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会僧伽我敬礼”,敬礼僧宝。
三界一切诸众生 一切恶趣令清净
转于无上妙*轮 释迦狮子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这是赞佛的功德。三界的一切众生都在受苦受难,尤其在恶趣的,那是苦得更厉害,那么他发愿,一切使他们清净不受苦。那么他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前面讲过的了,佛教化众生,三个示导。一是神变示导,现点神通使你相信;第二是记心示导,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我都能说出来,也使你相信;最后,教诫示导,用正法,教授教诫给我们,然后我们依法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脱,菩提的果。所以说,三个示导里边,第三个转*轮的,是最重要的。那么释迦牟尼佛,转无上的妙*轮,最高的、最无上的*轮,就像狮子吼一样的,一切野兽都吓得跑掉了。释迦牟尼佛*轮一转,一切外道得那些邪论全部都摧毁了,这样子的释迦牟尼佛, 这样子功德的释迦牟尼佛,我恭敬的礼拜,目的也是求圣教广大,求这个。
一切过失悉解脱 一切功德善严身
一切有情唯一父 一切智智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赞叹佛的功德,一切过失都解脱的。《俱舍》里就说了:“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断德、智德、悲德,全部都圆满的。这个“过失”,“诸冥”也好,“一切种冥”也好,这些过失都能够解脱、能够消除的。那么,“一切功德善严身”,就是《俱舍》说:“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悲心的功德,也是我们的恩德;断的功德、悲心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全部是圆满的。以这个功德来庄严我们的身体。这释迦牟尼佛身体庄严呢,以功德来庄严的。我们普通世间的人呢,就是喜欢用那些珍宝啦、金银首饰来庄严,这个是世间的庄严。这个“庄严”实际上并不庄严,只是表示你有钱,也是说福报吧。但是你拿来干什么呢?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显示我有钱,或者是要装模做样,有不好的希求来勾引人,这是不好的了。
据说,我在温州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跟我说,他说他的姐姐,十个手指,戴了九个金戒指,这干啥嘛?当时,温州的抢劫案很多。温州的治安是不好的。我在温州就听到好几个,一个是说马路上发现一个箱子,里边打开来,一个人,身体手、脚都砍掉了,身体装在箱子里边,这不是吓死人嘛。这杀人,谋财害命。再听到温州一个什么江浮起一个麻袋,打开来,一个死人,也是解剖了装在麻袋里边,丢到里边的。那么这些庄严品,不但是对自己说不是美的,同时还要招来一些横祸。而释迦牟尼佛、菩萨们的庄严,功德庄严,人家抢也抢不了,而确实人家佩服,确实是最大的功德。所以将一切功德善严身。
“一切有情唯一父”,就是拔众生出生死泥。众生在苦难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人间,父亲是最有力量的,母亲虽然慈悲,她的能力是不够。有一个公案:一个小孩掉到水坑里去了,很危险,要溺死了,他的母亲,旁边拼命大哭叫,但是她没有办法救他,结果他父亲看见了,二话不说,嘭!跳下去,就把孩子救出来了。这个,佛经里边有这么一个公案。那就是说,母亲的悲心是大,智慧、勇气就不大。只有父亲,他是有智有勇,他知道这个时候不是哭的时候,跳下去再说,把他救起来。这个也就是说:“一切有情唯一父”,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救度我们,就像父亲对独子一样的爱护来救我们的。
那么他“一切智智”,他具足一切智慧,就是释迦牟尼佛。赞叹佛的。前面是赞叹他的一个功德,这里又是一个功德。
“圣教广大求加持”,这样子的佛,我礼拜恭敬,目的还是要求圣教广大、流布。
若凡生灭诸戏论 于彼断除理能成
谁善宣说缘起教 能仁自在我敬礼
圣教广大求加持
“生灭诸戏论”,戏论就是说一些无意义之话。我们众生执着这个世间,做的事情都是戏论。戏论,我们古代的祖师,他的说法分成两种,一种由贪生的,《俱舍》里也由这个讲法,就是众生从“贪”,而一些修道的外道从“见”。这是两个。那么从贪生的一些各式各样的东西呢,就是贪生的戏论。从见生的戏论就是各式各样的,说一切法是常、一切法是大自在天造的,等等。那么这些戏论在中观里边,龙树菩萨总结成了八种,“八不无生”。就是说世间上谈的,要么就谈生、要么谈灭、要么说常、要么说断、要么说一、要么说异(就是一元论、多元论之类的)、要么说来、要么说去,有来有去,来处。
