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也想吃”——大家都犯起来了,这个不好了。我们说犯戒毕竟不是好事情,咽一口,一个波逸提,一个波逸提就是地狱里好多时间,那么你吃一顿饭要几口?你算算这笔帐,不得了!那么还有一点,真正要开悟,要成道,决定要戒律精严,如果你戒马马虎虎的,又说:“我即身要成佛”,那个是南辕北辙,走的是走到南方去,你把车子朝北方开,开玩笑!
那么这个比丘,因为是习气很重,他就说了——大家看到佛灭度,那时候不但是人哭,天人也哭了,比丘里面一些没有成阿罗汉果的,也感到伤心的不得了,只有这个痴比丘很高兴:“你们哭什么东西,你们愁什么?我们真高兴,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现在我们解放了!”大迦叶一听——迦叶尊者是佛付了法的,佛的正法的这个担子是他担负的,他看了之后,感到这个事情、这个苗子不对头,为了防止那些痴人垢浊佛法,“建议集众,诵出佛语,而制定之”,就是集结三藏。因为怕这些人抽空子,来把佛法搞坏,那么把三藏要结集一下,大家鉴定下来:就是这么说的不能改动。
当年结夏安居之后——“当年结夏安居,五百弟子集会在王舍城附近”——他找了五百个阿罗汉,就在王舍城附近,在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供养的毗波罗窟山洞,以迦叶尊者为上首,结集三藏。第一个是优波离,结集律藏,(这个律藏也写错了,毗奈耶藏写了个昆奈耶藏,这个你们一看就看出来了,这些字都要改一下,这个本子因为我们印的时候比较仓促,我自己对了一次,那么叫一个学生对了一次,最后一次,像这一类的东西,至少要校三五次。那么我们校了三次,三个人校,第一次是我校的,我校了,本子拿下去,他们印又错了,我叫学生校一次,因为事情太多,来的人也不少,要接待,那么第三次干脆,学生也没有时间,就是印刷的那个老师,他自己也校一道,他说大概差不多了,但是我发现,很明显的错字还不少,这个毗奈耶藏大家改一改,不是昆,上面一个田)优波离结律藏,阿难结集经藏跟阿毗达磨论藏,这是第一次结集。
这本书里边我们要讲四次结集,佛教的四次结集都要讲一讲,这是佛教内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家要知道。在这次结集三藏里面——要提一下,阿难尊者,大家知道,他证的是初果,没有证阿罗汉果。而这个结集三藏,迦叶尊者的要求很高,要五百大阿罗汉来结集,那么阿难尊者是初果,当然没有资格,所以这个山洞里边,把他排在外面,不要他进去。那么阿难尊者很惭愧!他是佛的堂弟,又是多闻第一,又是佛的侍者,结果结集三藏不要他,说他没有证阿罗汉,他惭愧得很。
这时候阿难尊者被迦叶尊者排斥在外面,他心里很愁苦,而阿难尊者的一个弟子,他却证了阿罗汉果——这个不稀奇,弟子超过师父也没有关系嘛!有的人就是怕弟子超过师父,有的东西保密,对弟子怎么怎么,我感到这个完全没有这个需要:弟子能够超过师父,这是佛法上升的表现,一代胜一代,是好事情.而一切的人,尤其是世间上的,总不想人家超过他,最多是传他自己家里的孩子,其他的人,拜他作师父的,就要留一手,不给你传的.这个我们说是保守思想,佛教里面就希望一代胜一代,这是好事情。但事实上,现在是末法时期,总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力不从心的事情。
当时阿难的弟子他是成了阿罗汉,虽然多闻第一这个功德是没有,但是因为他精进用功,成了阿罗汉,他看到他师父很愁苦,就来给他说法,给他说一个偈。这个偈阿难听了当然很感触,一个是感到惭愧:弟子都成阿罗汉了,自己还没有;那么这个偈也说得很好,他就根据那个东西,很用功地去经行修持。结果,还没有到阿罗汉,实在搞得很疲劳了,实在疲倦得不得了,想躺下去休息一下,刚刚躺下去,头还没有挨到枕头——好,开悟了!成阿罗汉了,证道了!
