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立性空義,承認萬法雖有而無自性,不墮常邊。也可以說是有無二邊,如立世俗中名言有,不落斷邊,勝義中自性無,不落常邊。
(109)實有:不由分別安立而認爲有實際可得者,即爲實有。
(110)叁支比量:是因明的論式,即宗因喻叁支。宗,是命題主張或爭論的焦點;因,是原因或理由;喻,是比喻。應用此叁支比量作爲推理的手段而能得出一個結論或論斷。
(111)本身有:或自己方面有,即事物不只是由分別假名安立而有,也有由其本身或自己方面成就的存在,如假名安立法,必有安立假名的對象存在。
(112)迦濕彌羅:唐譯賓,即今之克什米爾。
(113)慈氏:梵語即彌勒菩薩。
(114)兜率宮:佛經說此宮在欲界第四天上,說彌勒菩薩即住此宮,稱爲內院,常演妙法,教化衆生。
(115)《瑜伽師地論五分》: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
(116)攝集二論:《攝大乘論》和《阿毗達磨雜集論》。均爲無著所造。是闡述大乘唯識學說的著作。
(117)阿須婆尊者:譯言爲無性尊者。
(118)量論:即因明學。是佛教的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的書。
(119)律部:是講戒律的問題,爲佛教徒行動准則方面的書。
(120)《現觀莊嚴論》:這是闡明大般若經中大乘觀修方面的書。
(121)對法:即俱舍論,主要講述宇宙的生起,流轉的因果和證得解脫的次第方面的書。
(122)七部量論:《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和《诤理論》等七論,爲陳那所著。
(123)四部宗派:即四種宗派,有小乘二部即說一切有部和經部,大乘二部即中觀和唯識。
(124)因道果:“因”,就是起因或基礎;“道”,就是修行的方式方法;“果”,就是證得佛果。
(125)所破:就是所要否定的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宇宙萬法既然在客觀存在,是有的東西,就應當承認它,但它的存在是藉因緣條件生起來的,是暫時的,相對的,沒有永恒獨立的實體,沒有東西就應當否定它,否定的就是實有和實執。內部四宗均承認緣起有,否定實有,但對實有看法,則各不相同,因此否定的對象也不相同。
(126)粗細無我:佛教說的我,指有獨立的主體和有主宰的作用的意思,無我有二,即人無我和法無我。人屬主觀方面的事物,法屬客觀方面事物,分析由緣起聚合起來的這些主客觀的東西中並不存在有獨立的自我和自我決定的因素,因此無我就是要否定這種我的存在。粗細無我,粗就是粗淺的,細就是深入細致的,粗細無我,就是對我的觀察或認識有深淺不同,如應成派說獨立實體我空,是粗淺的觀察,如說自性我空,即是深入細致的觀察。
(127)蘊:聚積的意思。即物質(色)、感受(受)、意象(想)、造作(行)、了別(識)五種緣起的聚積物。說人就是這些精神和物質的合和體。
(128)余事我:指除此身心而外另外有一個我,即外道所說的神我、靈魂等。 (129)識相續:識,是佛教從人的心理活動方面著眼把人的認識包括感覺思維等作用分爲八識或六識。識相續指前識和後識相續不斷的心。
(130)補特迦羅:梵語,譯爲數取趨或衆生,這裏譯作人。補特迦羅我,即人我。還有能作者士夫議。
(131)阿賴耶識:是唯識提出來的,說它能任持一切種子,亘通叁世,作爲宇宙萬有的所依,是依他起性不是自性有。所破的是不了知一切由識所變,現似人物二者對立,便執心物成爲二體者。
(132)意識:即第六意識,是中觀自續派提出來的。自續承認一切法是分別假名安立,無有自性。但假名必有所依,說一切法要通過意識顯現安立作爲一切所依。承認自相有,但認爲自相亦是因緣生法,不是實有。若執法有其不共存在的因緣而自能成立者,才是自性實有,才是所破。
(133)業果:業,就是造作,屬于心理和行爲方面的活動。業果就是凡有活動,就能引生後果。因此佛家有因果的學說,承認事物生起是由因緣條件聚合而起,但這種聚合不是堆集或湊合,是受一定的因果法則所支配。宇宙自然現象,生生滅滅,循環不已。一切法生,並不是憑空而生,是由過去的造作緣起而有的,一切法滅,也不是忽爾斷滅,它又由現在的造作能引生後來的緣起。業力運動不已,構成宇宙的連續和循環。佛和衆生都要受這個法則的支配,不過所造不同,引生的結果不同而已。
(134)所依:就是根據。宇宙萬有既然是緣聚即有,緣散即無,又根據什麼來任持業果和聯系前後叁世呢?所以小乘要承認色心極微元素是有實體作爲所依,或認爲五蘊合是流轉生死的業果所依,屬實有。唯識承認有阿賴耶識,亘通叁世,作爲所依,亦屬實有。中觀自續派承認有意識作爲所依,屬自相有。應成派只承認諸法是名言有,名言之下不別立所依,若立一所依或實有能破壞緣起理論,因爲緣起的條件聚合是相依相待而有,沒有體,即名之下還有所緣,別破壞一切。
