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些加持的,他本身自己的證德跟他加持的一些對衆生的加持力。
另外我們看一看其它的一些資料裏邊說,在靈鹫山峰住著一位小路尊者,他有一千六百個羅漢,圍繞而住。他的特征,禅定印,這個禅定印的含義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各式各樣的變化無常。要從這個表面上看來是非常之繁榮的,就是一般人認爲美好的世界裏邊要解脫出來。因爲它是無常,表面上看,很好,剎那之間已經變壞了。我們只要能夠定中安住不動,不爲外界的那些魔所牽動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從輪回裏邊解脫。
我們說世間無常,很多人呢,也是直接有經驗的嘛。我們看到的在小孩子所看到的東西,現在全部變掉了。但還有一些執著這個男女的,那麼這個你自己回憶一下嘛,如果你年青的,可能還不注意,如果年紀大了,當你小孩子的時候長得很好的人,現在呢,又老又醜了,有什麼好呢?這個是無常變化的,不要貪著當時的這個一念,就把真心迷掉了,把解脫的事情舍掉了,這是太可惜了。就是當下一念之中,她就是不淨充満,我們說是一個活動的廁所。那個人造的廁所,它的髒是外來的,是人的大小便使它髒的。而人本身,卻是一個天然的廁所,沒有東西加進去,他就會自己髒的。再好的飲食進去,都成了個髒東西。所以說,這個沒有什麼好貪著的,應當是要看破一點,不要爲了這個,把真正的大事耽誤了,把父母的恩報不掉了,叁寶的恩、衆生的恩,那你這樣子對得起哪個呢?
小路尊者還有些說法,他說在任何的環境之中,只要尊者在場的時候,一切難都可以解除。假使說,有的人,在這個愛欲之大河之中;或者是瞋火之中;或者是有的人想害他;或者是倒黴的時候;或者煩惱痛苦折磨的時候;或者思想波動,非常之煩惱的時候;或者,是外道,要破壞佛法的時候;或者是自己産生邪見的時候。這個時候,小路尊者,只要他出場,都可以幫助他們控製自己的思想,解除這些痛苦的來源,而擺脫這些損害。那麼這位尊者的功德,非常大的。在觀音菩薩《普門品》裏邊,也有這個話,多貪的,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能離貪;多瞋的,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能離瞋;多癡的,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能離癡。那麼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大神力了。那麼小路尊者,也有這個功能。所以說,能夠好好的憶念、恭敬,那麼都可以得到這些加持。
注荼半托迦尊者聖迹
下邊我們介紹一下,他的一生的曆史了。這一位尊者,印度話,叫注荼半托迦,他是生在當時印度室羅伐悉底城,就是佛在世的那個地方了,一個婆羅門的家裏。這個婆羅門,他是富有的婆羅門了,他的妻子養過很多孩子,都是養下來就死掉的,只有一個孩子活了。這個孩子活下來,是一個老的女人(老婦人),教她一個辦法活下來的,就是他(小路尊者)的哥哥了,即大路尊者了。她的母親生了很多孩子,養了就死;那麼她,大路尊者養的時候,要懷孕的時候,她也很愁苦了,那麼一個老的女人,看到她愁苦,就來安慰她了,知道這個事情就教一個方法。試試看,結果果然,他是生下來了。
第二次,這一次,她又懷孕了,就是大路尊者之後,又懷孕了。她還是聽那個老的女人的活,她就是說什麼呢?她就是說把這個孩子,才養下來之後,包一個白布,嘴裏放一些奶油,叫一個年青的,她的仆從(她的傭人),把他抱到大路,等在來往人很多的十字路口上,那麼看有什麼僧人或者婆羅門(就是修行的人了)經過的時候,要給他頂禮,求他加持,爲這個小孩子求加持了。那麼給他說,就是說,如果太陽下山的時候,這個孩子還活的,那麼把他帶回來;如果死掉了,那麼把他埋掉,就丟掉算了。因爲過去幾個孩子呢,養下來當天就死的。這個老婦人教這個辦法,結果,第一個(就是大路尊者)就是這樣子活下來的。帶到一個大的十字路口上去,碰到那些修行的人,給他祝願了,他就活下來了。
這一次呢,他們也照樣,要把這個孩子照那個老的女人說的話,也是把他白布包起,把他嘴上塗了酥油,叫一個年青的女仆帶到繁榮的十字路口上去,碰到那些修行的僧人,或者婆羅門,給他們頂禮,求他們給他祝願。那麼上一次很順利,完成了。