证了道之后,他就要参加这个结集了,因为他多闻第一,佛说的法,每一部经,他都是听到的,他不在的时候,佛给他补说,所以佛的经典,他是全的。那么他要去——他也不是为了自己,争取自己一个名利,他是为了三藏的完整,他要参加——一证了阿罗汉之后,他就是到那个山洞去了,毗波罗窟去了。他要进去了,敲门,迦叶尊者问:“哪个?”他说:“阿难!”“你,阿难,你又没有证阿罗汉果,你来干啥?”,阿难说:“我证到了!”迦叶尊者说:“你证到了?证到你进来,门不开你进来。”阿难尊者就进来了,他石头里穿进来——这个行了!迦叶尊者就请他参加,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因为他是主要经听得最多,修多罗藏(经藏)跟阿毗达磨藏就是阿难尊者结集--他背出来,佛说的话都照背。
这个我们想想,我们第一期的学生,叫他们背个《沙弥颂》,一个颂,简直起大矛盾!有的就当面跟我说:这样的东西叫我背,我简直念都不想念了——好象浅得不得了,好象骗骗小孩子、拿一颗糖骗骗小孩子一样的,好象看不起他一样。我说戒律是根本,你这个都不要,还修什么佛法?结果跑掉了。总算还有一位背了一下,其余的,我说:你这个要背啊,背啊……——我限了时间要背,背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背过来的,这个我们说学法的劲道是太差了,发心第一个就不好。
阿难尊者,佛说的法全部背的,我们在西藏的背五大部,在五台山的那些比丘,基本上《戒本》都要背的,沙弥的《广颂》当然就是不要说了,根本跟戒本不能比;那么念经,《上师供》、《五字真言》、《大威德》必背不可,我们在五台山又没有灯,又没有桌子,哪有现在那么舒服?早上念经就是一个煤油灯,中间挂在那里,你看什么东西?就是抓铃杵不会抓错就完了,根本书也看不到的,你不背怎么念?所以说几本书都要靠会背的,只有白天念,那可以看看书,早晚的功课,根本就不能看书,那么你不背你念什么?
海公上师也讲过一个,他说西藏有两个人,老修行,一个人,他会背的,他背背背——他在背书。还有一个在笑他:“你背干啥?你没有眼睛啊?你看书念好了。”他也不响。后来有一天——大概他们那里以前是烧油灯,也没有自来火,要打火的——那天下大雨,火打不燃了。念经,那个会背的,念得很响;那个人,平时看书的,念不来了。会背的那个说:“你怎么不念啊?你没有眼睛啊?”(笑)——他不好意思。所以说背有好处,尤其是《戒本》,你不背,你到底是持、犯,你知不知道?犯了还不知道。所以说背书——我们现在要求不高,就是必要的东西背一下,不必要的,也没有说要你背那么多、那么多的,也没有那么多。好,我们说这是第一次结集。
我们说结集三藏,整个的佛教历史上有四次,这是第一次,是佛涅槃以后,因为——原因是一个痴比丘,名字叫须跋陀。因为这个比丘,他是晚年出家的,习气很重,大家对佛的涅槃感到悲痛,他却感到高兴,他说:没有人管了,这个才自由、才解放。我们看现在的佛教里面,也有这些思想的人不少,他们就感到戒律太麻烦,最好来个解放,这个就是须跋陀的子孙,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子做——原因是须跋陀比丘认为佛在世很严谨,这个要做那个不要做,使他很烦恼,他, 现在解放了,很高兴。那么大迦叶认为这是一个法衰败的苗子,他赶快要结集三藏,把它肯定下来,不能改动,那么这是第一次结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大家要记一下:结夏安居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在王舍城附近的毗波罗窟;哪个结集的?五百大阿罗汉;哪个为上首?迦叶尊者为上首;哪人集的三藏的?阿难结集经藏、论藏,优波离结集的是律藏。第一次结集,这个很简单,但是要记一下,这是佛教里面的大事情。
那么这是一个说法。也有人说,阿难结集的是经藏,优波离的是律藏,迦叶尊者自己结集的论藏。那么这个说法,这个我们也讲过,因为过去的佛教,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文字记载没有。所以传说里边有一点小小差异,这个无碍于大事,这个没有什么大关系。你采取这个也好,采取那个也好,总的来说,第一次结集,它的目的、它的原因是这么一回事情。
下边总结一下。在整个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佛教的内部没有分化,没有分几个部,思想还是统一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因为离开佛的时代不远,对佛的教诫很明确地记在心里面,没有什么矛盾,也没有分部派,这个时间叫做原始佛学时期。
那么下边,到了这个时候——一百多年以后,慢慢地产生一些分歧了,那就是部派的佛学时期。那么在讲部派佛学时期之前,我们先把原始佛学的教理上的几个要点介绍一下——这是明天。今天我们就是把原始佛学时期的一些历史性的东西讲了一点,希望大家回去结合昨天讲的,有些问题没有搞透的,这本书里边可以参考一下,关于历史问题什么东西,但是你们有《释迦谱》那些,这一类书的,也可以参考。这是佛陀的传记,对我们学佛的人是个重要的事情,因为佛一生的,他的经验、他的行动、他的一切的示现,都是对我们的大大的教授和教诫,这是以生动的形象的教授,比书本上的还要来得具体化,今天我们大概就讲到这里,是不是有这个提纲,大家下去再看,……我们回向。
乙二、原始佛学的要点
第三讲
缘起
那么我们说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创的佛教,主要的核心的教理是缘起论,当然,我们讲佛学的要点,第一就是讲缘起。那么缘起我们以前也讲过了,一切法缘起性空,但是缘起,它的形式很多,每一个教派都有它自己的缘起论,原理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讲法不同。我们这里介绍的是根本教的,基本上是根据《俱舍》的——根本教轮。缘起,我们说在根本教里边讲的是十二支的业感缘起,就是说依烦恼造业,感什么果,依这十二个支分,来说明人生的现象。在中观里面讲的是受用缘起;在唯识里面又讲的是分别自性缘起,也就是阿赖耶缘起,赖耶缘起——…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