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真正皈依叁寶的近事,他嘛,也是聖者,他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嘛。“親承叁寶”,親自承事叁寶的近事就是承事叁寶的人,“尊前”,法炬尊者是個居士,“善敬事”,在叁寶尊前親自承事,在做那些事情的,恭敬地爲叁寶辦事的這個尊者,就是法炬近事,也邀請他來。他是幫助十六尊者弘法的。他的形象經常背著經書,背起,十六尊者走到哪裏,他們的經書由他來給背,這個後邊還要講的,他的公案可以說起。
面前迎請福田大寶洲 爲利有情願悉普降臨
那麼什麼都請來了,先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上首弟子們,還有十方的佛菩薩、十方的聲聞,全部都邀請來了。主要的是十六大阿羅漢,還有幫助十六大阿羅漢住持的法炬近事,這些福田,都是我們的福田。“大寶洲”,就是産生一切寶能夠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這是個比喻嘛。把這些福田大寶洲全部請來,爲什麼?“爲利有情”,爲了利益一切有情,不是爲自己,自私自利。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請你們,希望“願悉普降臨”,希望你們一起都來。
迎請之後,下邊的頌就是對叁寶的一些功德的。
唯喜我福德運會俱 吉祥世尊善來此
盡我所有作貢獻 世尊于此願安住
這是對佛說的。“唯喜我福德運會俱”,這個我們查了藏文的原文,這很不好解,“運會俱”,漢文看起來會有誤解。那麼藏文的原意,我們根據,當然,我們只是表面去查,就是說,我們現在有這個福報,有這個好的緣,釋迦牟尼佛能夠很慈悲的到這裏來了,他來了之後,當然,盡我所有的一切作供養。這個我們講《事師五十頌》裏邊都講過了。所有的自己喜歡的全部供養。這樣子供養之後,希望佛于此安住,在這個地方能夠安心地住下來。那麼這個地方不是還有個“居”字嗎?我們念誦的時候,要是安居的時候,就念“安居”。佛是比丘僧嘛,要安居的。平時就念“安住”。
下邊是贊歎上師的功德。
以誰殊恩令大樂 于剎那際顯現升
等同大寶恩師體 持金剛足蓮座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哪一個的、什麼人他的特別殊勝的恩德“令大樂于剎那際顯現升”?“大樂”就是“空樂無分”的那個“大樂”,也就是成佛的那個果。能夠剎那際就升起來,現前,升起來呢,“等同大寶恩師體”,就能夠跟大寶恩師的功德作同樣的,先成上師功德身,實際上把上師跟佛一樣的看,就成佛了。這個我們一開端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了。我們念《上師供》也是這個意思,這裏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據說藏文《羅漢儀軌》裏這一段是沒有的。那麼這句話卻是在《上師供》的注解裏邊,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裏邊見到過,哪一頁我是記不起來了。就是說上師的恩德,殊勝的恩德,使我“大樂”,成佛的空樂無分的那些境界、大樂境界、剎那際能夠現出來。
“等同大寶恩師體”,跟我們的大寶恩師,大寶即摩尼寶,一切都能夠給我們的,要成佛就給你成佛,要成阿羅漢成阿羅漢,要求增上生就增上生。你是什麼機,給你什麼果。那麼要成決定勝就決定勝,要成佛就成佛。“等同大寶恩師體”,大寶恩師的功德體,就是佛。能夠他一樣,那就成佛。“剎那際”,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有這個話,至于哪一章我是忘掉了,我也沒去翻嘛,但是以前翻過,有這個記憶。“于剎那際”,一剎那就成佛,當然不是那麼簡單喽,就是即身成佛的意思。很快的時間,就是說這個“即身成佛”,在我們無邊的時間長流裏邊,跟一刹那是一樣的,衆生流轉無始無終,在整個的時間的長流裏邊,即身成佛看起來就像“剎那”一樣的,很快的。
“等同大寶恩師體”,在一剎那間就顯現出空樂無分的大樂,跟大寶恩師的功德體能夠相等,師就是佛。跟師相等就成佛。“持金剛足蓮座禮”,在這樣的上師面前,“持金剛”,就是上師,就是佛。“持金剛足”,金剛持,《事師五十頌》都講過,在上師的足下恭敬頂禮,目的呢?“聖教廣大求加持”,也不是爲自己的利益,爲了佛的正教能夠廣大流布求加持。這是第一個,對上師的。
具足大悲依怙主 顯示一切智智尊
