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皮和骨头了。那么气力也没有了。他也想这样子修行不对头,那么他就起来,结果到尼连禅河洗个澡。洗了澡,大家大概也知道。洗了澡,到水里洗澡,因为他修苦行没有吃饱,洗好澡之后要爬上岸来都爬不上来了,天人又把树枝按下去,让他抓牢树枝,用树枝力量把他引上来。最后,他感到这样子修行是没有力量,我们说修定要有力量的,修定。正好那个时候有个牧女,她就把她的最好的牛乳供养他,他就吃了,吃了之后,身上的气力恢复了,那么有力量了,他就到菩提道场毕钵罗树(菩提树),去呆了四十九天思惟,成道。
“他到摩羯陀一带寻师访道,认为皆非究竟,不能永断诸结。”因为他,释迦牟尼知道,断烦恼要智慧。他们修的定,都是把智慧息下去了,就是把烦恼压在那里就完了,这个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事情,所以他认为都不究竟,不能断烦恼。
“一一舍之而去”。,后来就到伽阇(因为这个字铅字没有,拼起来的,中间一个“者”小得不得了)伽阇山苦行林,一个树林,都是苦行的外道在修行的地方,叫苦行林。经过他修了苦行,大概有六年左右。他也知道单修苦行不能解脱。所以苦乐两个都是水,智慧的火是生不起来的,要熄灭的。他所以,要起来受施,受了牧女供养的牛奶,到毕钵罗树(菩提树)下边入定。坐的时候他就发个誓愿,假使不成道,就不起来了,就死在这个地方了。那么这样子决心,纔能够成道。
我们说,我们修行的人要下决心,事前你一个决心没有的话,决定会退。修什么事情,干什么事情都一样,哪怕世间的事情,要干一个革命也好,要创造一个事业也好,如果没有下一个决心的话,碰到一些困难,肯定退掉了。所以说这样子的决心,这也是我们学法的榜样,佛做的事情,都是我们学的榜样。他立这个誓言,假使不成道就不起来了,这样的决心,成道了。那么我们说我们要修行,虽然不能像佛那样子是坐在那里不成道就不起来了,就死在那里了,当然我们这个条件还不够,但是决心要下。假使说我们学法,“假使学不通,我就怎么样,……非学通不可!”这个心要下。你如果讲:“那么麻烦,算了,我最多不学就是了,我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嘛。我就修净土好了。”这样的心,好了,你当下就退完了。你说念阿弥陀佛,你就不学了?你如果做人天师,做个比丘,你念阿弥陀佛,人家来,在家居士来问你了,你说:“我只晓得阿弥陀佛,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个行不行?你得还要给他讲道理。如果授个三皈依,什么叫三皈依,给他讲一讲嘛。三皈依的自性三宝,住持三宝等等,还要给他讲清楚。你说:“我只知道阿弥陀佛,你不要问我。”这个不行,人天师不能这样子。这样子说,有的人——我们说独智——你是人天师,你不当事的事情,你怎么是人天师?人家供养你干啥?
过了四十九天。有的书上,就是现在一般采取的,二月初八,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腊月初八,现在一般就是采取斯里兰卡他们那边南传的说法。他们认为是原始佛教,比较正确。两千五百年,也是他们的说法,但是我们汉地,一般是腊月初八。
“明星出现的时候,悟一切法缘起无我的道理”,开悟了,“成等正觉”,成佛。从此以后,他就宣布他的道了,佛教的教化开始了。历时四十五年,这又跟我们又不一样,我们是四十九年说法,它是四十五年。这个问题不大,反正这是历史上的记载。这个我们不要考证了,你说你考证这个说它四十五年,他有依据,你说考证他四十九年,也有依据,那就怎么办?实际上,我们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没有书的,不用文字的,都是靠背的,那么背、背、背、背。……开始的时候,阿罗汉记忆力很好,但是传到后来,差了,稍记错一点点,传的就各不一样了。
我们不要说那个,就说我们上次讲过的,阿难,他听一个年轻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水老鹤,水里边的老鹤,一种仙鹤,他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不如生一天,而看到它。一百年看不到,那是荒废人生。看到,一天看到了,这个人这一辈子就是可以满愿了。那么跟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早上闻了道之后,下午就死都可以了,这一辈子已经碰到,最好的东西遇到了。那么他也这样子,但是他念错了。“人生一百年,不见水老鹤”,没有看见个水老鹤,他说不如你一天看到了,那个就等于得了道一样。那个水老鹤看看有什么了不得。这么阿难听到了,他就说:“你念错了。”他说,“念错了,该怎么念?”阿难说:“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你活了一百年,一切生灭法,无常的法不知道,你不如生一天,能够知道这个道,这一辈子不虚度。这个年轻比丘说:“这我们师父教的。”他说:“教错了。”他是阿难,多闻第一。那么年轻比丘说:“好好,我改、改、改。”改了之后,阿难有一天到林子里去,又听见那个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还是水老鹤。他说:“你怎么的,我以前跟你讲了,叫你改水老鹤,改为生灭法,怎么还……”他说:“我问过师父了,师父说阿难老了,搞不清楚了,不要去听他的,你念水老鹤,念你的。”好了,这个东西。你看,就是两代事情就搞得搞不清楚,不要说传了那么久了。四十九年、四十五年,当然,因为当时没有记录,没有笔。
