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都可以;那麼在《起信論》那一類的經論裏面,講的是如來藏的緣起;在華嚴宗——我們中國開創的華嚴宗,又講法界緣起;那麼在我們唐密,唐時的金剛智、不空,他們幾位——叁大士傳的密法,包括現在日本的東密,講的是六大緣起。盡管緣起的樣子不同,但是原理原則是一樣的。

  那麼我們把最根本的,今天也講一下,就是十二支的業感緣起。這十二支的緣起,在根本上是根據《俱舍》的講。在《俱舍》裏邊也介紹了四種樣子,就是這十二支也有四種樣子:一個是刹那緣起,在一刹那裏邊就有這十二支緣起;一個是連續緣起,這個緣起根據它的時間繼續地下去,一個連一個,連縛緣起;第叁個是分位緣起;最後第四個是遠縛緣起:隔一世隔兩世,這樣子看的。總之一句話,緣起的樣子很多,原則是一,各個宗派都有它講緣起的方式,我們現在介紹的是根本教的緣起,最基本的緣起。我們在《廣論》裏邊——有些同學聽過了,講的緣起又是一個樣子,那就是根據《唯識》的。這裏講最根本的,也比較好懂一點,這個懂了之後,其他的都容易。

  我們現在看書上。第一個要點是“緣起”。

  “佛成道的時候,所觀察的緣起”,就是佛,他本身那個時候成道,觀的緣起就是這個,他開悟的也就是靠這個,所以我們介紹這一個。後來的,根據其他教派,他們又發展了一些,這個我們以後慢慢地介紹。“爲佛教之根本原理”,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根本原理,這個我們以前講過了;又爲轉*輪的內容,佛轉四谛十二*輪是根據緣起來的,下面我們慢慢地把它扯通。“佛一代的時教皆由此源泉流出”,這是核心,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是從緣起這個源頭流露出來的。

  

  緣起的法則

  那麼緣起到底是什麼東西?這裏就介紹它——最根本的法則。它的原則性是什麼?就是“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有了這個,那個就有;這個生了,那個也生,就是說互相依靠的,沒有一個獨立的、不靠人家的、可以存在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說我們講中觀就是要講一切法沒有自性,什麼叫自性?就是離開了其他的因緣,自己可以獨立存在,這樣子的東西叫自性,那麼我們在講緣起論裏邊,這是沒有的,一切法離開了其他的因緣,它自己不能存在,都是靠因緣和合而顯出的那個幻相,離開了其他的因緣,它本身就不存在,所以說“此有則彼有”:那麼這個因緣條件有了,這個果法就有,因緣條件生起來,果法就生;反過來說,假使此滅,這個彼也滅了,因緣條件散掉了,那麼這個法也不見了——“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這個沒有了,那個也沒有了,反正這個是緣起的根本法則。

  我昨天不是介紹了,馬勝比丘說的,“因緣所生法,如來說是因”,人家問一切法的因是什麼——我們今天也有人問,這個世界上最初的因是什麼——還是因緣,它都是因緣成的,因緣所生的法,這個就叫因,你說什麼因?就是因緣!——“諸法因緣滅”,諸法怎麼滅?因緣散掉了,它就滅了——“是大沙門說”,這個是“大沙門”——佛說的,佛說的緣起就是這個,這個緣起的偈,跟這個原則是一樣的,這個是學說,條理化了一些,這是對機說法的一個樣子,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佛陀認爲一切現象,都是因果互相聯系、相互依存、互爲條件的。

  這個跟現在的唯物主義的什麼辯證法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就是聲明一個:雖然是辯證法,我們卻不是唯物,我們是因緣——緣起論:一切法,它獨立存在不可能,一定要互相聯系——你靠它,它靠你,互相的靠,互相的依靠、相互的存在,這個以那個爲條件,那個以這個爲條件,如果把這些因緣條件去掉了,那本身也不存在,沒有一個法是例外的,那就是佛教的特色。世間上的科學也好,哲學也好,盡管他們也講緣起,但是他們最後,要來一個法,是不依靠其他的,不要因緣的,自己有的——在基督教就是“上帝”;在婆羅門教是“梵”,在一切哲學裏面就是“物”或者“精神”,唯物、唯心,這個東西是最基元的,不靠人家的,自己本來是有的,這個就是佛教和世間的一切科學、哲學的差異點,就在這裏。

  佛教認爲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個最初的、根本的、獨立存在、可以不依靠其他的東西,沒有的。所以你要問世間哪個開始的,那開始決定有一個不靠人家的東西,從它開始。道教是什麼?“混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也是從最初的一個東西——混沌,開始有這個世界。

  (3B開始)《法華經》裏邊說,“佛種從緣起”,哪怕是成佛,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離開緣起,天然的佛沒有。所以我們說一切法都是因緣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爲條件,沒有一個最始的。最原始的、基元的東西是沒有的,這是區別于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學,也是超勝了一切世界的宗教、哲學。在緣起論來解釋問題,是沒有辮子好抓的;如果你以世間的哲學或者宗教甚至于科學來講問題,總是有一個漏洞,這個我們以後慢慢看。我也可以介紹你們一本書,只是我們現在圖書室還沒有開辟——有一本印順法師著的《中觀今論》,他就把中觀來對照現在的哲學,對他們提了很多問題,他們不能解決的,我們中觀都能解決。這些我們以後有機緣呢,慢慢去看。

