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惱。

  但是從果來說,直接的因就是造的業,既然有了煩惱,造了業了,那當然要感果,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客觀的規律。你起了煩惱造了業,你說我害怕受果,要逃避——那逃避不了的。那麼你這個果——當然,我們從人間來說,因爲對人說法——人間佛教,這也是人間佛教,很多人都誤會,把佛教認爲是死人的佛教,超度死人才去求和尚去。出家人,活的人不要的,不是那回事!真正的佛教是針對我們世間上的人的。

  那麼我們說從人的本分來說,過去起了無明,造了業,感的果就是“識”,投胎的一刹那,這個就是我們說才投生的一刹那,叫“識”,這個時間很短。什麼叫識?“于母胎等”,這個“等”是什麼?可以不生在人間,不是母胎,是畜生的胎也可以,或者不是胎生的,生在卵生的蛋裏面也可以,或者是化生的——也可以投生,不一定是胎生,所以加個“等”。“胎卵濕化”,反正有四種生。正在結生的那一刹那,這個時候五蘊叫“識”,正結生的時候,我們說叫 “識”,是不是只有一個識?五蘊都有,“色受想行識”都有。但是那個時候,重點是這個“識”,投生是“識”進去的,所以說叫“識”。

  第二個階段是“名色”,名色就是識在結生以後,慢慢地增長,在胎裏面發展,五根還沒有全,這時候是個“泡子”,慢慢地生團軟肉,這個就是“名色”。

  那麼這裏我們要介紹一下——因爲講這些不可避免要牽涉到很多法相,那麼我們就是要講一講,什麼叫“生有”?結生的那一刹那就叫生有。我們說,我們整個的人身在宇宙裏面輪回生死,有四個“有”,“四有”輪轉。第一個是“本有”,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現在的五蘊;第二個就是“死有”,當你這個五蘊要命終的那一刹那,正在死的那個極短的時間,叫“死有”;你死了之後,還沒有投生之前的這個五蘊——那個很微細,叫“中有”;中有之後要投生了,投生的時候叫“生有”,就是我們這個“識”,這個“識”就是“生有”,才投生的一刹那的五蘊,時間很短。

  “本有”就是一期的壽命,可以從小孩子入胎之後——這一刹那“生有”之後,一直到你死之前,或者是幾十年,或者是一百多年,這個都叫“本有”;那麼“死有”就是臨終的那一刹那,極短的時間;“中有”一般說是七天,七天必定要消滅,但是也可以繼續再生起“中有”。一般地說呢,七個七,這七個七過了之後,它生的力量也不夠了,而它投生的因緣決定也會成熟了,所以超度總是七個七裏邊——實際上不一定七個七,可能這邊死了,那邊就投生了,或者一個七投生、或者兩個七,都有這個可能性。那麼“中有”的時間,最短的——這邊“死有”,那邊就生起“生有”,也可以長的——那麼49天,那是“中有”的情況;那麼在投生的那一刹那的短時間的五蘊,那就是“生有”。“生有”以後叫什麼?就是“後有”,“後有”就是“本有”,就是下一輩子的身體,對現在來說就是“後有”,就是對下一世來說就叫“本有”。一共有四個“有”,這裏爲什麼要說“後有”呢?因爲有的地方經常也有“後有”這個名字,這個“後有”,對這一生來說,下一輩子叫“後有”。實際上,下一輩子來說,本身就是 “本有”,一樣的,後有就是 “本有”。

  那麼我們說“生有”是結胎的時候,這一刹那,很短,那就是父精母血加上我們的識——投生的那個識,就是我們的中陰投了的那個東西,這叫一個什麼名字?叫羯羅藍。我們說在胎裏邊——一個人身,在佛教裏邊,把它分成十個階段,胎裏面分五個階段,出生以後又分了五個階段,這個我們也稍微介紹一下——胎裏面最初的是羯羅藍,就是父精母血跟那個中陰結合了,投入這個胎裏面的這一刹那,叫羯羅藍,羯羅藍是印度話,翻成我們漢語是“凝滑”,就是一點,父精母血很滑的結攏來的一個紅白的小點子,就是這麼一個東西,那麼才投生;慢慢地這個東西發展,長大,這個階段叫頞部昙,就是一個肉泡子;那麼這第叁個階段叫閉屍,那就是一塊軟的肉,不是一個泡泡了,一塊軟肉,這麼一坨,眼耳鼻舌身還沒有分開來;那麼閉屍以後,是健南。健南,這個肉比較堅硬了,不是那麼趴的東西了;再一個階段,缽羅奢佉,這是肢節開始長成了,就是手、腳慢慢生出來了。

  那麼在胎裏邊,沒有出胎之前,有五個部位,就是五個階段,第一個羯羅藍,叫“凝滑”;第二個頞部昙,一個泡,一個肉泡子;第叁個叫閉屍,是血肉,或者是軟肉;第四個是健南,這個肉比較硬一點了;最後是缽羅奢佉,這是肢節長出來了——這是胎裏邊五個階段。

  那麼出胎以後,也有五個階段:第一個是嬰兒,嬰孩;第二個是童子,就是小孩子,小學生那個時候;第叁個是少年,中學生,大學生——這些年代;再過去是中年,大學畢業,幹事情了,這個是叁十歲左右到四十、五十——中年;六十以上的,老年。

