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遍禮盡無余”,所有的這麼多的佛,全部無余地都頂禮,至誠的叁門頂禮,自覺的,不是人家勉強的,清淨的身語意,總的叁門頂禮。
下面分開來,身的禮敬: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是身的禮拜。就是說我們發清淨的信心,由這個信心發起跟普賢菩薩一樣的行願,在一切佛的面前,自己都要現身禮拜,每一個身還要拜無數的佛,就是說自己把自己的身體,普賢菩薩一樣的威神力—自己觀想,這個當然觀想了,還沒證到普賢菩薩了,就觀想以普賢菩薩的威力,自己化身,在微塵剎數的佛面前,都要變一個身體。在那麼多佛面前恭敬禮拜:“一一遍禮剎塵佛”,每個身體都禮拜那麼多的佛,這是身的禮拜。
于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是意的敬禮。意就是觀想,一個征塵刹裏有征塵數的佛,在每一個微塵刹裏邊又有微塵數的佛,那是重重無盡的。每一尊佛,菩薩圍繞,“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一個塵裏有那麼多的佛,那麼整個法界裏的塵數是無量無邊了,我以深刻的信心,殊勝的信心,所有的佛都充滿,以心的恭敬相信有那麼多的佛,都 在他們的面前以我的恭敬心,“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是意的敬禮。
下面語的敬禮,也就是稱歎了。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詞
盡于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就是說每一個化身裏邊,化出無數的頭,每個頭裏邊,化了無數的舌頭,每一個舌頭發出各式各樣的微妙的聲音來贊歎佛的功德。這樣就是語的禮敬。
禮敬支裏面分總的叁門的禮敬;還有身的禮敬、意的禮敬跟語的禮敬。這是第一支,禮敬支有什麼好處?對治我慢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我慢,修禮敬是對治我慢。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出家比丘乞食也是對治我慢的,你吃飯要要來吃,要人家布施你才能吃得到,你的慢也無從慢起了,禮敬也是克服我慢的。身口意的罪也可以在禮拜之中消除,淨障也是有的。也有積福的功德,拜佛、贊歎佛、觀想佛都能夠積集福德資糧。所以說這一支既是淨障又是積福(積集資糧)。它的功能,可以克服我慢的煩惱,我們身口意有罪的可以消除,這是淨障的作用。
第二支是供養支,禮拜之後還要供養了。
以諸最勝妙花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這是供養支裏邊的第一個,有上供,就是世間的供,世間上最好的東西供養。那麼無上供—都最好的了,還有最高有什麼呢?無上供就是菩薩的觀想的供養,這個世間拿不出的。那麼世間上最好的就是有上供,供養。我們以前說過了,有錢的人當然可以供很好的東西了,沒錢的人怎麼辦呢?供養的功德是要看你的信心,沒有信心你錢花的再多,東西再好,功德不大的;那個窮人供一個燈,他的功德也超過國王的功德,以信心爲主的。但是你有這個能力,你說以信心爲主,我有很大的信心,我只供小小的一個燈,那這個能力有的,你是舍不得了,不是真的信心了。真的信心,你有多少供多少。就是說盡量地以最好的花、鬘、伎樂、塗香、傘蓋,這些最好的莊嚴具都供養佛。還有最勝的衣服,最好的香(各種各樣的),有抹香、燒香、燈燭,燈燭裏邊燒的油不要發臭氣的。我們說燈,固然以光明爲主了,假使這燈燒的油有臭味的,那就不好,不要用。最好就是酥油,不但是沒有臭味,還有香味,而且沒有煤煙,這是最好的酥油燈。那麼電燈更好了,什麼都沒有的。那麼摩尼寶,發光的珠,那些也是屬于燈燭這一類的。這些東西都“一一皆如妙高聚, ”,每一個供品堆起來都像須彌山那麼高,這個全部拿來供佛。盡我們力量的好、盡我們能力所能辦到的多,都來供養,並不是說一定要堆得像須彌山那麼高,沒有錢你怎麼辦?有錢也堆不到那麼高嘛。就是說盡我們的力量,這是有上供,世間上拿得出來的。
下面無上供。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是無上供,世界上拿不出來的,是佛菩薩的神通變現出來的最好的供養,那麼這是無上的供了,“我以廣大勝解心”,就是廣大的決定的心,相信叁世一切的佛都存在,每一個佛面前,都以普賢菩薩行願的力,神通力量,普遍地每一個佛面前供養極多的東西,能夠變化的最好的東西全部用神通變化出來,每一尊佛面前供養很多很多的東西,地供養諸如來,這是無上供。沒有神通的人做不到,但是也可以觀想。我們實的拿出來的,實在的供養。意顯就是觀想的,實設意顯都可以供養。神通的菩薩變現出來的,是可以看得到的。我們觀想的,雖然看不到,但是觀想也可以算一個供養嘛。這是第二支,供養支。
