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把忏悔業障的作用表達出來,因爲這個十二支基本的模式大家都知道了,也不要重複了,而它強調的就是說你造了業之後,能引支有了,但能生支還沒有,可以不感果。那麼這個裏邊,一個十二因緣的樣子,又進一層地發揮了一層的道理,就是業造了之後是不是決定要感果——有這個問題在這裏頭。那麼這個原則這裏也講了,上一次開頭不是講了嘛?煩惱跟業是感果的因緣,中間主要的是煩惱,如果煩惱滅掉了之後,縱然你有點業存在,也可以不感果,那麼就利用這個原則,《廣論》裏邊就用把十二支因緣用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這兩個方式來講,就強調這個業能不能忏悔了不産生果。是強調這個道理,這是十二因緣的又深一段的解釋了。
那麼今天我們講的東西,看起來是很容易的,但是我講了那麼多,沒有發講義,照規矩最好發一個講義,沒有講義的話,可能你們聽到好象是有點抓不到東西一樣。我們的講義困難在哪裏?我們這個印刷廠在叁門,他要一個星期來一次。我們這個就是,最好今天看到了有要發講義的,馬上稿子拿下去,打出來,明天就發給大家,這個是可以夠上用了,但是我們常住裏邊還沒有這個設備,也沒有這樣的人才,本來我們要買打字機的,考慮到沒有人會打,也很多人不願意打。那麼好了,你買來也沒有用,幹脆不買了——反正方便,這裏印刷廠我們有聯系,但是太遠了,趕不上用。那麼這個講義,我看是不是要補充,看大家今天討論之後再說。反正今天的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今天也沒有什麼它的提綱,就把十二支因緣,大家深透地去討論一下。如果有問題,每一組把你們問題就提上來好了,我想可能問題是不少的。那麼就希望大家先下去,根據我們講的去醞釀一下,然後在晚上討論的時候,就把一些聽到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大家提出來相互地討論一下,那麼還有什麼問題的提上來,明天上課的時候我們再解釋一下。
第四講
我們上一次講了以後,討論,有一組提兩個問題,那麼我們呢,這個問題——我們先把《叁學》(海公上師的《戒、定、慧基本叁學》)——大家帶來了吧,《叁學》裏邊,我們上一次講的十二支緣起,根據《叁學》的一個表,我們再補充一下,那麼就在補充的時候,略略把那個問題帶便地講一下。這個在——二十八頁開始,我們先看這個——我們回過來等一下要把這個回顧一下——先看叁十一頁(大家翻到叁十一頁),四種緣起,我們先看四個緣起。這個我們上一次講的時候就提一個名,沒有把它寫下來,那麼這裏我們現成的有這個資料,大家可以參考看一看。在佛講緣起——在根本教的時候,緣起有四個樣子:一個是刹那緣起、一個是連縛緣起、一個是分位緣起、一個是遠續緣起。那麼我們現在講的,是采取第叁種——分位緣起。那麼這個第一、第二、第四,這個在《俱舍》裏要講,我們這裏就——反正以後要講的,略了。那麼因爲有人提了問題,那不得不稍微地要帶便講一下。
刹那緣起,就是一刹那裏邊也可以具十二支;連縛緣起,它就是緣起法一個連一個,跟鏈條一樣的,中間沒有斷的,連縛——連起來的,這個裏邊同類因、異類因,還有因果相續地,不斷地生起,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生起,沒有斷地,這個叫連縛緣起;分位緣起就采取我們上一次這個講義上的,分叁際,前際就是前世,中際就是現世,後際就是後世,用叁際來講十二支的五蘊的這個支;那麼遠續緣起,就不是連續的了,從以前的乃至到以後的,中間不是一個一個連到講,可能跳幾生,假使這個因造了,它的果不是下一輩子受的——我們說受果有幾種——這個《俱舍》裏都要講,現在我們講到這個問題,稍微提一下,因爲法相太多了,怕初學的腦脹起來了,害怕了。我們昨天就有叁位害怕了,跑掉了。
其實我們現在講的東西、內容,如果說照世間上的——不要說大學,中學的課程比起來,也是簡單得多。如果你到高中,數理化的,那比這個要複雜不曉得多少倍,像這一類東西,可以說很簡單,所以說不要害怕,你一害怕,開始你不懂,認爲是難得不得了,其實一把鑰匙交給你,一開,很容易的。那麼我們今天是再重新地把十二緣起再講一下,也就是說把昨天有人認爲很難的,現在給你再進一層地分析一下——一點也不難。
我們說受報,報有幾種?一種叫順生受,也就是說下一輩子受的,這輩子造業,下輩子就感報,叫順生受,(順就是順著那個事情,平順的順,順利的順,生,這個生,生老病死的生),順生受業,就是下輩子就感報的;那麼還有一種,順後受業,不是下一輩子受報了,可能第二輩子,可能就是下一輩子的下一輩子——就是第叁輩子,或者第四第五,……乃至于到隔開一百輩子再受報的也有,叫順後受業;還有一種叫不定受業,做了業之後這個報是不是一定受,不一定,你假使做了善業可以把它轉變,這個報就不受了,因爲這比較還沒有定下來,就是比較是輕的,可以轉的業,不是定業,那麼先介紹這叁種。那麼順生受業我們就是講的分位緣起,就是上輩子……
