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
但是从果来说,直接的因就是造的业,既然有了烦恼,造了业了,那当然要感果,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客观的规律。你起了烦恼造了业,你说我害怕受果,要逃避——那逃避不了的。那么你这个果——当然,我们从人间来说,因为对人说法——人间佛教,这也是人间佛教,很多人都误会,把佛教认为是死人的佛教,超度死人才去求和尚去。出家人,活的人不要的,不是那回事!真正的佛教是针对我们世间上的人的。
那么我们说从人的本分来说,过去起了无明,造了业,感的果就是“识”,投胎的一刹那,这个就是我们说才投生的一刹那,叫“识”,这个时间很短。什么叫识?“于母胎等”,这个“等”是什么?可以不生在人间,不是母胎,是畜生的胎也可以,或者不是胎生的,生在卵生的蛋里面也可以,或者是化生的——也可以投生,不一定是胎生,所以加个“等”。“胎卵湿化”,反正有四种生。正在结生的那一刹那,这个时候五蕴叫“识”,正结生的时候,我们说叫 “识”,是不是只有一个识?五蕴都有,“色受想行识”都有。但是那个时候,重点是这个“识”,投生是“识”进去的,所以说叫“识”。
第二个阶段是“名色”,名色就是识在结生以后,慢慢地增长,在胎里面发展,五根还没有全,这时候是个“泡子”,慢慢地生团软肉,这个就是“名色”。
那么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因为讲这些不可避免要牵涉到很多法相,那么我们就是要讲一讲,什么叫“生有”?结生的那一刹那就叫生有。我们说,我们整个的人身在宇宙里面轮回生死,有四个“有”,“四有”轮转。第一个是“本有”,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现在的五蕴;第二个就是“死有”,当你这个五蕴要命终的那一刹那,正在死的那个极短的时间,叫“死有”;你死了之后,还没有投生之前的这个五蕴——那个很微细,叫“中有”;中有之后要投生了,投生的时候叫“生有”,就是我们这个“识”,这个“识”就是“生有”,才投生的一刹那的五蕴,时间很短。
“本有”就是一期的寿命,可以从小孩子入胎之后——这一刹那“生有”之后,一直到你死之前,或者是几十年,或者是一百多年,这个都叫“本有”;那么“死有”就是临终的那一刹那,极短的时间;“中有”一般说是七天,七天必定要消灭,但是也可以继续再生起“中有”。一般地说呢,七个七,这七个七过了之后,它生的力量也不够了,而它投生的因缘决定也会成熟了,所以超度总是七个七里边——实际上不一定七个七,可能这边死了,那边就投生了,或者一个七投生、或者两个七,都有这个可能性。那么“中有”的时间,最短的——这边“死有”,那边就生起“生有”,也可以长的——那么49天,那是“中有”的情况;那么在投生的那一刹那的短时间的五蕴,那就是“生有”。“生有”以后叫什么?就是“后有”,“后有”就是“本有”,就是下一辈子的身体,对现在来说就是“后有”,就是对下一世来说就叫“本有”。一共有四个“有”,这里为什么要说“后有”呢?因为有的地方经常也有“后有”这个名字,这个“后有”,对这一生来说,下一辈子叫“后有”。实际上,下一辈子来说,本身就是 “本有”,一样的,后有就是 “本有”。
那么我们说“生有”是结胎的时候,这一刹那,很短,那就是父精母血加上我们的识——投生的那个识,就是我们的中阴投了的那个东西,这叫一个什么名字?叫羯罗蓝。我们说在胎里边——一个人身,在佛教里边,把它分成十个阶段,胎里面分五个阶段,出生以后又分了五个阶段,这个我们也稍微介绍一下——胎里面最初的是羯罗蓝,就是父精母血跟那个中阴结合了,投入这个胎里面的这一刹那,叫羯罗蓝,羯罗蓝是印度话,翻成我们汉语是“凝滑”,就是一点,父精母血很滑的结拢来的一个红白的小点子,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那么才投生;慢慢地这个东西发展,长大,这个阶段叫頞部昙,就是一个肉泡子;那么这第三个阶段叫闭尸,那就是一块软的肉,不是一个泡泡了,一块软肉,这么一坨,眼耳鼻舌身还没有分开来;那么闭尸以后,是健南。健南,这个肉比较坚硬了,不是那么趴的东西了;再一个阶段,钵罗奢佉,这是肢节开始长成了,就是手、脚慢慢生出来了。
那么在胎里边,没有出胎之前,有五个部位,就是五个阶段,第一个羯罗蓝,叫“凝滑”;第二个頞部昙,一个泡,一个肉泡子;第三个叫闭尸,是血肉,或者是软肉;第四个是健南,这个肉比较硬一点了;最后是钵罗奢佉,这是肢节长出来了——这是胎里边五个阶段。
那么出胎以后,也有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婴儿,婴孩;第二个是童子,就是小孩子,小学生那个时候;第三个是少年,中学生,大学生——这些年代;再过去是中年,大学毕业,干事情了,这个是三十岁左右到四十、五十——中年;六十以上的,老年。
出胎以后也有五个位、五个阶段:婴儿、童子、少年、中年、老年。这么胎内五位,胎外五位,这是一般佛教里面介绍这些。
