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没有回来。后来他一看,其他地方雨,水大得不得了,释迦牟尼经行的那个地方干干的,一点雨也没有下到。还有他们要烧火,烧火煮饭的时候,斧头劈不下去。举上来,他的徒弟,——烧饭的那个,斧头举上来之后,手硬掉了,砍不下去了。他们说是可能是这个年轻沙门的关系。这么一想,又举下来。反正,释迦牟尼佛显了很多神通。最后,老迦叶是服了,他就皈依了释迦牟尼佛,也成了阿罗汉。这样子,他就是把他的供神的、祭火的那些供的东西全部丢到河水里面去,不要了。
这一点我们就看出来了,真正的佛弟子,虽然他是外道转过来的,转了佛弟子之后,外道东西全部丢了。而我们现在世界上很多人,气功师之类,表面上也是皈依三宝了,而他搞的还是气功,这一点就差得太远了。这个我们上海看到很多,他尽管是三宝弟子了,但他还在教人做气功之类的东西。甚至于还搞神通什么东西。那么这个,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皈依的体损坏了。搞了半天,你名义上是三宝弟子,实际上皈依体没有,那就不是三宝弟子。
佛弟子的标准
这个我们插一插,到底什么叫佛弟子。这个问题,在最初的时期,在以前,早期的佛教界,什么叫佛弟子?承认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承认这三个原则的就是佛弟子。那就是佛的教言。你信了佛的教,当然佛弟子。这个是法。佛是证到这个法的,也是说法的人;僧,就是依法而修行的人。核心,是这个法,你承认这个法,就承认佛、法、僧三个,三宝都全了。而且当时简别一个人是不是佛弟子的标准,就是看是不是承认三法印。
那么后来,人的根机差了,三法印能够理解的人,马上叫他理解,一下没有那么容易。要入了佛门之后,纔能够,慢慢慢慢学习之后纔能够理解这些。那么这个时候要简别是不是佛弟子,那就是印度阿底峡尊者的标准:是不是皈依三宝。你是真正皈依三宝的,那就是佛弟子;没有皈依的,就不是佛弟子。这两个标准实际上是二而一的,是一个东西。但是一个是浅一点,通俗一点,也是比较具体一点;一个是深一点,理论强一点。因为当时根机钝了,第一个要求是难了,那么第二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就是说看你是不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不是说,“我磕一个头,拜一个师父就是皈依三宝。”这个不行。皈依三宝,最起码的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皈依的心,你认为世界上一切的苦难,一切的安乐,如何避免苦难,如何得到安乐,直到最后的涅槃,只有佛法僧,依靠这个纔能得到。就是说只有依靠佛陀这个人,依照他的法修行,依照僧的帮助,你纔能证到这个,纔能避免苦难,纔能得到最大的安乐、自在。那么你要相信这个的心决定生起了:其他的都不行,都不能够代替,都不能够依靠。这个心生起了,是皈依的心生起来了。那么有这个心,纔可以说皈依。
但是,单是这个心没有仪式还不行,要有如法的仪式。那就是说,单是心生起之后,还要找如法的师。这个师要持戒的,是佛教里边持戒的比丘或者是沙弥。但是这个沙弥,我们说是没有比丘的时候。有比丘,一定要以比丘为主。《菩提道次第》有的,假使在困难的时候,在千里之内没有比丘的话,那么你可以在佛前受。这是开许——一千里内没有如法的比丘。但是一旦你碰到比丘,马上再要重受。反正要得到如法的授皈依的师,然后,如法的仪式。皈依的仪式不在乎繁琐,而在于精,要点一定要……
(3A开始)如果你说,现在一般的拜师父,一个红包一递,取个法名,磕三个头——你皈依了——这个,条件不够,即使你皈依的心有了,而这个仪式不如法,这个皈依体还是生不起来。那么我们说这个羯磨,就是说“尽形寿皈依佛……”这个三白羯磨之后,皈依体是才生起来,而且,事前还要忏悔,等等。这些都是如法的仪式,你一定要做够。如果支分不具或者是错了,纵使你皈依的心很猛利,但是也得不到皈依的体。所以说,皈依也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么容易,你碰到一个真正的师父,也不是好找的。善知识难遇,我们依《菩提道次第》——大家听过了,十个标准(十德)来衡量的话,现在你找得出几个?那么这个佛弟子的标准我们讲了一下:至少要有皈依的心,如法的师承,跟如法的仪式——这是羯磨,然后真正得到皈依的体,皈依体得到,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但是得到难失去容易,你只要一旦皈依了天魔外道,一旦相信了外道的书、经典,一旦听了外道的那些传教士的话,那你就失去你的皈依了,所以说这个很要注意。
第一次结集三藏
