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愛取有,起惑造業,從此命終”,下一輩子要投生去了,“又結當來的新生命,正生的一刹那叫生”,那就是說,下輩子投生的一刹那叫“生”,這一輩子的就是“識”,“相當于今生的識”,就是一樣的。那麼因爲這一輩子叫識,因爲投生是中有取那個境,識的力量強,下一輩子從生的方面來說,它要重新一個新生命,從生的方面關系大一點,叫“生”,實際上就是這個東西。
那麼老死,最後你投了生之後,當然有老死了,“從生以後,至當來的受支,總名老死”。
我們說中間一支——這十二支又分兩際、分叁際,你們去參考——《俱舍》有的當然更好,沒有《俱舍》的,參考《戒定慧基本叁學》,它有個表,畫了個圖,參考一下——就是說無明、行,這是前輩子的,前輩子的煩惱,前輩子造的業;那麼“識”,這一輩子,中際,就是識,慢慢地發展到名色、六處、觸,受、愛、取、造業,這是這一輩子的八支。那麼下一輩子呢?投生到老死。一共分叁輩子來看——也有分兩際的,我們不要說多了,先說叁際的來說。每一際,都有這八支的內容,但是全部打開來說太多了,就縮了:前面把果就擺在中際說,那麼後邊的果呢?本來是識、名色、六處、觸、受,都是果,它就老死一支代替了,就是說我們的識支乃至受支,在後際以老死一支來包括,就是包括前面的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合一支叫“老死”。爲什麼老跟死擺在一起?那就是說,有的人他不一定老就死,他不老也死掉了,所以老死合在一起——那就是活的。你說老一支死一支的話,那麼有的人沒有老就死了怎麼辦呢?所以說它老死合在一起。
這個就是把人的分了十二個階段,從生的、投生的,流轉生死的樣子,以這十二支來包括。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裏面也包含很多的意思,我們再把它深一層地抖開來看。那麼這裏說,“經說“如是純大苦蘊集””,暫時把它放一放,這個十二支我們看一看。無明是煩惱,煩惱是無明,那麼愛跟取也是煩惱,前輩子的煩惱是無明,這輩子愛取兩支,把它(無明)擴大了;前輩子造的業是行,這一輩子是取;那麼這一輩子的果是識、名色、六處、觸、受,在下輩子來說就是生、老死二支。所以說這個裏邊——十二支裏面,有叁支是煩惱,《俱舍》裏有個頌的:“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它說,一個十二支裏面有叁個煩惱,就是我們說的前際的無明,中間的愛、取這兩支——叁個,煩惱;兩個業,行跟有,這是造的業;那麼其他的七支,十二支除了叁除了二就是七支了,都是果。中間講的廣,兩頭講的略,因爲中間廣了,兩頭雖然略,從中間一比,也可以比出——它的內容可以比出來。
下面我們念下去。“經說“如是純大苦蘊集””,“如是”——十二支講完了,《阿含經》裏面有這麼一句話,這十二支——“如是”,是一個什麼東西?是“純粹的大的苦蘊集”。那麼這句話我們把它分析一下:“如是”,就是指上面的十二支緣起,這十二支緣起,它裏邊——我們說爲什麼講緣起?講緣起就是破“我”,到底流轉生死的是什麼?一般人都說是一個靈魂,一個“我”在流轉,這個“我”這一輩子滅掉,下一輩子投生,那麼我們就看,整個的流轉,是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中間有沒有個“我”?沒有,都是五蘊,所以說,“如是”——這個十二支因緣,都是五蘊爲體的,煩惱也好、業也好、果也好,沒有一個“我”找出來的,在生死流轉之中,並沒有一個“我”,或者說靈魂,及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那麼這個叫“純”,沒有我的,全部是五蘊,純粹是五蘊,“如是純”;“大”呢?這個五蘊,從果的方面來說,就是苦蘊;從因的方面說就是集,我們說四谛——苦集滅道,苦就是果,集谛就是因,那麼苦蘊就是果,集就是因,這個苦集蘊叫“大”,爲什麼叫“大”?流轉生死,什麼時候開始的?沒有頭。什麼時候完結?如果不修道的話,也沒有個尾巴,無始無終,叫“大”。那麼這樣子,我們說佛經裏面說“如是純大苦蘊集”,就是說真正在流轉生死的實際上沒有一個“我”,都是五蘊。而這個五蘊,從因上來說叫集,從果上來說叫苦,而這個苦的時間,無始無終,叫“大”。這就是說整個的流轉生死就是這麼回事。
人空與法空
那麼這裏我們看一看,固然我們說,流轉生死是五個蘊在裏面流轉,沒有“我”,但是五蘊它是不是就是這麼固定有的呢?“無明”倒推上去,“老死”怎麼來的?由“生”來的,“生”怎麼來的?由“有”來的,還是一個緣起一個。那麼你如果初步悟到這個“我”是沒有的,再深入下去的話,那這十二支本身也是因緣和合起的,也是沒有自性的,那麼一個人空法空都可以證到。所以說,在我們說根本教,有的人,尤其漢地,總是把《阿含經》說是小乘,只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很明顯,流轉生死是五蘊,沒有我,對了,五蘊是有的,“我”沒有,那麼你人空證到了,法空證不到。到底是不是這樣子呢?如果我們深入地——但是人有鈍根有利根,可能利根的人,還可以深入一步。既然這個十二支都是……