  出胎以後也有五個位、五個階段:嬰兒、童子、少年、中年、老年。這麼胎內五位,胎外五位,這是一般佛教裏面介紹這些。

  那麼這裏就是講“識”,識就是胎內五位裏邊第一個,羯羅藍。這是很短的時間,一刹那投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五蘊叫識。那麼五蘊投進去之後,慢慢地發展,就是從頞部昙、閉屍、健南,這個中間,都叫“名色”,還沒有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倒是有的,意在投生的時候就有了,但是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身體一般是有了,但是感覺沒有。,那麼這五根長全了,這是缽羅奢佉的時候。那麼名色,就是沒有長全之前叫名色,那麼六根長全了,就叫“六處”了,就是缽羅奢佉的時候,那麼在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全了,這個階段叫“六處”。那麼前面我看看——名色,六根未長全,不是說六根一點也沒有,意根與身根肯定是投生的時候就有了,就是眼耳鼻舌還沒有分出來,所以說沒有長全,不是說一個也沒有——沒有全,六根沒有完,這個話裏邊都是有界限的,不是六根一個也沒有,意根決定是有了,身根也有一點,就是說眼耳鼻沒有全,沒有長全,那麼全了之後叫“六處”。

  六處以後,出胎了,出胎到兩叁歲的時候,他的根——六根,假使說眼睛,看到對方的一個茶杯,東西——色,他就生起眼識來,看到這個東西了。但是因爲他那個時候,對這個——這個話又牽涉到法相的名字了,我們說根對了境産生識(叁和合生識),那麼識生出來之後就生一個觸,這個觸就是把我們的外境跟我們的心兩個聯起來了,本來是心在裏面,境在外面,不生關系,産生觸,把境和心聯系起來了,聯系起來了就産生一些感覺了。這個感覺——“因爲心識尚未發達,還不能了知,只能對外界水火冷暖等境,而有損傷,攝益身體的感觸,此位名觸”,這個什麼意思?很簡單,我們說一下:就是小孩子,他對外境能夠感觸了,有感覺了,但是這個境,又叫因——我們的感覺,總不外乎“苦樂舍”,苦就是碰上去不舒服的感覺;一個是樂,碰上去很舒服的感覺;一個是舍,碰上去也不舒服也不痛苦,平平淡淡的感覺,那麼這個感覺,這個境——它的因,産生這個苦樂舍是靠境産生的。那麼小孩子,他知道這個苦,假如碰到火,他知道是難過——痛,趕快手縮回來;吃了糖,知道甜,他吃了還要吃,但是他對這個境認識不夠,就是什麼東西是碰上去會痛的,什麼東西碰上去舒服的,他是不知道的;他看到火,好好看,紅紅的,顔色好,他就會手去抓。他就是對境,雖然苦樂的感覺是有了,但是他對這個東西能生苦能生樂的,這個認識還沒有。他看到這個糖,他要吃,但是你糖擺在那裏,他不知道是甜的,你要擺在他嘴裏——哦,它甜的,他要吃了,所以他看到一顆糖,他也不知道好不好吃;他看到顔色很好的東西,不是吃的,他也把它嘴裏擺進去,那就是說對境的認識不夠,但是碰到境之後,苦樂的味道是辨得出來了。那麼就是這個時候,我們叫觸,就是小孩子的心識還沒有發達的時候。

  那麼再下去,再進一層是受,就是年紀大一點,“四、五歲到十四歲”——這是大概的分法,不一定那麼死板板的——那麼心識慢慢地發達之後,“能夠了知外境叁受因的差別,但是還沒有起淫貪”,這個叫“受”。怎麼叫“叁受因差別”?他看到糖,不要你擺在嘴裏了,他知道自己手去拿——這個好吃的;看到火或者看到什麼——這是不好碰的,他自己也就知道,不去碰它了,這個時候懂事了,那麼這個是叫“受”。

  再發展下去,“愛”,十五歲以後——大概的,“貪妙資具(衣、食、住等)”,就是他要貪享受了,好吃的,好穿的,舒服的東西都要,電視機,好看的,什麼遊戲機,現在那些各式各樣的,他都要,但是男女的淫欲心,這個還沒有生起來。那麼他雖然歡喜這個歡喜那個東西,玩具之類的東西,拿到他面前他要,真正看不到的,他去追求的心還沒有,因爲這個還沒有發展到那麼強的要求,這個時候叫“愛”。

  那麼再下去,年紀長大了,煩惱也盛了,“年既長大,愛欲增盛,貪圖妙五欲境”,不但是看得到的要追求,看不到的,甚至于很難追求的,他也要想盡辦法,“四方追求”,“不憚勞倦”——不怕辛苦,“不顧危險”——冒險也去幹,這個時候,追求的力量強了,叫“取”。

  我們看看,有些人,他爲了追求享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去賺錢,就是搶人家的,不顧危險,哪怕他知道搶了東西——因爲要搶劫,有的時候要殺人,明明知道要槍斃的,他也不管,只要把錢搶到,他要享受就完了。這時候,貪求的心就強了,在我們的法相上安個名字叫“取”。

  這麼因爲煩惱越來越強,就要造業了,因愛、取,這些煩惱的沖動,決定要去追求。追求,你就要造業了——“廣造諸業”,能牽引將來的果報,這個叫“有”。這是業。愛取還屬煩惱的,這個有就是業。

  那麼再下去,造了業,當然要感果,“生”。“由前…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