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说爱取有,起惑造业,从此命终”,下一辈子要投生去了,“又结当来的新生命,正生的一刹那叫生”,那就是说,下辈子投生的一刹那叫“生”,这一辈子的就是“识”,“相当于今生的识”,就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一辈子叫识,因为投生是中有取那个境,识的力量强,下一辈子从生的方面来说,它要重新一个新生命,从生的方面关系大一点,叫“生”,实际上就是这个东西。

  那么老死,最后你投了生之后,当然有老死了,“从生以后,至当来的受支,总名老死”。

  我们说中间一支——这十二支又分两际、分三际,你们去参考——《俱舍》有的当然更好,没有《俱舍》的,参考《戒定慧基本三学》,它有个表,画了个图,参考一下——就是说无明、行,这是前辈子的,前辈子的烦恼,前辈子造的业;那么“识”,这一辈子,中际,就是识,慢慢地发展到名色、六处、触,受、爱、取、造业,这是这一辈子的八支。那么下一辈子呢?投生到老死。一共分三辈子来看——也有分两际的,我们不要说多了,先说三际的来说。每一际,都有这八支的内容,但是全部打开来说太多了,就缩了:前面把果就摆在中际说,那么后边的果呢?本来是识、名色、六处、触、受,都是果,它就老死一支代替了,就是说我们的识支乃至受支,在后际以老死一支来包括,就是包括前面的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合一支叫“老死”。为什么老跟死摆在一起?那就是说,有的人他不一定老就死,他不老也死掉了,所以老死合在一起——那就是活的。你说老一支死一支的话,那么有的人没有老就死了怎么办呢?所以说它老死合在一起。

  这个就是把人的分了十二个阶段,从生的、投生的,流转生死的样子,以这十二支来包括。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也包含很多的意思,我们再把它深一层地抖开来看。那么这里说,“经说“如是纯大苦蕴集””,暂时把它放一放,这个十二支我们看一看。无明是烦恼,烦恼是无明,那么爱跟取也是烦恼,前辈子的烦恼是无明,这辈子爱取两支,把它(无明)扩大了;前辈子造的业是行,这一辈子是取;那么这一辈子的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在下辈子来说就是生、老死二支。所以说这个里边——十二支里面,有三支是烦恼,《俱舍》里有个颂的:“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它说,一个十二支里面有三个烦恼,就是我们说的前际的无明,中间的爱、取这两支——三个,烦恼;两个业,行跟有,这是造的业;那么其他的七支,十二支除了三除了二就是七支了,都是果。中间讲的广,两头讲的略,因为中间广了,两头虽然略,从中间一比,也可以比出——它的内容可以比出来。

  下面我们念下去。“经说“如是纯大苦蕴集””,“如是”——十二支讲完了,《阿含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这十二支——“如是”,是一个什么东西?是“纯粹的大的苦蕴集”。那么这句话我们把它分析一下:“如是”,就是指上面的十二支缘起,这十二支缘起,它里边——我们说为什么讲缘起?讲缘起就是破“我”,到底流转生死的是什么?一般人都说是一个灵魂,一个“我”在流转,这个“我”这一辈子灭掉,下一辈子投生,那么我们就看,整个的流转,是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中间有没有个“我”?没有,都是五蕴,所以说,“如是”——这个十二支因缘,都是五蕴为体的,烦恼也好、业也好、果也好,没有一个“我”找出来的,在生死流转之中,并没有一个“我”,或者说灵魂,及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那么这个叫“纯”,没有我的,全部是五蕴,纯粹是五蕴,“如是纯”;“大”呢?这个五蕴,从果的方面来说,就是苦蕴;从因的方面说就是集,我们说四谛——苦集灭道,苦就是果,集谛就是因,那么苦蕴就是果,集就是因,这个苦集蕴叫“大”,为什么叫“大”?流转生死,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头。什么时候完结?如果不修道的话,也没有个尾巴,无始无终,叫“大”。那么这样子,我们说佛经里面说“如是纯大苦蕴集”,就是说真正在流转生死的实际上没有一个“我”,都是五蕴。而这个五蕴,从因上来说叫集,从果上来说叫苦,而这个苦的时间,无始无终,叫“大”。这就是说整个的流转生死就是这么回事。

  

  人空与法空

  那么这里我们看一看,固然我们说,流转生死是五个蕴在里面流转,没有“我”,但是五蕴它是不是就是这么固定有的呢?“无明”倒推上去,“老死”怎么来的?由“生”来的,“生”怎么来的?由“有”来的,还是一个缘起一个。那么你如果初步悟到这个“我”是没有的,再深入下去的话,那这十二支本身也是因缘和合起的,也是没有自性的,那么一个人空法空都可以证到。所以说,在我们说根本教,有的人,尤其汉地,总是把《阿含经》说是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很明显,流转生死是五蕴,没有我,对了,五蕴是有的,“我”没有,那么你人空证到了,法空证不到。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呢?如果我们深入地——但是人有钝根有利根,可能利根的人,还可以深入一步。既然这个十二支都是……