供養支對治什麼煩惱呢?悭悋的煩惱,舍不得、小氣。你供養呢,就可以把這個習氣除掉。爲什麼我們說供養上師什麼都要供養?就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除掉悭悋的習氣嘛。馬爾巴的大弟子去朝拜馬爾巴的時候,他們在會供,他把什麼都帶去供養了,就是一只羊,跛腳的,不好的,腳壞的,這是不可貴的了,他就丟那裏沒帶去。而他的上師說:“你東西都拿來了,還有呢?”就是說還有一個羊你沒拿來。那麼他就趕快回去,把那只羊背過來(牽不過來的)。那就是說把你所有的東西全部供養,把你悭貪的心除掉。並不是上師馬爾巴要他的東西,而是除他的悭悋的心,這個習氣可以由供養支來除掉。它的功能,積集福德資糧;它的果報獲得受用身,報身的受用是這個時候積集起來的。
下面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這個大家經常念的,口裏是會念的,心裏邊要真正這麼觀想!以前所造的惡業,無始以來,各式各樣的業都造過。都是什麼動機造的呢?要麼是貪,要麼是瞋,那麼是癡,貪瞋人家可以看到—你從貪心出發,不好。從瞋心出發,不好。癡一般看不到的—這個無所謂了,他不懂嘛—不懂也不好。我們說佛教裏邊貪瞋癡,癡更厲害,貪瞋都由癡來的,你不癡你不會貪,正是你不懂道理嘛,佛的道理不懂,所以要多聞。多聞之後,克服這個癡,癡克服之後,該貪的也就不貪了,可以瞋的也就不瞋了,所以這個癡很要緊的。無始以來,貪瞋癡的煩惱發動了很多的惡業,要受很多的罪了。有些是從身上造的業,有的是從口裏造的業,還有從意裏邊的業。這個我們在《廣論》叁惡道裏邊,都講了。身口意,身叁口四意叁嘛,都會造業。這些業,“一切我今皆忏悔”,這些所造的業全部在佛面前忏悔,就是說過去的做錯了,感到很慚愧,很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一切有情父母,以後再也不造了。不要說“喔,忏悔忏悔”,下一次又造了,這個不叫忏悔了。
忏悔的功德可以對治我們的貪瞋癡,它屬于哪一份呢?淨障的。我們說叁個事情:集資、淨障、還有增長嘛。屬于淨障,一切障礙可以把它除淨。它的果報成法身的佛。因爲法身佛要離開煩惱障、所知障,你忏悔就是把這些障都除掉,最高果報就是成法身佛了。
下面是第四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衆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一切衆生也好,二乘有學也好,無學也好,一切如來也好,菩薩也好,他們的功德都隨喜,地隨喜(從最高的佛乃至一般的凡夫)。這我們在以前講過的,五種補特伽羅。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二乘的有學、二乘的無學、還有獨覺(有學無學是聲聞,獨覺加進去,就成叁個);還有佛、菩薩,五個。另外一個說法,一切凡夫也包含在裏邊,一切衆生,他有好的地方也隨喜,聲聞乘裏邊包含有學無學,都在裏邊了,有學無學不分了—一個是衆生、一個是聲聞乘的、一個是獨覺、一個是菩薩、一個是佛—所有的功德都隨喜。那麼就是說不管是凡夫的,聖者的,乃至最高的佛的功德,都衷心地隨喜。有的人是占便宜,“你的功德我隨喜,喔,我也有功德了。”你這種心態不是真正的隨喜。你是念心的想把功德據爲己有,這很不好。真正的隨喜,是看到人家做了好事,心是非常之歡喜,那就是說,“我有這個能力,我也要做的,你也做了嘛,我非常之隨喜。”是這個意思。隨喜支對治的煩惱是妒嫉,妒嫉的煩惱。
我們不要小看了妒嫉,這個心很厲害的。學校裏,學生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的,妒嫉心很厲害的,倒是考到後頭的這些人倒無所謂的。他們爭第一、第二、第叁的妒嫉心極厲害。同樣的僧團裏邊當大執事的,大家問自己了,當然我不知道你們的,可能還是會有的,你怎麼就做監院,我怎麼只做知客?心裏頭不高興了,這個叢林裏是有的。我們這裏希望沒有。那麼這個妒嫉心,其它煩惱就會産生出來了。
我記得我在寶光寺執教的時候,就聽說這麼一個事情,叢林裏邊因爲執事妒嫉,甚至産生謀殺事情,弄得那麼厲害,這個是離題太遠了。出離嘛,目的是斷煩惱的,遠離那些鬥爭的,結果你跑到叢林裏邊來搞鬥爭搞煩惱,這個是太對不起釋迦牟尼佛了。我們希望我們這個叢林裏邊絕對不要有這些事情。妒嫉的事情,不要有;鬥爭的事情也不要有;結幫派的事情更不要有。這個對治妒嫉煩惱。在叁個事情裏邊屬于積集資糧那一分的。
…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