那么这里就是讲“识”,识就是胎内五位里边第一个,羯罗蓝。这是很短的时间,一刹那投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五蕴叫识。那么五蕴投进去之后,慢慢地发展,就是从頞部昙、闭尸、健南,这个中间,都叫“名色”,还没有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倒是有的,意在投生的时候就有了,但是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身体一般是有了,但是感觉没有。,那么这五根长全了,这是钵罗奢佉的时候。那么名色,就是没有长全之前叫名色,那么六根长全了,就叫“六处”了,就是钵罗奢佉的时候,那么在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全了,这个阶段叫“六处”。那么前面我看看——名色,六根未长全,不是说六根一点也没有,意根与身根肯定是投生的时候就有了,就是眼耳鼻舌还没有分出来,所以说没有长全,不是说一个也没有——没有全,六根没有完,这个话里边都是有界限的,不是六根一个也没有,意根决定是有了,身根也有一点,就是说眼耳鼻没有全,没有长全,那么全了之后叫“六处”。
六处以后,出胎了,出胎到两三岁的时候,他的根——六根,假使说眼睛,看到对方的一个茶杯,东西——色,他就生起眼识来,看到这个东西了。但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对这个——这个话又牵涉到法相的名字了,我们说根对了境产生识(三和合生识),那么识生出来之后就生一个触,这个触就是把我们的外境跟我们的心两个联起来了,本来是心在里面,境在外面,不生关系,产生触,把境和心联系起来了,联系起来了就产生一些感觉了。这个感觉——“因为心识尚未发达,还不能了知,只能对外界水火冷暖等境,而有损伤,摄益身体的感触,此位名触”,这个什么意思?很简单,我们说一下:就是小孩子,他对外境能够感触了,有感觉了,但是这个境,又叫因——我们的感觉,总不外乎“苦乐舍”,苦就是碰上去不舒服的感觉;一个是乐,碰上去很舒服的感觉;一个是舍,碰上去也不舒服也不痛苦,平平淡淡的感觉,那么这个感觉,这个境——它的因,产生这个苦乐舍是靠境产生的。那么小孩子,他知道这个苦,假如碰到火,他知道是难过——痛,赶快手缩回来;吃了糖,知道甜,他吃了还要吃,但是他对这个境认识不够,就是什么东西是碰上去会痛的,什么东西碰上去舒服的,他是不知道的;他看到火,好好看,红红的,颜色好,他就会手去抓。他就是对境,虽然苦乐的感觉是有了,但是他对这个东西能生苦能生乐的,这个认识还没有。他看到这个糖,他要吃,但是你糖摆在那里,他不知道是甜的,你要摆在他嘴里——哦,它甜的,他要吃了,所以他看到一颗糖,他也不知道好不好吃;他看到颜色很好的东西,不是吃的,他也把它嘴里摆进去,那就是说对境的认识不够,但是碰到境之后,苦乐的味道是辨得出来了。那么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叫触,就是小孩子的心识还没有发达的时候。
那么再下去,再进一层是受,就是年纪大一点,“四、五岁到十四岁”——这是大概的分法,不一定那么死板板的——那么心识慢慢地发达之后,“能够了知外境三受因的差别,但是还没有起淫贪”,这个叫“受”。怎么叫“三受因差别”?他看到糖,不要你摆在嘴里了,他知道自己手去拿——这个好吃的;看到火或者看到什么——这是不好碰的,他自己也就知道,不去碰它了,这个时候懂事了,那么这个是叫“受”。
再发展下去,“爱”,十五岁以后——大概的,“贪妙资具(衣、食、住等)”,就是他要贪享受了,好吃的,好穿的,舒服的东西都要,电视机,好看的,什么游戏机,现在那些各式各样的,他都要,但是男女的淫欲心,这个还没有生起来。那么他虽然欢喜这个欢喜那个东西,玩具之类的东西,拿到他面前他要,真正看不到的,他去追求的心还没有,因为这个还没有发展到那么强的要求,这个时候叫“爱”。
那么再下去,年纪长大了,烦恼也盛了,“年既长大,爱欲增盛,贪图妙五欲境”,不但是看得到的要追求,看不到的,甚至于很难追求的,他也要想尽办法,“四方追求”,“不惮劳倦”——不怕辛苦,“不顾危险”——冒险也去干,这个时候,追求的力量强了,叫“取”。
我们看看,有些人,他为了追求享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赚钱,就是抢人家的,不顾危险,哪怕他知道抢了东西——因为要抢劫,有的时候要杀人,明明知道要枪毙的,他也不管,只要把钱抢到,他要享受就完了。这时候,贪求的心就强了,在我们的法相上安个名字叫“取”。
这么因为烦恼越来越强,就要造业了,因爱、取,这些烦恼的冲动,决定要去追求。追求,你就要造业了——“广造诸业”,能牵引将来的果报,这个叫“有”。这是业。爱取还属烦恼的,这个有就是业。
那么再下去,造了业,当然要感果,“生”。“由前…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