  (4A开始)从人空直接又可以悟入法空,所以说《阿含经》不一定单是人空。这个道理不但是现在的印顺法师从《杂阿含》里边把它发挥了很多,就是我们从中观的见地来看,要证空性,要从人空下手——这是不管你是哪一个宗派,一样的。到人空为止,止住了,不进了,那就是二乘了,法空不求了。但是你证了人空之后,你更进入法空的话,那么这个人空等于说就是小学、中学,法空是大学,是必定要经过的。你说你不要人空,直接证法空,恐怕很困难。

  我们在《入中论》里边,它好象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反正是这么一句话,它就是——前面的我记不起来了:“故瑜伽师先破我”。因为它讲了很多道理,所以说,瑜伽师,修行的人,先把人我破掉。人我容易破,人我破掉之后——我们说人我就是执着一个补特伽罗有实在的东西,这个空就是——怎么空呢?以智慧——般若的智慧把它空掉,这个般若就是把你执为实在的那个东西破掉——实际上是没有的,你执它是实在的,这个执着破掉。那么你人我执,就是本来没有补特伽罗的,你执着它一个实在的补特伽罗,也是一个实执;法执——本来没有那个法,你把它执着为实在有个法,那么这两个东西,虽然一个人执,法执,实际上它的内容实质,就是本来没有的执为实在有的,它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这个般若生出之后,你能够见到人空的这个般若智慧,你只要转过去,再去观法的话,决定法空的不实在也可以观出来。所以说这个一把刀,能斩木头的决定能斩竹头,只要你方向、对象换一换,也可以看出它是不实在。

  所以说《菩提道次第》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它说:“若通达我无自性,于彼支分诸蕴(《广论》407页)”——就是“我”的自性能够假使达到,通达了,“我”的空,证到之后,那么它的支分——“我”是什么组成呢?就是五蕴组成。那么“我”破掉了,它的支分,就是五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这个五蕴是实在的这个执着,也同样可以破掉。“譬如烧车则亦烧毁轮等支分”,假使我们把一部车烧掉了,你把车烧掉了,肯定它的支分,组成车的那些成份:轮子、车厢、机器什么,当然一起都烧掉了。把“人”空掉了之后,组成人的成分,这个五蕴——我们人就是靠五蕴起来的,那这个五蕴也可以空掉,这也是我们中观应成派的特色。人空——二乘——证法空,如果你法空不证到的话,人空证不到的,这个我们下边慢慢说。这里就先说,如果你证了人空,必定法空也能证到。

  另外我们再念一段,“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虽不即执蕴无自性,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广论》408页),这是《菩提道次第》十七卷里的话,它说你通达补特伽罗是自性空,这个智慧(般若),虽然当下你观的是我空,不能马上把五蕴断掉,证到法空,但是就是这个智慧,你不要其他的加什么东西,它就可以生出这个——决定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的智慧生出来,可以断除这个法执,那就是说这把刀能砍这个,决定也能砍那个,你在观我空的时候观的对象是这个,你就砍的是这个;但是你回过来要把这把刀要去断法空了,同样有这个能力能断法空,所以说证到人空之后,决定也有能力证法空,这是一个。

  我们下边再引一些论证。《七十空性论》,龙树菩萨的六论之一,“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它就是说你观十二支的时候——当然,你假使起了无明,本来是空的东西,你认为是有了,那么就生了十二支。假使你证到法空之后,无明把它灭掉,这十二支也灭掉了,那就是说这是法空的意思了,十二支也可以证法空。引这段话就是说,十二因缘不是单指人空,也可以从十二因缘里边悟到法空,那么这是一个。

  另外,再一个是,佛护论师是我们中观应成派的一个大祖师。他的论断,认为十二支里边第一支无明,就是法执,就是执法是有自性的,不但是指人执,法执也在里头。所以,佛护论师,他认为声闻缘觉也可以证法空,就是你把人空证到了,决定也证法空,这是一个,又是一个论证。

  那么再一个,也是《菩提道次第》里的话,“龙猛菩萨诸论”,就是龙树菩萨论里边,“明显宣说声闻缘觉亦证一切诸法无性”(《广论》529页)——这个话我在温州跟人家讲,人家都不相信,他们说:包括唯识都这么说,二乘证人空,大乘证法空,声闻缘觉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但是偏偏我们的龙树菩萨就说的声闻能证法空, “以说解脱生死要有无性空见乃成办故,声闻独觉乃至未…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