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會僧伽我敬禮”,敬禮僧寶。
叁界一切諸衆生 一切惡趣令清淨
轉于無上妙*輪 釋迦獅子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這是贊佛的功德。叁界的一切衆生都在受苦受難,尤其在惡趣的,那是苦得更厲害,那麼他發願,一切使他們清淨不受苦。那麼他有什麼方法呢?我們前面講過的了,佛教化衆生,叁個示導。一是神變示導,現點神通使你相信;第二是記心示導,你心裏有什麼想法我都能說出來,也使你相信;最後,教誡示導,用正法,教授教誡給我們,然後我們依法修行,才能真正地達到解脫,菩提的果。所以說,叁個示導裏邊,第叁個轉*輪的,是最重要的。那麼釋迦牟尼佛,轉無上的妙*輪,最高的、最無上的*輪,就像獅子吼一樣的,一切野獸都嚇得跑掉了。釋迦牟尼佛*輪一轉,一切外道得那些邪論全部都摧毀了,這樣子的釋迦牟尼佛, 這樣子功德的釋迦牟尼佛,我恭敬的禮拜,目的也是求聖教廣大,求這個。
一切過失悉解脫 一切功德善嚴身
一切有情唯一父 一切智智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贊歎佛的功德,一切過失都解脫的。《俱舍》裏就說了:“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斷德、智德、悲德,全部都圓滿的。這個“過失”,“諸冥”也好,“一切種冥”也好,這些過失都能夠解脫、能夠消除的。那麼,“一切功德善嚴身”,就是《俱舍》說:“拔衆生出生死泥”,這是悲心的功德,也是我們的恩德;斷的功德、悲心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全部是圓滿的。以這個功德來莊嚴我們的身體。這釋迦牟尼佛身體莊嚴呢,以功德來莊嚴的。我們普通世間的人呢,就是喜歡用那些珍寶啦、金銀首飾來莊嚴,這個是世間的莊嚴。這個“莊嚴”實際上並不莊嚴,只是表示你有錢,也是說福報吧。但是你拿來幹什麼呢?目的是什麼?僅僅是顯示我有錢,或者是要裝模做樣,有不好的希求來勾引人,這是不好的了。
據說,我在溫州的時候,有一個居士,他跟我說,他說他的姐姐,十個手指,戴了九個金戒指,這幹啥嘛?當時,溫州的搶劫案很多。溫州的治安是不好的。我在溫州就聽到好幾個,一個是說馬路上發現一個箱子,裏邊打開來,一個人,身體手、腳都砍掉了,身體裝在箱子裏邊,這不是嚇死人嘛。這殺人,謀財害命。再聽到溫州一個什麼江浮起一個麻袋,打開來,一個死人,也是解剖了裝在麻袋裏邊,丟到裏邊的。那麼這些莊嚴品,不但是對自己說不是美的,同時還要招來一些橫禍。而釋迦牟尼佛、菩薩們的莊嚴,功德莊嚴,人家搶也搶不了,而確實人家佩服,確實是最大的功德。所以將一切功德善嚴身。
“一切有情唯一父”,就是拔衆生出生死泥。衆生在苦難中,唯一可以依靠的—人間,父親是最有力量的,母親雖然慈悲,她的能力是不夠。有一個公案:一個小孩掉到水坑裏去了,很危險,要溺死了,他的母親,旁邊拼命大哭叫,但是她沒有辦法救他,結果他父親看見了,二話不說,嘭!跳下去,就把孩子救出來了。這個,佛經裏邊有這麼一個公案。那就是說,母親的悲心是大,智慧、勇氣就不大。只有父親,他是有智有勇,他知道這個時候不是哭的時候,跳下去再說,把他救起來。這個也就是說:“一切有情唯一父”,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救度我們,就像父親對獨子一樣的愛護來救我們的。
那麼他“一切智智”,他具足一切智慧,就是釋迦牟尼佛。贊歎佛的。前面是贊歎他的一個功德,這裏又是一個功德。
“聖教廣大求加持”,這樣子的佛,我禮拜恭敬,目的還是要求聖教廣大、流布。
若凡生滅諸戲論 于彼斷除理能成
誰善宣說緣起教 能仁自在我敬禮
聖教廣大求加持
“生滅諸戲論”,戲論就是說一些無意義之話。我們衆生執著這個世間,做的事情都是戲論。戲論,我們古代的祖師,他的說法分成兩種,一種由貪生的,《俱舍》裏也由這個講法,就是衆生從“貪”,而一些修道的外道從“見”。這是兩個。那麼從貪生的一些各式各樣的東西呢,就是貪生的戲論。從見生的戲論就是各式各樣的,說一切法是常、一切法是大自在天造的,等等。那麼這些戲論在中觀裏邊,龍樹菩薩總結成了八種,“八不無生”。就是說世間上談的,要麼就談生、要麼談滅、要麼說常、要麼說斷、要麼說一、要麼說異(就是一元論、多元論之類的)、要麼說來、要麼說去,有來有去,來處。
《中論 ·觀因緣品第一》頌雲: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也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那麼中觀裏邊,第一品就是〈觀因緣品〉,龍樹菩薩就批判了。真正的緣起來說,既不是生、也不是滅,也不常也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也不出。“生滅”,這是舉了第一個生滅,凡是生滅也好,常斷也好,一異也好,來去也好,這些戲論,都是不符合真理的,都是戲論。戲論就是說沒有道理的一些空話。那麼真正的佛的道理是緣起的,既不是生、也不是滅,也不是常也不是斷,也不是一也不是異,也不是來也不是出。這些生滅等等的戲論,全部斷除,而能夠有“理能成”,有力量。因明的各式各樣的理論,能夠成立的。