這一次又派一個女仆,年青的,但是現在派的女仆,非常懶惰。她沒有跑到人口很多、來來去去很多的大的十字路口上,她就偷懶,跑到一個小路邊,免得一天到晚磕頭了(小路嘛是人少了,也近)。她抱到小路邊,那個路上,既看不見僧人,也看不到婆羅門。她就呆在那裏。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切智了,他知道有這個事情,他就故意地從這個路上,從小路上經過。這個女仆看到僧人來了,她就照她主人的吩咐,就給佛頂禮。那麼把小孩子嘛,請佛給他祝願。釋迦牟尼佛就祝福這個孩子,他說這個孩子,希望他長壽,能夠完成他父母修法的意願。這個好的祝願了,這樣子佛給他祝願之後,就回去了。因爲這個小路尊者過去善根了,所以佛故意地打這個路走過。如果這個懶的女仆打的主意,這個路上又沒有僧人,又沒有沙門,沒有人給他祝福的話,可能他會死掉嘛,那麼因爲佛來救他,給他祝福之後,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這個孩子還是活著,那麼就把他抱回去了。這個孩子就叫一個名字,給他取個名字,叫作注荼半托迦。
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他的哥哥,就是後面要講的那一位示教道尊者了,他哥哥很聰明,但是這個孩子呢,非常笨。人家教他什麼都教不會,教他一句話,叁個字的,前面兩個字記住了,忘了後頭一個字;後頭記住了,又忘了前面兩個字。他的老師實在是不耐煩了。他就對他的父母說了:“我情願去教再多的學生,也不願意把那麼多時間花在這麼一個學生的身上。”他不願意教了,那麼怎麼辦呢?他父母就沒有辦法了,把他跟他哥哥一起送到另外一個老師那裏。那個老師也教他那些字母了,但是他也學不會。這個老師也是非常之生氣,他說你這個兒子,第一個孩子學什麼都很快,但是他的弟弟呢,什麼都學不進去。他說:“這個我實在教不來了,你另外再去找,另請高明吧!”他說他不想教了。因爲他的弟弟(小路)太笨了。同時呢,因爲抱他的女仆人沒有到大路邊去請僧人加持,而抱到小路邊。哥哥是大路邊去的了,他是小路邊去的,那麼給個名字,又把他取個外號呢,叫“拉群巴”(就是小路),這是說他帶到小路裏去受加持的。這是他的別號了。
有一天,他的父親病危了,他對他的長子,就是大路尊者,他說:“不要難過……”,叫他要好好地照顧他弟弟,因爲他弟弟太笨了,恐怕在這個世間上謀生有問題,就是自己生活不下來的,他哥哥好好照顧他。他父親這麼說完了之後,就去世了。他的哥哥也是有善根的了,沒好久,就看破紅塵,出家去了。弟弟一個人生活就非常艱難了。有一天,他的哥哥跟其它的一些比丘,一起從這個地方去朝拜釋迦牟尼佛。這一批人經過的時候,這個小路就想:這些人是要去見佛了,那麼我最好也能跟他們去。他就跑到這一群人的中間,看到他的哥哥,他就說了,他的哥哥就問他了:“你現在怎麼樣子生活呢?”他的弟弟就說,他是一點本領也沒有了,沒有辦法謀生了,生活很困難。哥哥問他:“你想不想出家呢?”弟弟說:“出家?像我這樣笨的人,能不能出家呢?”就是說,出家,過去都是很聰明的人了,他自己感到自己很笨了。他說:“像我這樣笨的人,能不能出家嘛?”他這麼一問,哥哥就觀察了,觀察下來,看到他還是可以出家的。他要能不能出家、能不能將來修行呢?要他哥哥做他的主要的緣。大路就說:“學佛法呢,種姓高低不管,你貴的、下賤的,聰明的、笨的,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就是要聽佛的話,把佛說的教誡,自己順應起來。你假使真正想做僧人的話,那麼你要真心地做,也能夠做得到。”他弟弟就很高興了,他說:“喔,那太好了,我真是要出家了。我生活又搞不下去,(出家在那個時候是很光榮的)那我就出家吧。那麼就是這樣子,大路尊者就把他弟弟帶進佛門來了。給他剃度了。到一定的時候,就是二十以後,就給他受了戒了,成比丘了。
那麼這樣子,當然要教了,你哥哥要教他了,他教了他一段經,這一段經的意思就是說“身的惡業不要做,語的惡業、意的惡業都不要做,要知道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要追求解脫才是一個出路。時時警惕,不要失念,不要做那些使你受苦的因緣(就是說,那些使你要受苦的事情,不要去做。貪著五欲,享受,做壞事;那些都要受苦的,這些因緣,不要去碰它,要 遠離。)。”這樣子教他這一段文,這一段文就幾個頌,但是他的弟弟這段文背了叁個月,就是背不下來,學不好。
有一次安居的時候,大路尊者帶著他最笨的一個學生了(就是他的弟弟了)到六群比丘那裏去,叫一個邬難陀的人去教他。那麼邬難陀就做他的老師了,讓他背經,教他讀經。那麼他的弟弟呢,卻是還是願意在他哥哥那裏學—哦,這是邬難陀,這是六群比丘了,他說,他的哥哥嘛叫他帶他弟弟學了—這個邬難陀比丘很乖的了,他知道這個人是笨蛋,教不會的。他就對他說了:“你還是找你哥哥去學吧,找你哥哥好。”這個弟弟就跑到哥哥這裏來了,他說:“我還是找你學。”後來這個哥哥一觀察,知道是那個比丘要他來的。那麼他又想辦法了,到底對待這麼一個弟子,還是用愛語(就是軟的方法)教化他呢,或者是一種呵斥的、硬的方法來教化他,才使他能夠接受呢?結果他觀察之後,他說,這個弟子呢,軟的方法是不行了,要用硬的方法。他就拉了他弟弟的這個脖子,把他拖到樹林的那一邊,他說:“你這樣的笨,怎麼可以做僧人呢?你走吧!不要你了。”這個他的弟弟很傷心了,他說他現在是一個—他…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