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自心烦恼当修彼见,若烦恼尽,以此便足不长时修,故不能断诸所知障”(《广论》529页)。
声闻缘觉跟菩萨都证法空,到底有什么差别?声闻缘觉证的法空有限,他在把自身的这个补特伽罗流转生死的事情观空了之后——你在观空的时候必定要涉及一部分的法空。如果你有“法”空不了的话,人空也证不到的,所以说在声闻缘觉在证人空的时候就证到一部分的法空。但是他这部分的法空,人空证到之后,假使他是以此满足了,那么六度万行不行了,那也够了,这些法空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不需要再断。那么菩萨的什么不同?他还要度众生一切,还要行六度万行,单是证这一点法空还不够,要成佛的话,所有的所知障全部要断完。那么他就是要长时期的修行,要把二障的种子都拨掉,那法空彻底的圆满。那就是声闻缘觉跟菩萨的差别:不是一个不证法空,而是证法空圆不圆满的问题。
那么《菩提道次第》也说了一个话——这个你们去翻也翻得到,在哪一章不知道了——它说二乘跟大乘的区别,不在证人空、法空的差别,法空都要证,固然证得多证得少是有差别,但是不能说声闻不证法空,而真正的差别在菩提心、菩萨行——在这里。证了之后你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那你就是声闻,如果你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就是大乘。所以大乘二乘的差别,他们的判断跟中国不一样,中国认为修人空的是二乘,修法空的是大乘,他们认为这个标准不严格,而真正的大小乘之分是在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的修菩萨行的——大乘,你不发菩提心的不修菩萨行的——小乘。
那么这一点,我们说,《菩提道次第》为什么在讲中士道以后,明明中士道要证人空的话必定要空性,它空性不讲,戒讲得很多,定慧在后头讲,为什么原因?就是要你先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跟你讲了很多的空性,你将来证的是声闻缘觉——空性证到了,他不想再进去了,什么都是假的,人也没有了,你发什么菩提心?就不发了,那么所以说,先叫你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然后止观章广讲空性,那就是大乘的空了,所以这个,真正的界限在这里。
那么我们再说一个,《金刚经》大家都知道的,《金刚经》里有一句话,我一念大家可能都回忆得起的。“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那就是说,“我人众生寿者”是人我执,但是你假使取法相的话,你如果法执还有的话,那么你这个人我执也干净不了。这是《金刚经》的话。假使你取非法相,假使你空性是搞错了,那么你还是对人我的见还没去掉。反正你对空性不理解的话,人执也没有断掉,这就是人空法空两个事情不能拆为两边来看,有联系的。
那么这个道理,在我们学中观的人先要把它……为什么原因?这个很深,不是一句两句话讲得完的。但是这个概念要印下去:就是说大乘二乘的分,决定不在人空法空之间的分,要在菩提心菩萨行中间来分,这个很容易记,大家把这个记住就可以。所以说我引的那些经论以后学中观会学到。
十二支缘起(续)
那么这里我们再来一个,把这个十二因缘再分析下去。那么我们说,有人问,这个十二支还不够,为什么?无明之前还有没有?肯定还有,那么你还要加了;老死之后还有没有?生死就完了,到了老死后没有了——当然还有,那么还不对,还要加:前面要加一支,后面再加一支,十四支了。那么前面加了一支,它的前面还有没有?当然还有,那么后面加了一支之后,它的后面还有没有?当然还有,那就是说你这个十二支不够,你要加很多,这个加也加不完,你把十二支来代替我们的生死流转好象有问题吧?
