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真正皈依三宝的近事,他嘛,也是圣者,他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嘛。“亲承三宝”,亲自承事三宝的近事就是承事三宝的人,“尊前”,法炬尊者是个居士,“善敬事”,在三宝尊前亲自承事,在做那些事情的,恭敬地为三宝办事的这个尊者,就是法炬近事,也邀请他来。他是帮助十六尊者弘法的。他的形象经常背着经书,背起,十六尊者走到哪里,他们的经书由他来给背,这个后边还要讲的,他的公案可以说起。
面前迎请福田大宝洲 为利有情愿悉普降临
那么什么都请来了,先是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上首弟子们,还有十方的佛菩萨、十方的声闻,全部都邀请来了。主要的是十六大阿罗汉,还有帮助十六大阿罗汉住持的法炬近事,这些福田,都是我们的福田。“大宝洲”,就是产生一切宝能够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这是个比喻嘛。把这些福田大宝洲全部请来,为什么?“为利有情”,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请你们,希望“愿悉普降临”,希望你们一起都来。
迎请之后,下边的颂就是对三宝的一些功德的。
唯喜我福德运会俱 吉祥世尊善来此
尽我所有作贡献 世尊于此愿安住
这是对佛说的。“唯喜我福德运会俱”,这个我们查了藏文的原文,这很不好解,“运会俱”,汉文看起来会有误解。那么藏文的原意,我们根据,当然,我们只是表面去查,就是说,我们现在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好的缘,释迦牟尼佛能够很慈悲的到这里来了,他来了之后,当然,尽我所有的一切作供养。这个我们讲《事师五十颂》里边都讲过了。所有的自己喜欢的全部供养。这样子供养之后,希望佛于此安住,在这个地方能够安心地住下来。那么这个地方不是还有个“居”字吗?我们念诵的时候,要是安居的时候,就念“安居”。佛是比丘僧嘛,要安居的。平时就念“安住”。
下边是赞叹上师的功德。
以谁殊恩令大乐 于剎那际显现升
等同大宝恩师体 持金刚足莲座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哪一个的、什么人他的特别殊胜的恩德“令大乐于剎那际显现升”?“大乐”就是“空乐无分”的那个“大乐”,也就是成佛的那个果。能够剎那际就升起来,现前,升起来呢,“等同大宝恩师体”,就能够跟大宝恩师的功德作同样的,先成上师功德身,实际上把上师跟佛一样的看,就成佛了。这个我们一开端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我们念《上师供》也是这个意思,这里也是这个意思。这句话,据说藏文《罗汉仪轨》里这一段是没有的。那么这句话却是在《上师供》的注解里边,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里边见到过,哪一页我是记不起来了。就是说上师的恩德,殊胜的恩德,使我“大乐”,成佛的空乐无分的那些境界、大乐境界、剎那际能够现出来。
“等同大宝恩师体”,跟我们的大宝恩师,大宝即摩尼宝,一切都能够给我们的,要成佛就给你成佛,要成阿罗汉成阿罗汉,要求增上生就增上生。你是什么机,给你什么果。那么要成决定胜就决定胜,要成佛就成佛。“等同大宝恩师体”,大宝恩师的功德体,就是佛。能够他一样,那就成佛。“剎那际”,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有这个话,至于哪一章我是忘掉了,我也没去翻嘛,但是以前翻过,有这个记忆。“于剎那际”,一剎那就成佛,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喽,就是即身成佛的意思。很快的时间,就是说这个“即身成佛”,在我们无边的时间长流里边,跟一刹那是一样的,众生流转无始无终,在整个的时间的长流里边,即身成佛看起来就像“剎那”一样的,很快的。
“等同大宝恩师体”,在一剎那间就显现出空乐无分的大乐,跟大宝恩师的功德体能够相等,师就是佛。跟师相等就成佛。“持金刚足莲座礼”,在这样的上师面前,“持金刚”,就是上师,就是佛。“持金刚足”,金刚持,《事师五十颂》都讲过,在上师的足下恭敬顶礼,目的呢?“圣教广大求加持”,也不是为自己的利益,为了佛的正教能够广大流布求加持。这是第一个,对上师的。
具足大悲依怙主 显示一切智智尊
