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盡自心煩惱當修彼見,若煩惱盡,以此便足不長時修,故不能斷諸所知障”(《廣論》529頁)。

  聲聞緣覺跟菩薩都證法空,到底有什麼差別?聲聞緣覺證的法空有限,他在把自身的這個補特伽羅流轉生死的事情觀空了之後——你在觀空的時候必定要涉及一部分的法空。如果你有“法”空不了的話,人空也證不到的,所以說在聲聞緣覺在證人空的時候就證到一部分的法空。但是他這部分的法空,人空證到之後,假使他是以此滿足了,那麼六度萬行不行了,那也夠了,這些法空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不需要再斷。那麼菩薩的什麼不同?他還要度衆生一切,還要行六度萬行,單是證這一點法空還不夠,要成佛的話,所有的所知障全部要斷完。那麼他就是要長時期的修行,要把二障的種子都撥掉,那法空徹底的圓滿。那就是聲聞緣覺跟菩薩的差別:不是一個不證法空,而是證法空圓不圓滿的問題。

  那麼《菩提道次第》也說了一個話——這個你們去翻也翻得到,在哪一章不知道了——它說二乘跟大乘的區別,不在證人空、法空的差別,法空都要證,固然證得多證得少是有差別,但是不能說聲聞不證法空,而真正的差別在菩提心、菩薩行——在這裏。證了之後你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那你就是聲聞,如果你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就是大乘。所以大乘二乘的差別,他們的判斷跟中國不一樣,中國認爲修人空的是二乘,修法空的是大乘,他們認爲這個標准不嚴格,而真正的大小乘之分是在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的修菩薩行的——大乘,你不發菩提心的不修菩薩行的——小乘。

  那麼這一點,我們說,《菩提道次第》爲什麼在講中士道以後,明明中士道要證人空的話必定要空性,它空性不講,戒講得很多,定慧在後頭講,爲什麼原因?就是要你先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跟你講了很多的空性,你將來證的是聲聞緣覺——空性證到了,他不想再進去了,什麼都是假的,人也沒有了,你發什麼菩提心?就不發了,那麼所以說,先叫你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之後,然後止觀章廣講空性,那就是大乘的空了,所以這個,真正的界限在這裏。

  那麼我們再說一個,《金剛經》大家都知道的,《金剛經》裏有一句話,我一念大家可能都回憶得起的。“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那就是說,“我人衆生壽者”是人我執,但是你假使取法相的話,你如果法執還有的話,那麼你這個人我執也幹淨不了。這是《金剛經》的話。假使你取非法相,假使你空性是搞錯了,那麼你還是對人我的見還沒去掉。反正你對空性不理解的話,人執也沒有斷掉,這就是人空法空兩個事情不能拆爲兩邊來看,有聯系的。

  那麼這個道理,在我們學中觀的人先要把它……爲什麼原因?這個很深,不是一句兩句話講得完的。但是這個概念要印下去:就是說大乘二乘的分,決定不在人空法空之間的分,要在菩提心菩薩行中間來分,這個很容易記,大家把這個記住就可以。所以說我引的那些經論以後學中觀會學到。

  

  十二支緣起(續)

  那麼這裏我們再來一個,把這個十二因緣再分析下去。那麼我們說,有人問,這個十二支還不夠,爲什麼?無明之前還有沒有?肯定還有,那麼你還要加了;老死之後還有沒有?生死就完了,到了老死後沒有了——當然還有,那麼還不對,還要加:前面要加一支,後面再加一支,十四支了。那麼前面加了一支,它的前面還有沒有?當然還有,那麼後面加了一支之後,它的後面還有沒有?當然還有,那就是說你這個十二支不夠,你要加很多,這個加也加不完,你把十二支來代替我們的生死流轉好象有問題吧?

  那麼這裏我們就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說無明,它是煩惱,煩惱前面哪些能生煩惱的。我們從這個裏邊來看:在中間的愛、取是煩惱,這裏很明顯看到,煩惱可以從哪些生?取從愛生,煩惱從愛生——從煩惱生,愛從受生,煩惱從果生。那麼既然無明是煩惱,前面當然有它的因,是煩惱也好,是果也好——“那麼你們該寫上去了”——不要寫了,爲什麼?我們的中間愛、取是煩惱,它前面的——取的煩惱的因是愛,愛的煩惱的因是受,它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果,已經寫好了。無明就是愛或者是取,那麼既然愛取前面的支已經給你寫清楚了,無明就不要寫了,無明前面你把中間一比,你就看出來無明並不是第一支,無明前面還有東西,還有東西要不要寫上去?不要寫,爲什麼?中間的愛、取就是無明,愛、取前面既然有煩惱有果,是愛、取的因,那麼無明的因已經在中間,表現出來了,不要再寫了,不要重複了,所以這個十二支非常巧妙。