那么,这是四十九年、四十五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大,我们不要去花很大的脑筋。那么四十九年的转,到处说法,辛勤化度。把那个时候,很多人就开悟了,他就把当时思想上混乱的情况,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了。“他的哲学理论,压倒了当时的婆罗门哲学”。当然,他的佛教一宣传的话,整个婆罗门里边都垮台了,很多弟子都归向佛了,赢得了广大的信徒与支持者,那么他的弟子也越来越多。
佛陀的弟子
这里我们介绍几个人:舍利弗、目犍连跟三迦叶。
佛的弟子,有一个弟子叫马胜比丘,也是佛最初度的五比丘之一。他是威仪第一。他有一次路上乞食,他的威仪好得不得了。舍利弗那个时候是外道,就是我们前边说的,外道里的一派。他是个外道头子。他在路上一看到这个马胜比丘走的样子,很有道的样子,看到赞叹得不得了。最后他就问马胜比丘了,他(舍利弗)说:“看你这个样子,肯定是得了道,我想跟你求道。”马胜比丘说:“我出家的年份不多,我还不懂。”那么他(舍利弗)说:“你的师父是哪个呢?”马胜比丘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舍利弗)说:“他教你什么呢?”马胜比丘说:“教我的东西很多,我只记得住一个最主要的,这个缘生的偈子,就是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这个是因缘的偈子,缘生的偈子,他就说了这个偈,他说:“这个就是我们佛教的。”舍利弗当下一听,马上开悟了:“这个了不得,这个法太好了,你的师父哪个,能不能带我去见见他。”“可以。”马胜比丘就带舍利弗去见。一见之后,舍利弗的根机很利,马上皈依佛了。佛说,“善来比丘,……”阿罗汉,成就了。
目犍连是他的师兄弟,他听到舍利弗出了家了,很奇怪:“怎么你是个头头,怎么还去跟了人家出家?拜人家作师父?”结果一谈,他也感到这个了不得,他也是出家了,把他的徒弟们都带去,成了佛弟子。
那么后来佛又跑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事火外道,专门是祭火的,祭火龙。那么佛就要去化度他们,就跑到他们那里去。他们三兄弟,大哥在上流,二弟、三弟在中流、下流。他们沿到河住的。他先跑到大哥(优楼频螺迦叶)那里。跑去,他说他今天晚上这里经过想住一宿,问他们是不是有地方住。他(优楼频螺迦叶)说:“我们这里弟子很多,房子都满了,实在没有地方住。”释迦牟尼佛说:“随便哪里可以,只要避避风、雨就可以。”这个迦叶尊者看看他样子长得很好,年纪很轻,也欢喜他。但是他也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道。他说:“我们地方是都满了,只有一个山洞,那个地方倒是空的,不过是有龙住的。那么你要住,就那个地方了。但是我害怕你住在那里,恐怕,这个龙来很厉害,把你损害了。你这么一个年轻的出家人也可惜了。”释迦牟尼佛说:“有地方,不要紧,什么龙我都不怕,我就去住好了。”老迦叶(优楼频螺迦叶)就带他,说:“就那个石洞子,你去住吧。”
那么他,释迦牟尼佛就住在那里,坐在那里入定。晚上,这个龙回来了,一看有人住在他那里,肚子里面就发脾气了,马上,瞋火一起,口里喷的净是火焰。释迦牟尼佛入定,身上的火光比龙还厉害。龙烧得走头无路,最后看到释迦牟尼佛手里那个钵里有清凉水,就跑到钵里边去了。那么这个外道迦叶半夜看到这个年轻的沙门在那个洞里住,他也担心会不会受损害,经常往这个洞来看,就看到后来,满洞的火,亮得不得了,他说:“糟了,肯定是这个沙门给那个龙烧死了”。那么第二天,他看到释迦牟尼佛慢慢地走过来。他奇怪了,“昨天晚上你住在那里好不好?”释迦牟尼佛说:“好,没有事。”他说:“有没有碰到什么?”“事情是没有什么大事情,就是有一点小事情。”他(优楼频螺迦叶)说:“你看到龙没有?”“有。”“龙它怎么样,这个龙在哪里?”释迦牟尼佛说:“龙在这里。”这个钵拿给他看看,这里。化得很小一条,像鱼那么地在游。这个迦叶吓死了,“你这么厉害!”,他所以他祭火,就是他最崇拜的,就是那个火龙,还给佛降伏了。
但是他还是慢,这一位迦叶就是个外道,他自以为证了阿罗汉。他就想,这个沙门神通是大,但道不如我,我是证了“阿罗汉”了。他尽管神通大,他的道恐怕不如我。他没有向佛求教,还要考验他。结果显了很多神通。释迦牟尼佛他在经行,碰到大雨,那么大家都避雨去了,结果释迦牟尼…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