“誰善宣說緣起教”,那麼要把這些戲論除掉,要靠“緣起”。宗喀巴大師學中觀,最後文殊菩薩給他開示,他就悟到緣起了,就做了個《緣起贊》,這個是極好的一篇論,當然也是比較深的,是講中觀見的,最高的中觀見。那麼這樣子的“緣起教”,是哪個人說出來呢?不但是說,而且善巧的,沒有毛病的,圓滿的說出來的,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那麼我們把《中觀論》的接下去念,它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也不出,能說是因緣,”說因緣就是緣起,“善滅諸戲論”,這個因緣,殊勝的緣起論,就可以把外道的一切戲論,不合道理的那些論都叫戲論,把它善巧地全部滅除掉。“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這樣子的佛的功德,他能夠在一切說法中最第一的,善巧的談說緣起教嘛,所以說:“諸說中第一”,那樣子我頂禮,這個意思,同這個頌一模一樣的,哪個能夠最善巧的宣說圓滿的緣起教,這樣子的功德的人,那就是佛。“能仁自在”,就是釋迦牟尼佛。“能仁自在我敬禮”,我恭敬的禮拜,“聖教廣大求加持”。目的也是要求聖教的廣大,流布。
這叁段都是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我記得我們在開始上海金剛道場聽定公上師講的時候,好象他這樣子的判的,因爲很早了,大概解放前吧,在上海,他是這樣說的,好象,我只是腦子裏記,沒有筆記,筆記都收完了,文革的時候什麼筆記都沒有了。他說的第一個頌,釋迦牟尼發心的時候,要發心要斷除一切衆生的苦惱,尤其是惡趣。第二個頌是說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候,一切過失都解脫,一切功德都成功,修成功。最後第叁個頌是說法的時候,“若凡生滅諸戲論,于彼斷除理能成”,定公上師以這叁種來判這叁個頌。也很好。當然,其他的判法也可以,這個判法也是可以的,也很好的。
那麼這叁個頌,本來並列了,它的意思看不出來。那麼佛法僧的,先是上師的功德,佛的功德,法的功德,最後叁個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叁種,叁個頌的功德,或者說,是發心時的功德、修行時的功德、說法時的功德,這個是贊歎。說完了。
頂禮無等觀無厭 金色光聚莊嚴身
一面二臂跏趺坐 右手鎮地左等持
這是贊歎釋迦牟尼佛。我們一心頂禮,“無等觀無厭”,“無等”,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相等的,佛的功德是無等,只有佛跟佛才能相等,一切有情都不能跟他相等;“無等觀無厭”,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再看也不會厭的,我們世上的東西,久看呢總是要厭的。你說好吃的東西,吃了一百天,你就吃厭了;再好看的東西,看上一百天,也看厭了。這個最現實的就是男女的事情,開始相見的時候,迷掉了,看不厭,結婚了沒好久,看厭了,不要了,外面又去找新的。這是衆生的煩惱習氣。而佛的功德呢,再怎麼看也不會厭的。“金色光聚莊嚴身”,佛的金色的光,佛的身是金色的身,“莊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面二臂跏趺坐,右手鎮地左等持”,這是頂禮釋迦牟尼佛。時間還有,我們再念一段。
歸誠禮拜聚供獻無余 罪墮忏悔衆善皆隨喜
*輪常轉久住世間請 以此衆善資糧回菩提
這是七支供。“歸誠禮拜聚供獻無余”,這是禮拜、供養。“罪墮忏悔”,這是忏悔支;“衆善皆隨喜”,隨喜支;“*輪常轉”,這是請轉*輪;“久住世間請”,請佛住世;那麼七支供,第七“以此衆善資糧回菩提”,回向支。所有的一切我們造的善的功德,包括前面的禮拜供養的功德,包括自己所有的其他的功德,善的資糧,一切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回向菩提,就是爲了利益衆生嘛。這是七支供。那麼回向菩提之後,這裏要求什麼呢?《羅漢儀軌》裏頭要求的—
師身壽康法流善增盛 聖教旌旗廣布民物殷
違緣苦厄罪消生安樂 戒德威光熾盛求加持
要求“師身壽康”。師身壽康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正法久住嘛。我們學這個噶登納甲,學《事師五十頌》,這個道理,不要多說了,都明白啦。上師是一切叁世諸佛的化身,佛要做的事業,就是師在做。你看我們現在娑婆世界,佛的正法,哪個來住持?就是師嘛,出家的師父,各式各樣的…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