下边我们接下去。“佛灭度后”,佛在世四十九年,说法以后,把该度的都度完了,没有度的也把他的善根种子下去了。那么佛在世间上,事情,他的任务完成了,再加上魔的恼害——魔是好几次要劝佛灭度了,佛一成佛的时候,魔就来劝请了,请佛灭度。他说:“你这一辈子发愿要成佛,现在你已经满愿了,成了佛了,那你可以灭度了”。佛应梵天、帝释的劝请,世界上有那么多苦恼的人要度,一定要劝佛住世,佛才答应下来,说法。最后也是魔的障碍了,释迦牟尼佛本来对阿难说他要住世,要多少时间都可以的,说了三次。好象,那么阿难被魔所障碍,没有劝佛住世,那么佛就灭度了,这也是众生因缘尽了。不能再得到佛那么样子的,感应的佛的福报、福份没有了,那么佛就灭度了。佛的灭度并不是我们一般所想象的,和普通人一样的死掉,不是那回事。这个我们要知道,佛的灭度是众生的福分不够了,见不到佛了。那就是说,你跑到这个地球的反面去了,你看不到太阳了,不是太阳不照你,你自己跑到那边去了,那边照不到太阳,你去了,那就完了。
“佛灭度以后,有痴比丘”,一个痴比丘,是什么人?须跋陀。他是晚年出家的,他对大家说:“佛在世的时候呢,常说某事应做,某事不应做,我等常感困恼,今则得自在,可以为所欲为了”。这个痴比丘,他就是晚年出家的,他习气很重,佛在世的时候,制了很多戒——这个不能干,这个不能干——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嫌麻烦,这个也做不得那个也做不得,好象要把佛的戒是要改革一下,这个都是错误的。
佛的戒是佛的慈悲心,戒是从佛的大悲心里流露出来的,是救度众生,使众生能够避免现世的苦,最少的是脱离三恶道,乃至脱离三界,成佛度众生都要靠这个东西,这是悲心出发,那么你绝对——其他的人,是不能随便改动的。这个晚年出家的须跋陀,因为他是晚年出家,习气很重,佛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要做,那个不要做,他感到很不习惯。
我们这里也有,在家时间久了,吃三顿吃惯了,晚上不吃,难过死了,一定要吃:这样子营养不够,身体要垮掉。会不会垮掉?佛在世的时候,一顿饭,日中一食,没有说一个比丘饿死了,没有!也没有说病死了,也没有!不要担心,佛有加持。那么真正拿个居士,当然不说了,出了家的,我们希望你们这个要重视一下,沙弥律有。我们先说这个持午的一个问题,四分律来讲,是相当严格,我们汉地的人,一般受的戒都是四分律的戒,四分律的戒里面,对于非时食是相当严格,就是说,不要说你是平时不能开,你就是劳动了,也不开,乃至你病的要死了,也不开。开什么?可以开稀饭的汤,稀饭煮好了之后,用布滤过,米粒是没有了,这汤——粥汤,可以喝,这是重病的人开许,没有说可以吃一粒米,这个四分律你们可以查。那么五分律就是宽一点,就是真正病的太重了,不吃要死的,那么开许吃稀的稀饭,也不是说“今天外边跑了一阵子,回来了,饿了,烧饭吃了”。
我记得我们开始才来的时候,山上拔草,什么东西,弄了一、两个小时,回来是——今天开许,炒面吃,炒干饭——这个,从来没有这个规矩!哪个说炒面吃呢?后来法音师看见了,告诉我,我说:“这个不行,哪个说的
”他们说:“我们为常住做事情啊,可以开许。”我说:“哪一个在丛林里的人,不为常住做事?那么何必要吃两顿,大家三顿就可以了。”我们说,你做这个库房里边也是常住的事情,举腔维那师也是常住的事情,烧饭也是常住事情——大家开了,那个没有这一条!你哪一本戒律拿出来我看看有这一条?没有啊!那么最宽的,西藏,好象是,但是一切有部的戒——我是没有看,太长了,一切有部的戒,长得很,我们汉传的一切有部的戒跟西藏是不是一样,不知道,反正我们上师传承,就是真正辛苦了、大劳动之后,开稀的;会供的东西,发下来,可以下午开许,其他也没有。
那么我们真正想到,这是上师的慈悲,也看到我们在末法时期,大家都是三顿,不要说三顿——我在温州,碰到一个年轻小和尚,他知道我要办道场,他说:我来,我要来学什么东西,我说:你来学,我们很欢迎,但是我们的规矩比较大,我们要吃两顿的,还有其他其他什么,他说:“两顿,不行。”我说:“你几顿?”他说:“我要吃八顿!”(笑),点心什么东西加起来,一天吃八顿,我说:“那么你锻炼锻炼,到了那个能吃两顿的时候再来,可以”。这个,我们说,在汉地因为是流传下来——不但是一般的寺院,就是我们说开端的可能是禅宗,禅宗的他们坐禅跑香下来,跟到就是什么?馒头、包子,来了,一天要几顿就是几顿,不是一至两顿了,好几顿,反正坐一次香,跑一阵子,就是吃馒头吃包子,再坐一阵,又是包子。这个弄起来,吃得成了个习惯了,大家熬不下来了。那么海公上师慈悲,总算给你开了这么一点点。
那么我们说,假使像我们,也不辛苦也不什么,如果我们受的是四分律的戒,最好还是要根据四分律的要求,还是不要去开好。那么真正你实在饿得不得了,怎么办?我的一个办法是你大不了自己犯一条戒,过两天忏悔就完了,不要公开地,在大家面前烧了煮了吃。偷偷地,你犯戒就犯戒,个人犯戒,不要引起人家:“他吃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