋尊。習慣只稱覺阿仁布齊,即釋尊大寶之意。

  (180)赤松德贊:他是信奉佛教的一位贊普,從尼泊爾迎請了靜命堪布,從印度迎請了蓮華生大師來藏,大宏佛教,曆史上稱他們爲師君叁尊。

  (181)靜命大堪布:或譯寂護,別名菩提薩〖HTXL〗〖FJF〗?〖FJJ〗〖HT5K〗,東印度薩貨國人,約在公元8世紀中入藏宏傳中觀律學等顯教。

  (182)蓮花生大師:別名白瑪桑巴瓦,烏仗那國人,是密教的大阿黎。公元761年受赤松德贊迎請入藏,修建了在西藏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桑耶寺,宏傳密教。

  (183)預試七人:初度人出家,要經過預先測驗,看其能否守持戒律,當時就選出有七人,作爲預試對象,都是王公貴族家的子弟。

  (184)昆•魯伊旺布:昆,家族名,他是元代薩迦八思巴的遠祖。魯伊旺布是他的本名。藏族同名者多,習慣上本名之前多冠一個家族名、地方名、職位名或代表身份的其它稱號以示區別。

  (185)巴果:吐蕃時代的一個大家族名,據說今前藏尼木縣的更甲巴果世家即其後裔。

  (186)阿黎:梵語意密教是傳金剛大法者稱爲大教師、顯教別稱爲親證師。

  (187)迦:迦瓦,吐蕃時代的一個大世家。

  (188)覺:覺若,吐蕃時代的一個大世家,唐書作燭龍氏

  (189)向:吐蕃時代的一個大世家。向舅家的意思,也是由外戚演變而成爲家族名。

  (190)摩诃衍那和尚:或稱大乘和尚,是早在藏地講學之漢僧。他所持論點頗似禅宗,與靜命之學大相徑庭,因此在當時佛學中引起很大分歧。

  (191)菩提薩〖HTXL〗〖FJF〗?〖FJ〗:即靜命堪布的別名。

  (192)蓮華戒論師:東印僧,是靜命的弟子。藏王迎其入藏與和尚辯論,和尚詞窮,被遣回漢地,從此印傳佛學代替了漢傳佛學。

  (193)赤熱巴堅:別名赤祖德贊,唐書作可黎可足(804—836),赤松德贊子,即長慶叁年與唐朝會盟的贊普。他大宏佛教,藏史上稱他和松贊幹布、赤松德贊爲大宏佛法的祖孫叁代。

  (194)班智達:梵語,意爲大學問家,是博通五種學術即五明人的稱號。

  (195)郎達瑪:別名赤達瑪烏冬贊,唐書作達磨,他助苯教徒消滅佛教,即位不久,被佛教徒刺死,從此吐蕃王朝崩潰。

  (196)曲吾日山:在曲水以南的藏布江對岸。

  (197)朵麥:古稱脫思麻即今青海安多地區。

  (198)喇欽•貢巴饒塞:青海河原地區人(892—975)。喇欽意爲大師,是一種尊號,因爲經朗達瑪滅法後,他首次傳出律戒對複興佛教有大功勞,故加此稱號。

  (199)魯梅:家族名。

  (200)下路:藏人習慣稱西北爲上,東南爲下,因爲康藏幾大河流都是從西往東流的,故甘青藏區稱爲朵麥,屬下路。

  (201)上路:指阿裏地區。

  (202)拉喇嘛•耶協沃:拉是對王族的尊稱。他是出家人故稱拉喇嘛。耶協畏,是谷格王德祖衮之子,公元十世紀時人。他曾派人赴印學法,使佛教從阿裏上路重新光複起來,故有此尊稱。