(135)斷見:指一種因果斷滅的觀點能構成對佛教基本理論的危害,故佛教徒要極力反對這種見解。
(136)實事師:指的是小乘有部和經部,他們是色心二元實有論者。
(137)谛實有等八種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就是對事物存在的八種看法或認識。中觀應成派只承認名言有,除名言有外八有均是同義異名,都是實有,都是應當否定的。小乘承認色心種子的極微,就是自然本有的實有,亘古常存的真實有,從終極意義來說亦是存在的真實谛有,萬法有其物質基礎的實物有,在勝義谛中亦是存在的勝義谛有等等。小乘承認宇宙萬有有其真實不變的絕對本體,所以他是自性實有論者。後叁種有是中觀自續派承認的。他們認爲安立名言要有安立對象,如于瓶上立瓶名,不能于盤上立瓶名,所以諸法各有自己的體性(個性或特征)。應承派說這是自相有。自相有就是不由分別安立假名,而是由境本身成立的有。
(138)無分微塵、無分刹那:無分就是沒有方分,即物質分析到不可再分的程度,微塵就是最小的元素單位。無分刹那,就是時間上分到不可再分程度的最小時間單位。小乘認爲極微是構成世界的終極因素。
(139)粗分:由四大元素極微所積聚起來的粗色,由它構成外境。或稱粗塵,即具體的物質方分塵。
(140)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名爲二谛。世俗指一切世間凡俗境界。世間境界雖是假有法,但在未破實執的凡夫之前,所現一切,均爲實有,許爲谛實,故名世俗谛,若對未達空性之愚夫,破此常識之實在,即破業果之建立。勝義谛,指一切聖者所證的境界,是了達一切諸法的真實性義,無有顛倒虛妄,故稱勝義谛。在理論上說就指的是絕對真理。
(141)湯吉勤巴:湯吉勤巴意爲一切智者,是佛的名號,一般用于宗教政治地位極高的人,如DL班禅等。此處是指章嘉活佛第二世若比多吉(1717—1786)。章嘉是雍正乾隆的學法上師,曾封爲國師,地位很高,故亦用此尊號。
(142)叁性:偏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名爲叁性,是唯識派提的。說一切種以阿賴耶爲生因,是依他起性,凡夫不明執爲二取分離,即能(心)、所(境)異體,是偏計性,是應該破除的。偏計是以依他爲所依事而起的。破依他上無有偏計之實性,則偏計執空,是圓成實性。
(143)增益執:指對沒有的東西妄自增加上去的一種執著。
(144)增上力:指一種能爲它法的強大助力。
(145)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或生就帶來的一種本能的執實有感。
(146)義:就是實義或事實,有時也可以譯爲外境。
(147)薩迦耶見:梵語,譯爲壞聚見或身見。即于無我之處執爲有我,是一種我執無明。
(148)所緣:就是意識活動的境界或對象。
(149)不堪:經受不起的意思。指經受不起觀察分析研究。如補特迦羅是假名安立並非實有,所以經不起分析研究。
(150)未受損害心:指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的正常心理,就是不顛倒錯亂的正確認識。
(151)量成:“量”,真實或標准的意思。比如說“有”是由眼識現見,是客觀實際,稱爲合量,即合于世俗常識。如見繩爲蛇,則屬非量。因繩上並沒有蛇,這是由于一種錯覺造成的。量成,就是符合了標准,符合了實際。
(152)所知障:由貪嗔等煩惱和邪見障荜所知之境,令不能明見實性爲菩提妙智之障。
(153)初地:指菩薩十地的第一地,修行登得菩薩地位共有十個等級。初地也叫“歡喜地”,相續邊際是最後一地的名字。
(154)煩惱障:由貪嗔等思想情況擾亂身心,使生煩惱,能爲涅〖FJF〗?〖FJJ〗之障。
(155)善斷:善于分辨無與無自性,有與有自性,重點是在有的方面,即客觀存在的事物。法有不落于斷,無自性不落于常。故謂善斷二邊。
(156)叁清淨地:就是證得登菩薩十地的最後叁地。
(157)蘊外別立:指除蘊外還另外安立有一個能作的主宰者,如神我、靈魂或造物主、創世主等一類的客體。
(158)寂滅相:即空相。
(159)補特迦羅無我和法無我:即無人我執和無法我執二種我執。我是主宰的意思。依于諸蘊因緣和之合上假名安立爲我,若執爲有實主宰,即是人我執。諸蘊因緣和合之上假名安立爲法,若執此所依法爲實有, 主宰,即法我, 執。
,
(160)親所量:直接領受或了知的境界。
(161)勢所量:間接比度了知的境界,即比量。
(162)十六無常行相:是小乘的苦、集、滅、道四谛法門。此…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