(4B開始)這一輩子造了業,不一定在下輩子就受,可能隔開十幾輩子,或者隔幾百年以後,或者甚至于隔了幾千年以後,再受報的,也有,那麼這是順後受業。遠續緣起,就是講順後受業的,無始以來造了很多業,現在受報;現在造了很多業,不一定下一輩子就受報,可能以後慢慢慢慢地再受報,這就叫遠續緣起。
現在我們就回到昨天提的問題,它的問題是這樣子:第一個,關于十二支的,有兩個看法,兩個意見,有的人認爲十二支,這是對有情世界來說的;還有第二個人的看法呢,十二支,不但是有情,還包括無情。這個說法,如果我們不學法相的話,聽起來都有道理,都對,但是也都不對,爲什麼呢?我們說話,要在什麼地方說的,你在這個地方、這個場合說,這個話對的,換一個場合就不對了;你在那個場合說對的東西,在這個場合就不對了。那麼你如果把具體的客觀的條件除開,單是抽象地說這麼一個東西對不對,那你說對也可以,不對也可以,爲什麼?這個場合說是對的,但不是那個場合說就不對,那麼這是混淆了,所以說法相一定要嚴格,在什麼情況之下對,在什麼情況之下不對。道理聽起來都有。
我們就說——這個《俱舍》裏邊講得也很清楚,刹那緣起跟連縛緣起是通有情非情,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都包在裏頭。所以說你講連縛緣起的時候,你說可以包無情,一點也不錯,那麼假使講分位緣起的時候,不包無情了,那個時候不能包了,這是重點在人的流轉生死上講。所以說,我們看這個,你說它包,可以,那是刹那緣起、連縛緣起的時候,包的;那麼講分位緣起,遠續緣起,講人生的流轉生死的問題的時候,就不要包進去了。當然我們說絕對的分割,是不可能的,人是生在世界上的,你說這個人他流轉生死,不能不有環境的接觸,這個環境就是無情,但是我們重點,這個分位緣起、遠續緣起,重點在人的流轉生死,從他的造業感果來講,所以說這兩個緣起,一般就是不包無情,那麼這個問題大概這麼講。
第二個問題,叁際中說未來世的果是由現在的“愛取有”——惑業而來的因,假如在六處和觸,這個位命終的話,還有沒有未來的果?這個我們看第叁十二頁(《戒定慧基本叁學》),看那個表,這個表來了,可以方便一些。我們先看這個,還是叁十一頁,這個頌:“傳許約位說,從勝立支名”,“傳許約位說”,這是說什麼意思?這是有部——有部的傳承,他們認爲,講十二支緣起,佛就是根據分位緣起說的,位——就是分位,有部的傳承,許——就是他們的認爲,這十二支緣起是根據分位緣起說的,那就是不通非情,但是經部認爲要通非情,那就是約刹那緣起、連縛緣起說,也可以通非情,這個問題我們講過了。
那麼下邊,“從勝立支名”,這十二支,我們說都是五蘊,五蘊裏邊包括一切有爲法——貪瞋癡慢疑、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跟那些色法,都有,只有無爲法沒有,那麼既然都是有五蘊的有爲法,爲什麼這一支叫無明?第一支叫無明,難道其他的性沒有了嗎?其他的法一點也沒有嗎?“從勝立支名”,它這一個階段的時候,哪一個法它的作用最殊勝,就安它的名字。那麼在無明這一位的時候,它的煩惱的作用最殊勝,所以這一支並不是沒有五蘊,其他的心王、心所等等,並不是沒有,但是特別強調它的無明的重、煩惱的大,就安一個無明的名字。那麼同樣,行也好,識也好,名色也好,都有心王、心所、五蘊——全的,但是造業的力量強的時候叫“行”;它投生的時候,一刹那結生的時候,作用特別顯著的時候,叫名色,所以說“從勝立支名”:從它作用殊勝的時候,就安立它的名字,並不是說其他的五蘊沒有了。
這個問題我們解決之後,那麼這個問題也解決了——就是說愛取有,它造業固然感果——看叁十二頁那個表,我們現在的愛取是煩惱,造了業就是“有”,感後邊的生、老死的果。那麼他的問題就是說,假使他還沒有到愛取,在名色,或者六處、觸,或者受的時候他就死掉了,那麼沒有起煩惱,沒有造業,是不是感果呢?當然,我們這個“從勝立支名”裏說了,在名色、六處、觸、受的時候,並不是煩惱一點也沒有,就是說煩惱的——一般來說,年紀小的時候,煩惱是輕,不顯著,所以說沒有提它,那麼這個時候能起煩惱造業,也有。
我們就在這本書裏邊,是哪一篇——大概是《律海十門》還是《定道資糧》,“小兒瞋乳母,刹那地獄淪”,有這麼一句話。它就是說,一個小孩子,他在很小的時候——抱的嬰孩了,他父母要交給她(乳母),叫他的乳母抱一下,他把孩子抱過去,叫她接下來。孩子兩個手一伸要撲過去了,這個乳母不注意,沒有注意呢,這個小孩子撲了個空,掉在地下死掉了。他臨死的時候,起了個瞋…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