  (203)仁欽桑布:(958—1055)谷格人,後宏開始的最大譯師。

  (204)桂譯師迅努白:桂氏家族是吐蕃時千戶,領地在後藏。他本人出生在前藏瓊結拉康達地方,迅努白(1392—1481)即有名藏史《青史》的作者。

  (205)空行刹士:空行即飛天女神,刹士就是女神的王國,她的極樂世界。

  (206)象雄:據近人考證此地即唐書中所說的羊同,位于今西藏阿裏紮達縣。

  (207)尼婆羅:即尼泊爾的古譯名。

  (208)向摩齊瓦:向家族名,向摩齊瓦意爲大向。一種稱呼語。

  (209)拉德王:谷格王耶協畏之子。

  (210)迦什彌羅:即克什米爾。唐稱〖HTXL〗〖FJF〗鋥〖FJ〗賓或稱〖HTXL〗〖FJF〗?〖FJ〗失迷。

  (211)釋迦室利:克什米爾人。公元1204年時谷格王拉德迎請他到阿裏首次傳授戒律,他以後的律傳系統,則稱爲班欽律統。班欽,是由班智達轉化而成的一種稱謂語。

  (212)彌底:是印度的一位佛學家,後宏初期由尼泊爾瑪如孜譯師請來西藏。彌底譯言爲念智稱。

  (213)續部:密宗的經典,或稱部續。

  (214)卓彌:家族名。本名,釋迦耶協(994—1078)是後宏時期最大譯師。他的新譯密法,由薩迦的祖師繼承了,後來形成薩迦派。

  (215)安達•瑪巴:(1012—1097)安達是尊號,法主的意思。瑪是家族名加“巴”字主人詞作爲本名。因爲瑪巴是開創噶舉派的始祖,故名前冠以尊號,不提本名,表示崇敬。

  (216)羅敦•多吉旺秋:羅是後藏一地名,敦即敦巴,是法師、導師的意思,即羅地方的法師。常用作對講經說法人或某一教派的掌教者的一種尊稱。以下基敦、麥敦的稱號格式均同。多吉旺秋是其本名。公元十世紀時人,他是從貢巴饒色首次學戒的十人之一。

  (217)茹拉:茹,意爲翼,軍隊把隊伍分開叫翼。吐蕃時劃分衛(前藏)藏(後藏)各爲二茹共四茹即四翼。茹拉意爲支翼是藏的二茹之一,位于今後藏與阿裏連界的南部地區。

  (218)要門:要訣和竊門。是從教授中總括出來的要點。

  (219)生起圓滿二教授:即生起圓滿二種次第。屬于密宗的無上瑜伽。生起次第是假想佛身和佛宮殿的聖境來清淨凡俗執著、斷絕生、死、中有之門的一種方便。圓滿次第,是擊中自身風、脈、明點的要處而引風歸脈,生起大樂的一種方便。

  (220)十善法和十八界:十善法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惡口,六不兩舌,七不绮語,八不貪欲,九不慮,十不邪見等十種道德條規;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加眼等六識共爲十八界。佛家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歸納爲這十八種概念。從現象分析,諸法內無有我,外無實物。

  (221)念青塘拉:即念青唐古拉山,在羊八井和納木措湖之間。迷信說此山有神爲主,所以念青塘拉也是山神的名字。

  (222)紅山:即拉薩布達拉山古名。吐蕃松贊幹布在此建立王宮。

  (223)亞拉香波:山名也是山神名,此山在西藏亞隆溝的南端。

  (224)旁塘:乃東縣頗章區古名,赤松德贊即在此生長的。

  (225)桑耶寺:在山南紮囊縣境內,公元775年赤松德贊王時修建,是西藏最有名的古廟之一。

  (226)叁種瑜伽:爲甯瑪派九乘中後叁乘,即生起摩诃瑜伽乘、圓滿阿魯瑜伽乘、大圓滿阿底瑜伽乘,屬最高密法。

  (227)喀欽:在西藏當雄縣境內,接近納木措湖(天湖)。

  (228)梭布:部族名,住在尼泊爾西邊一種部族。或說此即唐時所說之粟特。  

  (229)那朗:家族名。吐蕃時的一大世家。

  (230)鄧瑪:地名,即今甘孜州鄧柯縣。

  (231)許布:家族名,吐蕃時期…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