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5

  ..續本文上一頁,而從此尋求于何處有,其尋求法則,亦應僅以我在此、我見、我愛、我念等唯名言安立,就應知足。若以此不足,尚須觀察自己之眼耳等一一分,或彼總聚,仍非是我,然除此而外,我亦不在余處。故承認此則爲我無自性之無理也。自續派以下執這樣無自性的無義,就是畢竟無。若如是執則會落入斷見。應成派以由自性無,無尚未了,名言中有,有方能成。一切諸法雖自性無,然于名言之中,建立一切,方能符順。由緣起理,善斷二邊(155),這就是此宗不共他宗之特法。

  所以由于自續應成兩派對認識所破有兩種不同,故對于觀察真實性的界限亦有兩種不同。若不善于分辨此種界限,則對自續應成二派最細差別之處亦難于分辨清楚。

  應成派承認所知障之理。說雖然遇緣不能生現行煩惱習氣及習氣之果,僅二取錯亂,現似真相,名爲所知障。此所知障分爲粗細叁分或四分,到叁清淨地(156)由斷盡門而證一切種智之位。

  此派承許執有補特迦羅獨立實體,爲粗分補特迦羅我執,僅這一點與自續等相似,但自續等承認爲細分我執的俱生實執,此派又許爲是遍計執。《辨了不了義論》說:“實物有之我,乃是諸外道所執于蘊外別立(157)事中有能作者士夫這樣的客體”。是故此宗以執實物有爲俱生執非是與蘊異相,如商人中不別分商主,蘊外不別分爲我,由蘊自性主宰于蘊,雖蘊來待于我,而我不往待于蘊,成立如同商主之有而起實執。

  二、安立粗細無我之理

  毗婆師承許法若有者,則通是法我,不承認粗細法無我的道理,立由常一自在我空,爲粗分補特迦羅無我;立補特迦羅獨立實有空,爲細分補特迦羅無我,說細分無我與細分補特迦羅無我爲同意義。

  十八部中的正量五部許獨立實體我,不許由此空之細分補特迦羅無我。除應成派外,余如自續派、唯識派、經部師、毗婆師等立粗細補特迦羅無我之理皆相近似。應成派、唯識派、經部師叁宗所說細分補特迦羅無我爲空性。據說毗婆師不立叁相之理,故說無有空性。然《俱舍論第八品》說:“空謂空無我。無相寂滅相(158)。”詳玩論義說無我空性二者則似有空性的名言。經部師許粗細補特迦羅無我(159)的道理和不許法無我與上相似。于叁相中說依他起實有,遍計及圓成二者爲實無。若以圓成實無,則園成與空性二者皆爲細分補特迦羅無我,即不堪爲無間道的所現境。那麼會認爲因此便不能成立無間道的親所量(160)。答謂此宗之理,說細分補特迦羅無我。是叁乘無間道的勢所量(161),說離補特迦羅入我之行,則是其現量與現境,故不成過。如毗婆娑師所說,若隨修十六無常行相(162)隨其所應爲所緣境,依息心四靜慮(163)爲能緣心而爲修習,用以趨入獨覺菩薩最後四地,以無常行相等隨其所應爲所緣境,依無漏九地隨其所應而爲修習,則得聲聞阿羅漢果。經部之理,說叁乘道之最後四地,唯以離我之行,作爲所緣行相,其上是否還須新生應再觀待。

  唯識、自續、應成叁派則說無間道中無勢所量,唯識與應成說它的親所量,必爲微細空性,而自續派則立爲粗細法無我及細分補特迦羅無我。在唯識宗立粗細補特迦羅無我之理,與上應成自續二派相符順,其略有不同之處,在說細分補特迦羅無我是空性。關于法無我、說分別心所執諸境、由自相有空、能所二取空和外境事(164)空等立爲細分法無我。立由無分極微所積合之境空,爲粗分法無我,因此承認二種細分無我皆是空性。

  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所承許之粗細補特迦羅無我的道理與毗婆娑師相同。關于法無我,承認能所二空,外境事空。于分別心所執著諸境由自相空等爲粗分法無我;許實有空,或無谛實,或勝義谛等,爲細分法無我;承認一切法于名言中是有自相,否認唯分別假立和唯名言安立;許一切法,是唯于心上或分別前顯現而增上安立的。

  隨經部行中觀自續派所承認的粗細補特迦羅二無我及細分法無我的道理,雖與上相似,但立粗分法無我之理則不相同。原因是他們說無分極微所積之外境爲粗分法無我,則同唯識派。他們承認凡有法成,則可遍通于能取相心的耽著所依爲自相有和外境事有二者。

  應成派說,補特迦羅由獨立實體有空,則爲粗分補特迦羅無我,補特迦羅自性有空,則爲細分補特迦羅無我。說無分極微所積之粗分與執此粗分之量,由異體空,則爲粗分法無我,假名所依蘊,由谛實空,則爲細分法無我。辨別二細分無我,非由所破不同,而在空所依處。在依處補特迦羅上遮遣彼所破實有,則立爲細分補特迦羅無我,在依處諸蘊等上遮遣彼所破實有,則爲細分之法無我。二細分之人法無我,無粗細的分別,承認這是究竟實相。

  四種宗派各依自己的宗義,遣除斷常二邊之理者,毗婆娑師說:果出生時,其因則滅。遣除常邊,因完結時,果則隨生,遣除斷邊。經部師說:諸有辦法相續恒轉,則遣除斷邊,刹那壞滅,則遣除常邊。諸唯識派說:遍計執非谛實有,則遣除常邊,依他起谛實有,則遣除斷邊。諸中觀師說:諸法世俗名言中有,則遣除斷邊,勝義中無,則遣除常邊。

