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可以;那么在《起信论》那一类的经论里面,讲的是如来藏的缘起;在华严宗——我们中国开创的华严宗,又讲法界缘起;那么在我们唐密,唐时的金刚智、不空,他们几位——三大士传的密法,包括现在日本的东密,讲的是六大缘起。尽管缘起的样子不同,但是原理原则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把最根本的,今天也讲一下,就是十二支的业感缘起。这十二支的缘起,在根本上是根据《俱舍》的讲。在《俱舍》里边也介绍了四种样子,就是这十二支也有四种样子:一个是刹那缘起,在一刹那里边就有这十二支缘起;一个是连续缘起,这个缘起根据它的时间继续地下去,一个连一个,连缚缘起;第三个是分位缘起;最后第四个是远缚缘起:隔一世隔两世,这样子看的。总之一句话,缘起的样子很多,原则是一,各个宗派都有它讲缘起的方式,我们现在介绍的是根本教的缘起,最基本的缘起。我们在《广论》里边——有些同学听过了,讲的缘起又是一个样子,那就是根据《唯识》的。这里讲最根本的,也比较好懂一点,这个懂了之后,其他的都容易。
我们现在看书上。第一个要点是“缘起”。
“佛成道的时候,所观察的缘起”,就是佛,他本身那个时候成道,观的缘起就是这个,他开悟的也就是靠这个,所以我们介绍这一个。后来的,根据其他教派,他们又发展了一些,这个我们以后慢慢地介绍。“为佛教之根本原理”,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根本原理,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了;又为转*轮的内容,佛转四谛十二*轮是根据缘起来的,下面我们慢慢地把它扯通。“佛一代的时教皆由此源泉流出”,这是核心,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是从缘起这个源头流露出来的。
缘起的法则
那么缘起到底是什么东西?这里就介绍它——最根本的法则。它的原则性是什么?就是“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有了这个,那个就有;这个生了,那个也生,就是说互相依靠的,没有一个独立的、不靠人家的、可以存在的东西——是没有的。所以说我们讲中观就是要讲一切法没有自性,什么叫自性?就是离开了其他的因缘,自己可以独立存在,这样子的东西叫自性,那么我们在讲缘起论里边,这是没有的,一切法离开了其他的因缘,它自己不能存在,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显出的那个幻相,离开了其他的因缘,它本身就不存在,所以说“此有则彼有”:那么这个因缘条件有了,这个果法就有,因缘条件生起来,果法就生;反过来说,假使此灭,这个彼也灭了,因缘条件散掉了,那么这个法也不见了——“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这个没有了,那个也没有了,反正这个是缘起的根本法则。
我昨天不是介绍了,马胜比丘说的,“因缘所生法,如来说是因”,人家问一切法的因是什么——我们今天也有人问,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因是什么——还是因缘,它都是因缘成的,因缘所生的法,这个就叫因,你说什么因?就是因缘!——“诸法因缘灭”,诸法怎么灭?因缘散掉了,它就灭了——“是大沙门说”,这个是“大沙门”——佛说的,佛说的缘起就是这个,这个缘起的偈,跟这个原则是一样的,这个是学说,条理化了一些,这是对机说法的一个样子,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果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这个跟现在的唯物主义的什么辩证法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就是声明一个:虽然是辩证法,我们却不是唯物,我们是因缘——缘起论:一切法,它独立存在不可能,一定要互相联系——你靠它,它靠你,互相的靠,互相的依靠、相互的存在,这个以那个为条件,那个以这个为条件,如果把这些因缘条件去掉了,那本身也不存在,没有一个法是例外的,那就是佛教的特色。世间上的科学也好,哲学也好,尽管他们也讲缘起,但是他们最后,要来一个法,是不依靠其他的,不要因缘的,自己有的——在基督教就是“上帝”;在婆罗门教是“梵”,在一切哲学里面就是“物”或者“精神”,唯物、唯心,这个东西是最基元的,不靠人家的,自己本来是有的,这个就是佛教和世间的一切科学、哲学的差异点,就在这里。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一个最初的、根本的、独立存在、可以不依靠其他的东西,没有的。所以你要问世间哪个开始的,那开始决定有一个不靠人家的东西,从它开始。道教是什么?“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也是从最初的一个东西——混沌,开始有这个世界。