(4A開始)從人空直接又可以悟入法空,所以說《阿含經》不一定單是人空。這個道理不但是現在的印順法師從《雜阿含》裏邊把它發揮了很多,就是我們從中觀的見地來看,要證空性,要從人空下手——這是不管你是哪一個宗派,一樣的。到人空爲止,止住了,不進了,那就是二乘了,法空不求了。但是你證了人空之後,你更進入法空的話,那麼這個人空等于說就是小學、中學,法空是大學,是必定要經過的。你說你不要人空,直接證法空,恐怕很困難。
我們在《入中論》裏邊,它好象是說了這麼一句話,反正是這麼一句話,它就是——前面的我記不起來了:“故瑜伽師先破我”。因爲它講了很多道理,所以說,瑜伽師,修行的人,先把人我破掉。人我容易破,人我破掉之後——我們說人我就是執著一個補特伽羅有實在的東西,這個空就是——怎麼空呢?以智慧——般若的智慧把它空掉,這個般若就是把你執爲實在的那個東西破掉——實際上是沒有的,你執它是實在的,這個執著破掉。那麼你人我執,就是本來沒有補特伽羅的,你執著它一個實在的補特伽羅,也是一個實執;法執——本來沒有那個法,你把它執著爲實在有個法,那麼這兩個東西,雖然一個人執,法執,實際上它的內容實質,就是本來沒有的執爲實在有的,它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說我們這個般若生出之後,你能夠見到人空的這個般若智慧,你只要轉過去,再去觀法的話,決定法空的不實在也可以觀出來。所以說這個一把刀,能斬木頭的決定能斬竹頭,只要你方向、對象換一換,也可以看出它是不實在。
所以說《菩提道次第》裏邊有這麼一句話,它說:“若通達我無自性,于彼支分諸蘊(《廣論》407頁)”——就是“我”的自性能夠假使達到,通達了,“我”的空,證到之後,那麼它的支分——“我”是什麼組成呢?就是五蘊組成。那麼“我”破掉了,它的支分,就是五蘊,“亦能滅除有自性執”,這個五蘊是實在的這個執著,也同樣可以破掉。“譬如燒車則亦燒毀輪等支分”,假使我們把一部車燒掉了,你把車燒掉了,肯定它的支分,組成車的那些成份:輪子、車廂、機器什麼,當然一起都燒掉了。把“人”空掉了之後,組成人的成分,這個五蘊——我們人就是靠五蘊起來的,那這個五蘊也可以空掉,這也是我們中觀應成派的特色。人空——二乘——證法空,如果你法空不證到的話,人空證不到的,這個我們下邊慢慢說。這裏就先說,如果你證了人空,必定法空也能證到。
另外我們再念一段,“正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慧,雖不即執蘊無自性,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緣能引定智,決定諸蘊皆無自性,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故說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時,亦能通達蘊無自性”(《廣論》408頁),這是《菩提道次第》十七卷裏的話,它說你通達補特伽羅是自性空,這個智慧(般若),雖然當下你觀的是我空,不能馬上把五蘊斷掉,證到法空,但是就是這個智慧,你不要其他的加什麼東西,它就可以生出這個——決定一切法都沒有自性的智慧生出來,可以斷除這個法執,那就是說這把刀能砍這個,決定也能砍那個,你在觀我空的時候觀的對象是這個,你就砍的是這個;但是你回過來要把這把刀要去斷法空了,同樣有這個能力能斷法空,所以說證到人空之後,決定也有能力證法空,這是一個。
我們下邊再引一些論證。《七十空性論》,龍樹菩薩的六論之一,“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它就是說你觀十二支的時候——當然,你假使起了無明,本來是空的東西,你認爲是有了,那麼就生了十二支。假使你證到法空之後,無明把它滅掉,這十二支也滅掉了,那就是說這是法空的意思了,十二支也可以證法空。引這段話就是說,十二因緣不是單指人空,也可以從十二因緣裏邊悟到法空,那麼這是一個。
另外,再一個是,佛護論師是我們中觀應成派的一個大祖師。他的論斷,認爲十二支裏邊第一支無明,就是法執,就是執法是有自性的,不但是指人執,法執也在裏頭。所以,佛護論師,他認爲聲聞緣覺也可以證法空,就是你把人空證到了,決定也證法空,這是一個,又是一個論證。
那麼再一個,也是《菩提道次第》裏的話,“龍猛菩薩諸論”,就是龍樹菩薩論裏邊,“明顯宣說聲聞緣覺亦證一切諸法無性”(《廣論》529頁)——這個話我在溫州跟人家講,人家都不相信,他們說:包括唯識都這麼說,二乘證人空,大乘證法空,聲聞緣覺只證人空,不能證法空——但是偏偏我們的龍樹菩薩就說的聲聞能證法空, “以說解脫生死要有無性空見乃成辦故,聲聞獨覺乃至未…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