  以此觀之,毗婆經部似乎也承認證無常智就是究竟中道。但也一定需要在各派自宗所承認的粗細無我之上,遣除二邊,其意顯然是指在唯共相(165)或所相事上(166)。若自應成派推之,自續派以下之一切內道雖皆落于斷常二邊,然各自宗莫不承認其已離斷常二邊而居中道,自诩其爲中觀正見。因此,諸宗雖有勝劣的差別,但不可謂大乘諸宗爲勝,而輕視小乘宗派,因彼等亦皆隨行于佛的言教故。湯吉勤巴根敦嘉措(167)說:“如聖說下諸乘之見,皆爲趨登上上諸乘之階梯。”除個別一二不共宗義外,如常一自在之我空,獨立實體之空無我,能所二空之真如性,一切諸法雖自相有,然勝義中則無實性,一切諸法雖名言中亦無微塵許之自相有,如是等等,凡能安立一切因果、系縛、解脫、能作、所作的所有無我次第,其前前較後後易于了解。故前前諸宗實爲轉入後後諸宗之方便,此乃諸大經論及吉•達尼欽布(168)的著述中之所宣說。蓋對某一類人,則應示以下宗之見,漸次導向上宗方爲有利。倘若最初即示以最高之見,非但無益,反成大害。關于內外各宗派所有立論,詳細的在各宗派論中自有廣說,此間則不多說了。

  頌曰:

  自他教義諸差別,

  通達何事能分辨,

  衆在賢者聚會前,

  演奏善說(169)的妙音樂,

  正直人士得鼓舞,

  高豎美名大寶幡(170),

  美矣哉!誰不勤求辨明宗派之真理。

  話雖如此,

  對此昔賢已明確廣立論,

  何須重作已作事?

  因爲昔人所作諸妙論,

  新鮮寶聚雖滿一大堆,

  如同富商手有寶,

  卻擺在窮巷之中誰有益。

  竺藏大德所有諸著作,

  只把它當作貨品想,

  莊嚴在室內書架上,

  讓它休息的這時代,

  如我一類才有閑心愛費力。

  作了本論所诠的軀幹上,

  爲了表示肢體也齊備,

  像頭首的天竺各宗派,

  也略涉及到了,即此便可以。

  第二章 雪域藏地宗教源流

  仰仗法王譯師商主(171)大恩德,

  天竺寶洲迎請如意佛教王,

  來到雪山環繞藏土內,

  供奉在衆生虔信的寶幢首,

  降下利樂福德甘霖雨,

  種種稀有事迹很多今略說。

  第一節 總說藏地佛教源流

  第一 佛教前宏期的情形

  自從最初藏王聶赤贊普(172)起到朗日松贊(173)之間,約傳二十六代,還沒有佛教之名,在號稱爲普賢化身的拉妥妥日甯協(174)時,始從天空降下《諸佛菩薩名稱經》等經書于王宮頂,當時還無人能了解此等經義,遂命名爲“玄秘神物”(175)供奉起來,這是藏地有佛法之始。

  王曾在夢中,得到神人授記,說過五世後,當有能解此經義者出世。果然如所授記,經五世至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松贊幹布法王(176)時,派大臣吐米桑布紮(177)赴天竺,盡學梵文和諸明處已達精通,回藏後仿“那迦羅”創造有頭正楷藏字,仿“烏爾都”(178)字造無頭草書,才開始有了文字。

  又迎來藏地的主要佛像不動金剛佛及覺阿釋迦牟尼佛(179)二尊,建大小二昭寺,用藏語翻譯《華嚴》等諸大乘經藏,這樣才開始創立了佛教。

  及到文殊菩薩化身的赤松德贊(180)法王之世,迎請靜命(181)大堪布,蓮花生(182)大阿黎等諸大善知識,度毗遮那(遍照護)等預試七人(183)出家,因此因緣,才發展了少數穿著袈裟的出家人。從此相繼造就出了昆•魯伊旺布松(龍王護)(184)、巴果•毗盧遮那(遍照護)(185)、阿黎•仁欽喬(寶勝)(186)、耶協旺布(智王)、迦(187)、覺(188)、向(189)等諸精通竺藏二語的大譯師很多,翻譯了各種顯密經續及疏釋。靜命堪布擔負講說從律藏到中觀的說法重任,大開講聽之風。蓮花生大師等爲少數有根器的人,傳授密宗教授,也出了些依教修行的得道者。到了王的晚年,有摩诃衍那和尚(190)從漢地來藏,倡言非但應舍不善分別,即諸善品分別,亦是能纏縛生死,無論鐵鎖金鎖,同屬纏縛,只應全不作意,才能求得解脫。倡此邪見,藏衆翁然風從,往昔菩提薩〖FJF〗?〖FJJ〗(191)等所教導的清淨見行能行持者日益漸少。藏王欲破此邪說,遂派人迎請善巧之王蓮花戒論師(192)入藏,與和尚辯論,擊敗了他。爲引據正理,破他的邪見,造了《修次第》叁編,使清淨的見行,又得重光于世。

  此後,至赤熱巴堅王時(193),迎請班智達勝友(194)等諸大論師翻譯了許多經典,並對一切經典譯名均以現行語而加以訂正。以後朗達瑪(195)繼位,又大滅佛法,使藏地正教幾乎破壞無余。

  …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