(3B开始)《法华经》里边说,“佛种从缘起”,哪怕是成佛,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离开缘起,天然的佛没有。所以我们说一切法都是因缘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一个最始的。最原始的、基元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区别于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学,也是超胜了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学。在缘起论来解释问题,是没有辫子好抓的;如果你以世间的哲学或者宗教甚至于科学来讲问题,总是有一个漏洞,这个我们以后慢慢看。我也可以介绍你们一本书,只是我们现在图书室还没有开辟——有一本印顺法师着的《中观今论》,他就把中观来对照现在的哲学,对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他们不能解决的,我们中观都能解决。这些我们以后有机缘呢,慢慢去看。
下边我们说,“佛经中常以“束芦”来比喻这种关系”,佛经里面这个缘起的样子——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经常用“束芦”来做比喻,“束芦”是一个什么东西?芦是一种草,芦草。芦草把它捆在一起,然后把它分了三股,这样子就地上站得起来了。本来芦草是软趴趴的东西,你把它站,它要倒下去的,你两股合起来还是要倒的,三股这样子叉起来,放在地上,一站起来,倒不了了。那么它是靠什么站起来的?——你靠他、他靠你,少一股就不行。哪一股有这个能力站起来?没有,都没有!但是三股合起来之后,三股都站起来了,这站起来的原因,就是你靠他他靠你,每一个靠人家,人家也靠他——这样子的缘起。所以佛经里面经常用这个“束芦”来比喻这个缘起的关系,把这个理论来考察人生的问题。
我们说在原始佛教里面,讲的都是人生的问题,流转世界。但是人生离不开宇宙,讲了人生的问题,宇宙观也在里面包含了,所以也就不特别地再讲了。我们现在的哲学也是,人生观跟宇宙观没有什么一定的严格界限,人生的问题扩大了,就是宇宙的问题。那么你把人生问题解决了,当然,宇宙问题还是跟着就会解决的。
十二支缘起
那么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根本教的十二支缘起的样子,给大家作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更复杂、更比较深奥一点的,根据这个模型,也可以比较容易懂一点。
好,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支看一看。(这个错一个字,“把这个理论来考察人生问题,便是十二缘起说”,不是“使”,印错了,改一下)十二支,第一支是无明。无明,总的指“过去世的烦恼”。假使我们从这一辈子来说,前辈子,再前辈子,所有的烦恼,“到现今业果成熟位来说,总名无明”。现在我们——这个果,是烦恼造了业感的果,这个果出现了,那么对以前的烦恼,给它个总的名字,叫无明。所以这个无明不单单是一个烦恼心所的无明,这是总的烦恼都包在里边。什么叫无明?“就是无知、不明、妄知。”无知就是不知道;不明就是你或者知道一点——搞不清楚,不明白;还有一种妄知——搞错了,这些都属于无明的范围,那么我们这里就是把这个概念明确下来。所谓,什么叫无明?就是过去世——对我们现在来说,凡是过去世的烦恼,它造了业,感果,现在感的果成熟了,那么它的因——这个烦恼,就叫它无明,不管是贪、瞋或者痴,一概都叫无明。
第二支,是行。单是一个无明,不能感报,无明一定造了业,然后感报。那么宿世所造的各种业,善的,恶的,到现在成熟了,感了果,那么对于现在的果来说,过去造的业,都安个名字,叫“行”。那么我们说,烦恼,它如果不造业的话,不会感果,感果的直接因素是业,所以说我们在《俱舍》里面就分两重因果,一个是因,一个是缘,一个是果。我们现在的世界,这个是苦果,那么它的因是什么?因就是业,业直接感这个果,那么缘呢?是烦恼。业怎么来的?因为烦恼起来造的业。所以说,业对果来说是直接的,而烦恼对果来说是间接的,关系是这样子。但是重点,却在烦恼,如果你造了业,你烦恼断掉了,这个业可以不感报;如果你没有造业,烦恼还在的话,随时随地可以造业,所以说重点是断烦恼。我们佛教——我们再三地跟一些居士们讲,佛教从比较容易懂一点的话来说,是断烦恼的教,就是断烦恼。假使有人说他是佛教,什么什么的,讲得天花乱坠,也引了很多佛经,他教你修什么功什么功,结果,没有教你断烦恼,这个不是佛教!我们说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主要的,求这个涅槃。烦恼息灭了,得这个涅槃,就清净。如果烦恼你不清净不息灭的话,你再神通大,什么的——这样子,不安静,不能够得到清净的境界的,那就还是在生死里面转,不解决问题。所以说,真正的我们佛教,一个最容易看出来的特征——断烦恼。烦恼断掉了,业纵然还存在,可以把它消掉,不感果。阿罗汉,无始以来他造的业那么多,每一个都感了果了、都受过了?那不可能!但是他烦恼断掉了,就出三界,有些业可以不受报,那就是焦芽败种了。这个业——我们说业好象种子一样,可以感果的,能生芽的;但是烦恼,就是水、土、阳光等等,如果你这个种子,没有水土阳光滋润它,把它保持温暖,它长不了苗的;你把它摆在冰箱里面,摆在那里,一万年,它还是个种子,不感果。所以说把烦恼灭掉了,那么水土阳光的因素全部没有了——永远,这个业可以不感果,阿罗汉就可以出三界,所以重点是断烦…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