  下邊我們說,“佛經中常以“束蘆”來比喻這種關系”,佛經裏面這個緣起的樣子——互相依賴,互相依存,互相聯系,互爲條件——經常用“束蘆”來做比喻,“束蘆”是一個什麼東西?蘆是一種草,蘆草。蘆草把它捆在一起,然後把它分了叁股,這樣子就地上站得起來了。本來蘆草是軟趴趴的東西,你把它站,它要倒下去的,你兩股合起來還是要倒的,叁股這樣子叉起來,放在地上,一站起來,倒不了了。那麼它是靠什麼站起來的?——你靠他、他靠你,少一股就不行。哪一股有這個能力站起來?沒有,都沒有!但是叁股合起來之後,叁股都站起來了,這站起來的原因,就是你靠他他靠你,每一個靠人家,人家也靠他——這樣子的緣起。所以佛經裏面經常用這個“束蘆”來比喻這個緣起的關系,把這個理論來考察人生的問題。

  我們說在原始佛教裏面,講的都是人生的問題,流轉世界。但是人生離不開宇宙,講了人生的問題,宇宙觀也在裏面包含了,所以也就不特別地再講了。我們現在的哲學也是,人生觀跟宇宙觀沒有什麼一定的嚴格界限,人生的問題擴大了,就是宇宙的問題。那麼你把人生問題解決了,當然,宇宙問題還是跟著就會解決的。

  

  十二支緣起

  那麼這裏,我們介紹一個根本教的十二支緣起的樣子,給大家作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後,更複雜、更比較深奧一點的,根據這個模型,也可以比較容易懂一點。

  好,下面我們就把這十二支看一看。(這個錯一個字,“把這個理論來考察人生問題,便是十二緣起說”,不是“使”,印錯了,改一下)十二支,第一支是無明。無明,總的指“過去世的煩惱”。假使我們從這一輩子來說,前輩子,再前輩子,所有的煩惱,“到現今業果成熟位來說,總名無明”。現在我們——這個果,是煩惱造了業感的果,這個果出現了,那麼對以前的煩惱,給它個總的名字,叫無明。所以這個無明不單單是一個煩惱心所的無明,這是總的煩惱都包在裏邊。什麼叫無明?“就是無知、不明、妄知。”無知就是不知道;不明就是你或者知道一點——搞不清楚,不明白;還有一種妄知——搞錯了,這些都屬于無明的範圍,那麼我們這裏就是把這個概念明確下來。所謂,什麼叫無明?就是過去世——對我們現在來說,凡是過去世的煩惱,它造了業,感果,現在感的果成熟了,那麼它的因——這個煩惱,就叫它無明,不管是貪、瞋或者癡,一概都叫無明。

  第二支,是行。單是一個無明,不能感報,無明一定造了業,然後感報。那麼宿世所造的各種業,善的,惡的,到現在成熟了,感了果,那麼對于現在的果來說,過去造的業,都安個名字,叫“行”。那麼我們說,煩惱,它如果不造業的話,不會感果,感果的直接因素是業,所以說我們在《俱舍》裏面就分兩重因果,一個是因,一個是緣,一個是果。我們現在的世界,這個是苦果,那麼它的因是什麼?因就是業,業直接感這個果,那麼緣呢?是煩惱。業怎麼來的?因爲煩惱起來造的業。所以說,業對果來說是直接的,而煩惱對果來說是間接的,關系是這樣子。但是重點,卻在煩惱,如果你造了業,你煩惱斷掉了,這個業可以不感報;如果你沒有造業,煩惱還在的話,隨時隨地可以造業,所以說重點是斷煩惱。我們佛教——我們再叁地跟一些居士們講,佛教從比較容易懂一點的話來說,是斷煩惱的教,就是斷煩惱。假使有人說他是佛教,什麼什麼的,講得天花亂墜,也引了很多佛經,他教你修什麼功什麼功,結果,沒有教你斷煩惱,這個不是佛教!我們說佛教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主要的,求這個涅槃。煩惱息滅了,得這個涅槃,就清淨。如果煩惱你不清淨不息滅的話,你再神通大,什麼的——這樣子,不安靜,不能夠得到清淨的境界的,那就還是在生死裏面轉,不解決問題。所以說,真正的我們佛教,一個最容易看出來的特征——斷煩惱。煩惱斷掉了,業縱然還存在,可以把它消掉,不感果。阿羅漢,無始以來他造的業那麼多,每一個都感了果了、都受過了?那不可能!但是他煩惱斷掉了,就出叁界,有些業可以不受報,那就是焦芽敗種了。這個業——我們說業好象種子一樣,可以感果的,能生芽的;但是煩惱,就是水、土、陽光等等,如果你這個種子,沒有水土陽光滋潤它,把它保持溫暖,它長不了苗的;你把它擺在冰箱裏面,擺在那裏,一萬年,它還是個種子,不感果。所以說把煩惱滅掉了,那麼水土陽光的因素全部沒有了——永遠,這個業可以不感果,阿羅漢就可以出叁界,所以重點是斷煩…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