福田功德大海剎 于諸如來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第二個頌贊歎佛的功德,叁寶的功德,上師叁寶他們的功德,這樣子大,我們就要皈依他們,“南無古 汝人 白爾南無布打耶南無達磨耶南無桑 我阿耶”。“具足大悲依怙主”,一切衆生的依怙,他是具足大悲心的,對一切衆生,不管是怨的、親的乃至仇人,過去殺害過的,都要同樣的大悲救度,這樣的依怙主。這是悲心。“顯示一切智智尊”,他顯示出一切的智慧,成佛的智慧,都有,這樣的尊者,就是說智慧圓滿、悲心圓滿。“福田功德大海剎”,他的功德,還有福德。智慧悲心,還有福德功德,同大海一樣大的功德,這樣子的福田,是我們的福田。“于諸如來我敬禮”,這樣子的如來,具足上面的功德的,一切的佛,我都恭敬的禮拜,目的也是“聖教廣大”,要求聖教佛的教廣大流布,求加持。
能生清淨離貪欲 妙善解脫惡趣輪
成就唯一勝義谛 寂靜正法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這是皈依法寶。法寶的功德,能夠生出清淨的離一切貪欲。我們凡夫總是“貪”,就是一個“貪”,來流轉叁界。欲貪,就離不開欲界;色貪,就離不開色界;還有一個無色界的貪。這叁個貪不除掉,叁界的流轉就不能停息下來。那麼他能夠離貪欲,一切貪,欲貪、色貪、無色貪,都能夠離掉,這是清淨的,一點也沒有貪的。“妙善解脫惡趣輪”,這個妙善的解脫,善巧的解脫,“妙”,在《俱舍》裏說是“無漏”的,我們說“善”,有“有漏善”,有“無漏善”。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的福報;無漏的善,感解脫成佛的果,所以說妙善,殊妙的,無漏的善,能夠解脫。最明顯的,大家都害怕惡趣,那麼當然,因爲藏文裏沒有這個原題,我們也無從考察,照規矩講,叁界也在裏邊。“解脫惡趣輪”,我們也可以這麼說:解脫惡趣,解脫輪回的苦,叁有輪回的苦都解脫。
“成就唯一勝義谛”,這個“成就唯一勝義谛”,“谛”,兩個“谛”,一個勝義谛,一個世俗谛。怎麼叫“唯一”呢?照我們的想法是這樣子的:因爲世俗谛呢,好解,而勝義谛,一切的法空,卻有好幾種。有經部的勝義谛,有部也有勝義谛,也有瑜伽部的勝義谛,中觀宗的自續派的勝義谛,還有應成派的最高的勝義谛。“一切法寶”的勝義谛,這是唯一的最高的。在佛的身份上,真俗二谛是不分的。我們沒有成佛之前,當你觀勝義谛的時候,世俗谛就不見了,當你觀世俗谛的時候,勝義谛也就不見了。而佛能夠同時觀察兩個谛,同時觀,有勝義谛現前,有世俗谛也現前,那就是在密法裏邊“空樂無分”,“空”就是勝義谛,“樂”就是緣起的樂,勝義谛沒有什麼樂不樂的。“空樂無分”,一個勝義一個世俗無分的,唯一的,合成一個了。那麼這樣子的最高的了。這個法寶的最高的功德。“寂靜正法我敬禮”,這樣子“寂靜”,一切煩惱,都是煩亂、吵鬧人心的,受的苦也是使人的心不安的,這些都寂靜了。煩惱啦,苦果啦,全部寂靜下來,有這個功能。能夠寂靜一切煩惱苦果的這個正法,我恭敬地禮拜,要求呢也是正法、正教廣大。正教廣大才能利益衆生嘛,這個我們要聯系來看。所以求聖教廣大,目的也是要利益衆生。
這是敬禮法寶,下邊敬禮僧寶。
解脫顯示解脫道 清淨學處善安住
正士福田具功德 勝會僧伽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這個聖者他已經解脫了,他不但自己解脫,還要開示解脫的道,告訴我們如何解脫。解脫的重點,“清淨學處”,是“戒”。要解脫,第一是從戒定慧下手。戒定慧裏邊,開頭是戒,沒有戒,定不能生;沒有定,慧也生不起來,而且這個“定”必須要從戒生的“定”才是正定。外道他們的定,不是從戒生的,不是正定,他們也只能産生有漏的果,無漏的慧,産生不出來的。由戒生的定,才能産生無漏的慧,無漏的慧才能斷煩惱,出叁界。“清淨學處”,我們在《上師供》裏邊,“叁世諸佛唯一解脫道”,也是重視解脫,後邊還有一個頌:“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也是贊歎上師的功德,他的戒又廣又深,戒又多又深又細致,都是重視“戒”。由戒才能夠上到後邊的定慧。所以說“清淨學處”,那麼“善安住”,聖者呢住在清淨的戒律裏邊。“正士福田具功德”,“正士”,海公上師說,“正”都是合乎戒的,合乎戒的“士”,那就是“正士”了。那麼最合乎戒的,舉心動念不會一點點違背戒的。凡事一切的細節全部做到的,那就是佛。“正士福田具功德”,這些阿羅漢也是具足佛的功德。
“勝會僧伽我敬禮”,這樣子殊勝的具慧的僧伽就是僧衆、僧寶,我敬禮,目的也是聖教廣大求加持。那麼這裏的“正士”,也可以是阿羅漢,皆是正士的福田,是我們衆生的福田,具足很多的功德的僧寶。僧寶,不但可以是阿羅漢,證果證道以上的菩薩也好,阿羅漢也好,都屬于僧寶的,那麼沒有證果證道的呢,像剛來出家的那些比丘、沙彌之類的,因爲他們將來的果必定還會證到證果證道,在廣泛的僧寶裏邊也包括進去了。真正的皈依僧寶,“正法賢聖僧”,“諸佛正法賢聖僧”,是證果證道的僧,凡夫僧不在此列的。賢聖僧,“寶”嘛。凡夫僧,果上是能證果證道,但現在還不是證果證道,不能稱寶。那麼廣泛的僧寶,包括凡夫僧。這個是真正的僧寶…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