  那麼老死,我們說老死,十二支,它該後邊還要寫了,這輩子的老死是不是下輩子不感果,不招煩惱了?決定還有!那麼老死是果,我們看一看,果——從中間那個識、名色、六處、觸、受都是果,果——後邊可以生煩惱,那麼就是老死既然是果,它後邊生煩惱這一支要不要寫?不要寫,果可以生果: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都是果生果,那麼老死是果,老死後面當然還有很多東西要生出來,那麼要不要寫?不要寫,中間已經給你寫好了: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就是果生果的東西,老死就是前面的,那麼中間一些你去一比就看出來了,那麼還有受是果,生愛,愛是煩惱,老死是果,老死也能生煩惱,從中間這八支一比,老死後面的東西,在中間也寫出來了,老死後邊也不要再寫了。

  所以這十二支,無窮無盡的流轉生死的支,都寫在裏邊了。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一個方法,但是我們想你們要當下體會這個,可能腦筋不一定馬上接受得了,但是你回去,好好地把——有《俱舍》的當然更好,把《俱舍》拿出來看一看,沒有《俱舍》的,我們的《基本叁學》裏邊也講了一點。那麼《俱舍》裏邊一個頌我給你們念一下,那就是解釋這個問題的,它有這一個頌,是總結這十二個緣起的:“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這十二支,叁支是煩惱,二支是業,七支——七個事情,就是另外七支,是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這個就是說我們這個十二支,前際是略因,後際是略果,那麼因爲後際的生、老死只有兩支,而我們中間的識、名色、六處、觸、受、取、愛有支——後際是略果,前面是略因,無明一支煩惱,中間有兩支煩惱——愛、取,所以說“略果及略因”,雖然是略,你中間一比,也可以看清楚了,不要再重複了,這是十二支一個簡略的方式。

  另外一個無始無終的問題。這十二支的關系,我們看一看,“從惑生惑業”,從煩惱可以生煩惱,或者生業。煩惱生煩惱,大家找找看,哪一支?我講是講過了,就看你們是不是能夠很快地領會。十二支裏邊哪一支是煩惱生煩惱的?愛、取,愛生取是煩惱生煩惱。那麼煩惱生業的——取生有,無明生行,都是煩惱生業。煩惱既能生業,能生煩惱,那就是說煩惱是有因的,就是煩惱哪裏來的?從煩惱來的,或者從果來的。那麼無明這一支是煩惱,那麼我們從中間的一比,從中間的八支一比,知道無明前面肯定還有煩惱,還有果,那麼無明前面要不要寫?中間已經告訴你了,前面就不要再寫了,前面寫,寫不完了。這十二支中間,無明是煩惱,就是中間的愛取,愛取前面既然有東西,無明前面的東西,就在愛取前面,給你表現出來了,不要再寫了,所以前面——無明前面不要加了。

  下邊——這兩句沒有關系的,我們就略掉了——“從事事惑生”,果——事就是果,果可以生果,也可以生煩惱,那麼我們說果生果的是什麼?我們也講過,哪些是果生果的,那很多啊。(中間對答略)。只要是果生果——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全部是果生果,所以果生果的例子很多;那果生煩惱的——受緣愛,果生煩惱。那麼就是說,果,本身,從中間這個八支來看,能生煩惱能生果,那麼老死是果,老死後邊的東西就在中間比出來了,老死後面不要加了。

  所以這十二支,把整個的無始無終的生死全部表達完了,十叁支也不要。你說無邊無際,你要加起來加不完的,無明前面加一支,這個前面還好加,再加再加……——加不完,老死後面加一支,再加之後,還要加,哪個生死有完的呢?只要你沒有成阿羅漢,永遠在裏邊,加不完地加。但是這十二支,它把前中後一分,前面的無明就是中間的愛取,愛取前面既然有東西,無明前面東西已經告訴你了,就在中間。那麼後面的老死就是這裏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老死後面有什麼?有的東西也在中間告訴你了,老死之後也不要加了。所以這個裏邊的巧妙,只有佛才想得出來,這個十二支是佛說的,只有佛菩薩才能安排這樣巧妙的法相。這個裏邊就是說從叁際的分,裏邊就把第一個問題解釋了,爲什麼前際後際那麼略?它告訴你了,前際後際的東西,在中間給你打開了,所以說雖然略,實際上廣,一樣廣。再一個問題,前際要不要加?後際要不要加?不要加,從中間一比,前面的東西也在前面給你告訴你了,後邊“老死”生的東西,也在中間告訴你了,“老死”後頭也不要加支了。

  那麼這個十二緣起是初步的,是這麼巧妙,那麼以後的變化還多。我們今天就介紹初步的十二緣起。我們這個十二緣起,說個老實話,哪一本介紹初級的佛教知識的都會有這個:十二支緣起,什麼什麼的,把人生分了幾個階段,這麼——看看,哪個看得懂,但是裏邊的一些巧妙東西一般就不介紹了。這個是根據《俱舍》的,我們先初步講一下,《俱舍》是根本教,根本的模式,這個我們先拿出來看一看。然後,變化的模式還多,唯識的有唯識的樣子,中觀的有中觀的樣子,乃至各式各樣變化很多了,以後慢慢都會碰到,都會出現。

  大家《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個人都有吧,那裏的十二緣起你們去對照一下,不一樣了,它講的又是深一層了。它講的爲什麼要深一層?主要的就…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