那么这里我们就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说无明,它是烦恼,烦恼前面哪些能生烦恼的。我们从这个里边来看:在中间的爱、取是烦恼,这里很明显看到,烦恼可以从哪些生?取从爱生,烦恼从爱生——从烦恼生,爱从受生,烦恼从果生。那么既然无明是烦恼,前面当然有它的因,是烦恼也好,是果也好——“那么你们该写上去了”——不要写了,为什么?我们的中间爱、取是烦恼,它前面的——取的烦恼的因是爱,爱的烦恼的因是受,它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果,已经写好了。无明就是爱或者是取,那么既然爱取前面的支已经给你写清楚了,无明就不要写了,无明前面你把中间一比,你就看出来无明并不是第一支,无明前面还有东西,还有东西要不要写上去?不要写,为什么?中间的爱、取就是无明,爱、取前面既然有烦恼有果,是爱、取的因,那么无明的因已经在中间,表现出来了,不要再写了,不要重复了,所以这个十二支非常巧妙。
那么老死,我们说老死,十二支,它该后边还要写了,这辈子的老死是不是下辈子不感果,不招烦恼了?决定还有!那么老死是果,我们看一看,果——从中间那个识、名色、六处、触、受都是果,果——后边可以生烦恼,那么就是老死既然是果,它后边生烦恼这一支要不要写?不要写,果可以生果: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都是果生果,那么老死是果,老死后面当然还有很多东西要生出来,那么要不要写?不要写,中间已经给你写好了: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就是果生果的东西,老死就是前面的,那么中间一些你去一比就看出来了,那么还有受是果,生爱,爱是烦恼,老死是果,老死也能生烦恼,从中间这八支一比,老死后面的东西,在中间也写出来了,老死后边也不要再写了。
所以这十二支,无穷无尽的流转生死的支,都写在里边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一个方法,但是我们想你们要当下体会这个,可能脑筋不一定马上接受得了,但是你回去,好好地把——有《俱舍》的当然更好,把《俱舍》拿出来看一看,没有《俱舍》的,我们的《基本三学》里边也讲了一点。那么《俱舍》里边一个颂我给你们念一下,那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它有这一个颂,是总结这十二个缘起的:“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这十二支,三支是烦恼,二支是业,七支——七个事情,就是另外七支,是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这个就是说我们这个十二支,前际是略因,后际是略果,那么因为后际的生、老死只有两支,而我们中间的识、名色、六处、触、受、取、爱有支——后际是略果,前面是略因,无明一支烦恼,中间有两支烦恼——爱、取,所以说“略果及略因”,虽然是略,你中间一比,也可以看清楚了,不要再重复了,这是十二支一个简略的方式。
另外一个无始无终的问题。这十二支的关系,我们看一看,“从惑生惑业”,从烦恼可以生烦恼,或者生业。烦恼生烦恼,大家找找看,哪一支?我讲是讲过了,就看你们是不是能够很快地领会。十二支里边哪一支是烦恼生烦恼的?爱、取,爱生取是烦恼生烦恼。那么烦恼生业的——取生有,无明生行,都是烦恼生业。烦恼既能生业,能生烦恼,那就是说烦恼是有因的,就是烦恼哪里来的?从烦恼来的,或者从果来的。那么无明这一支是烦恼,那么我们从中间的一比,从中间的八支一比,知道无明前面肯定还有烦恼,还有果,那么无明前面要不要写?中间已经告诉你了,前面就不要再写了,前面写,写不完了。这十二支中间,无明是烦恼,就是中间的爱取,爱取前面既然有东西,无明前面的东西,就在爱取前面,给你表现出来了,不要再写了,所以前面——无明前面不要加了。
下边——这两句没有关系的,我们就略掉了——“从事事惑生”,果——事就是果,果可以生果,也可以生烦恼,那么我们说果生果的是什么?我们也讲过,哪些是果生果的,那很多啊。(中间对答略)。只要是果生果——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全部是果生果,所以果生果的例子很多;那果生烦恼的——受缘爱,果生烦恼。那么就是说,果,本身,从中间这个八支来看,能生烦恼能生果,那么老死是果,老死后边的东西就在中间比出来了,老死后面不要加了。
所以这十二支,把整个的无始无终的生死全部表达完了,十三支也不要。你说无边无际,你要加起来加不完的,无明前面加一支,这个前面还好加,再加再加……——加不完,老死后面加一支,再加之后,还要加,哪个生死有完的呢?只要你没有成阿罗汉,永远在里边,加不完地加。但是这十二支,它把前中后一分,前面的无明就是中间的爱取,爱取前面既然有东西,无明前面东西已经告诉你了,就在中间。那么后面的老死就是这里的识、名色、六处、触、受,老死后面有什么?有的东西也在中间告诉你了,老死之后也不要加了。所以这个里边的巧妙,只有佛才想得出来,这个十二支是佛说的,只有佛菩萨才能安排这样巧妙的法相。这个里边就是说从三际的分,里边就把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为什么前际后际那么略?它告诉你了,前际后际的东西,在中间给你打开了,所以说虽然略,实际上广,一样广。再一个问题,前际要不要加?后际要不要加?不要加,从中间一比,前面的东西也在前面给你告诉你了,后边“老死”生的东西,也在中间告诉你了,“老死”后头也不要加支了。
那么这个十二缘起是初步的,是这么巧妙,那么以后的变化还多。我们今天就介绍初步的十二缘起。我们这个十二缘起,说个老实话,哪一本介绍初级的佛教知识的都会有这个:十二支缘起,什么什么的,把人生分了几个阶段,这么——看看,哪个看得懂,但是里边的一些巧妙东西一般就不介绍了。这个是根据《俱舍》的,我们先初步讲一下,《俱舍》是根本教,根本的模式,这个我们先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变化的模式还多,唯识的有唯识的样子,中观的有中观的样子,乃至各式各样变化很多了,以后慢慢都会碰到,都会出现。
大家《菩提道次第广论》每个人都有吧,那里的十二缘起你们去对照一下,不一样了,它讲的又是深一层了。它讲的为什么要深一层?主要的就…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