福田功德大海剎 于诸如来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第二个颂赞叹佛的功德,三宝的功德,上师三宝他们的功德,这样子大,我们就要皈依他们,“南无古 汝人 白尔南无布打耶南无达磨耶南无桑 我阿耶”。“具足大悲依怙主”,一切众生的依怙,他是具足大悲心的,对一切众生,不管是怨的、亲的乃至仇人,过去杀害过的,都要同样的大悲救度,这样的依怙主。这是悲心。“显示一切智智尊”,他显示出一切的智慧,成佛的智慧,都有,这样的尊者,就是说智慧圆满、悲心圆满。“福田功德大海剎”,他的功德,还有福德。智慧悲心,还有福德功德,同大海一样大的功德,这样子的福田,是我们的福田。“于诸如来我敬礼”,这样子的如来,具足上面的功德的,一切的佛,我都恭敬的礼拜,目的也是“圣教广大”,要求圣教佛的教广大流布,求加持。
能生清净离贪欲 妙善解脱恶趣轮
成就唯一胜义谛 寂静正法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这是皈依法宝。法宝的功德,能够生出清净的离一切贪欲。我们凡夫总是“贪”,就是一个“贪”,来流转三界。欲贪,就离不开欲界;色贪,就离不开色界;还有一个无色界的贪。这三个贪不除掉,三界的流转就不能停息下来。那么他能够离贪欲,一切贪,欲贪、色贪、无色贪,都能够离掉,这是清净的,一点也没有贪的。“妙善解脱恶趣轮”,这个妙善的解脱,善巧的解脱,“妙”,在《俱舍》里说是“无漏”的,我们说“善”,有“有漏善”,有“无漏善”。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的福报;无漏的善,感解脱成佛的果,所以说妙善,殊妙的,无漏的善,能够解脱。最明显的,大家都害怕恶趣,那么当然,因为藏文里没有这个原题,我们也无从考察,照规矩讲,三界也在里边。“解脱恶趣轮”,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解脱恶趣,解脱轮回的苦,三有轮回的苦都解脱。
“成就唯一胜义谛”,这个“成就唯一胜义谛”,“谛”,两个“谛”,一个胜义谛,一个世俗谛。怎么叫“唯一”呢?照我们的想法是这样子的:因为世俗谛呢,好解,而胜义谛,一切的法空,却有好几种。有经部的胜义谛,有部也有胜义谛,也有瑜伽部的胜义谛,中观宗的自续派的胜义谛,还有应成派的最高的胜义谛。“一切法宝”的胜义谛,这是唯一的最高的。在佛的身份上,真俗二谛是不分的。我们没有成佛之前,当你观胜义谛的时候,世俗谛就不见了,当你观世俗谛的时候,胜义谛也就不见了。而佛能够同时观察两个谛,同时观,有胜义谛现前,有世俗谛也现前,那就是在密法里边“空乐无分”,“空”就是胜义谛,“乐”就是缘起的乐,胜义谛没有什么乐不乐的。“空乐无分”,一个胜义一个世俗无分的,唯一的,合成一个了。那么这样子的最高的了。这个法宝的最高的功德。“寂静正法我敬礼”,这样子“寂静”,一切烦恼,都是烦乱、吵闹人心的,受的苦也是使人的心不安的,这些都寂静了。烦恼啦,苦果啦,全部寂静下来,有这个功能。能够寂静一切烦恼苦果的这个正法,我恭敬地礼拜,要求呢也是正法、正教广大。正教广大才能利益众生嘛,这个我们要联系来看。所以求圣教广大,目的也是要利益众生。
这是敬礼法宝,下边敬礼僧宝。
解脱显示解脱道 清净学处善安住
正士福田具功德 胜会僧伽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这个圣者他已经解脱了,他不但自己解脱,还要开示解脱的道,告诉我们如何解脱。解脱的重点,“清净学处”,是“戒”。要解脱,第一是从戒定慧下手。戒定慧里边,开头是戒,没有戒,定不能生;没有定,慧也生不起来,而且这个“定”必须要从戒生的“定”才是正定。外道他们的定,不是从戒生的,不是正定,他们也只能产生有漏的果,无漏的慧,产生不出来的。由戒生的定,才能产生无漏的慧,无漏的慧才能断烦恼,出三界。“清净学处”,我们在《上师供》里边,“三世诸佛唯一解脱道”,也是重视解脱,后边还有一个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也是赞叹上师的功德,他的戒又广又深,戒又多又深又细致,都是重视“戒”。由戒才能够上到后边的定慧。所以说“清净学处”,那么“善安住”,圣者呢住在清净的戒律里边。“正士福田具功德”,“正士”,海公上师说,“正”都是合乎戒的,合乎戒的“士”,那就是“正士”了。那么最合乎戒的,举心动念不会一点点违背戒的。凡事一切的细节全部做到的,那就是佛。“正士福田具功德”,这些阿罗汉也是具足佛的功德。
“胜会僧伽我敬礼”,这样子殊胜的具慧的僧伽就是僧众、僧宝,我敬礼,目的也是圣教广大求加持。那么这里的“正士”,也可以是阿罗汉,皆是正士的福田,是我们众生的福田,具足很多的功德的僧宝。僧宝,不但可以是阿罗汉,证果证道以上的菩萨也好,阿罗汉也好,都属于僧宝的,那么没有证果证道的呢,像刚来出家的那些比丘、沙弥之类的,因为他们将来的果必定还会证到证果证道,在广泛的僧宝里边也包括进去了。真正的皈依僧宝,“正法贤圣僧”,“诸佛正法贤圣僧”,是证果证道的僧,凡夫僧不在此列的。贤圣僧,“宝”嘛。凡夫僧,果上是能证果证道,但现在还不是证果证道,不能称宝。那么广泛的僧宝,包括凡夫僧。这个是真正的僧宝…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