《中论 ·观因缘品第一》颂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那么中观里边,第一品就是〈观因缘品〉,龙树菩萨就批判了。真正的缘起来说,既不是生、也不是灭,也不常也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出。“生灭”,这是举了第一个生灭,凡是生灭也好,常断也好,一异也好,来去也好,这些戏论,都是不符合真理的,都是戏论。戏论就是说没有道理的一些空话。那么真正的佛的道理是缘起的,既不是生、也不是灭,也不是常也不是断,也不是一也不是异,也不是来也不是出。这些生灭等等的戏论,全部断除,而能够有“理能成”,有力量。因明的各式各样的理论,能够成立的。
“谁善宣说缘起教”,那么要把这些戏论除掉,要靠“缘起”。宗喀巴大师学中观,最后文殊菩萨给他开示,他就悟到缘起了,就做了个《缘起赞》,这个是极好的一篇论,当然也是比较深的,是讲中观见的,最高的中观见。那么这样子的“缘起教”,是哪个人说出来呢?不但是说,而且善巧的,没有毛病的,圆满的说出来的,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我们把《中观论》的接下去念,它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出,能说是因缘,”说因缘就是缘起,“善灭诸戏论”,这个因缘,殊胜的缘起论,就可以把外道的一切戏论,不合道理的那些论都叫戏论,把它善巧地全部灭除掉。“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样子的佛的功德,他能够在一切说法中最第一的,善巧的谈说缘起教嘛,所以说:“诸说中第一”,那样子我顶礼,这个意思,同这个颂一模一样的,哪个能够最善巧的宣说圆满的缘起教,这样子的功德的人,那就是佛。“能仁自在”,就是释迦牟尼佛。“能仁自在我敬礼”,我恭敬的礼拜,“圣教广大求加持”。目的也是要求圣教的广大,流布。
这三段都是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我记得我们在开始上海金刚道场听定公上师讲的时候,好象他这样子的判的,因为很早了,大概解放前吧,在上海,他是这样说的,好象,我只是脑子里记,没有笔记,笔记都收完了,文革的时候什么笔记都没有了。他说的第一个颂,释迦牟尼发心的时候,要发心要断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尤其是恶趣。第二个颂是说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时候,一切过失都解脱,一切功德都成功,修成功。最后第三个颂是说法的时候,“若凡生灭诸戏论,于彼断除理能成”,定公上师以这三种来判这三个颂。也很好。当然,其他的判法也可以,这个判法也是可以的,也很好的。
那么这三个颂,本来并列了,它的意思看不出来。那么佛法僧的,先是上师的功德,佛的功德,法的功德,最后三个颂,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三个颂的功德,或者说,是发心时的功德、修行时的功德、说法时的功德,这个是赞叹。说完了。
顶礼无等观无厌 金色光聚庄严身
一面二臂跏趺坐 右手镇地左等持
这是赞叹释迦牟尼佛。我们一心顶礼,“无等观无厌”,“无等”,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相等的,佛的功德是无等,只有佛跟佛才能相等,一切有情都不能跟他相等;“无等观无厌”,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再看也不会厌的,我们世上的东西,久看呢总是要厌的。你说好吃的东西,吃了一百天,你就吃厌了;再好看的东西,看上一百天,也看厌了。这个最现实的就是男女的事情,开始相见的时候,迷掉了,看不厌,结婚了没好久,看厌了,不要了,外面又去找新的。这是众生的烦恼习气。而佛的功德呢,再怎么看也不会厌的。“金色光聚庄严身”,佛的金色的光,佛的身是金色的身,“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面二臂跏趺坐,右手镇地左等持”,这是顶礼释迦牟尼佛。时间还有,我们再念一段。
归诚礼拜聚供献无余 罪堕忏悔众善皆随喜
*轮常转久住世间请 以此众善资粮回菩提
这是七支供。“归诚礼拜聚供献无余”,这是礼拜、供养。“罪堕忏悔”,这是忏悔支;“众善皆随喜”,随喜支;“*轮常转”,这是请转*轮;“久住世间请”,请佛住世;那么七支供,第七“以此众善资粮回菩提”,回向支。所有的一切我们造的善的功德,包括前面的礼拜供养的功德,包括自己所有的其他的功德,善的资粮,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菩提,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嘛。这是七支供。那么回向菩提之后,这里要求什么呢?《罗汉仪轨》里头要求的—
师身寿康法流善增盛 圣教旌旗广布民物殷
违缘苦厄罪消生安乐 戒德威光炽盛求加持
要求“师身寿康”。师身寿康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正法久住嘛。我们学这个噶登纳甲,学《事师五十颂》,这个道理,不要多说了,都明白啦。上师是一切三世诸佛的化身,佛要做的事业,就是师在做。你看我们现在娑婆世界,佛的正法,哪个来住持?就是师嘛,出家的师父,各式各样的…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