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叫他看相。这个老仙人一看之后,开始是大哭,后来又大笑。这个弄得国王很奇怪,你这个老先生你怎么了,看到我的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什么意思?这个仙人说,我笑,笑的是,这个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将来不是转轮圣王就是出家成佛。所以说这个对世间都有饶益,这个是大好事,喜事,所以我高兴得很,笑了。但是,想到释迦牟尼佛,要是成佛之后,他教化的时候,时间必定是他成年以后。而他自己已经一百多岁了,活不到好久了,不能亲自接受佛的教化,又感到很悲痛,眼泪又流下来了。所以这样子一说,国王,这个话永远记在心上,就怕这个太子将来要出家修行,所以说尽量地是一切享受给他——出离的思想不要有。所以他的宫殿里边尽量地世间一切好的享受都给他,那些宫娥、彩女都……。
(2B开始)那些残废的,瞎子、聋子都不准给释迦太子看到的,因为看到之后,怕他引起苦的概念,出家。那么这个里边,就想起有一段,有一段,过去好象是什么书是想不起来了。一个宫娥彩女,平时跳舞唱歌很有劲的,有一天太子在那里,坐着看她们跳。这个人跳得好象很没有劲,太子就感到奇怪,就问她,“你怎么过去跳得很好、唱得很好,怎么今天跳也跳不动,唱出唱不响了?”她这人,很悲伤,但是又不敢哭,因为太子的父亲再三叮嘱她们,在他的太子面前不能显一个悲哀相,苦恼的相都不要显。她开始不说,最后她就说了,她说她自己得了一个病,就是现在的肺结核病,这个病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医的。那么太子的父亲叫她明天就离开,不能再给他的太子看到。因为她病得严重下去,慢慢地消瘦,慢慢的病样,咳嗽等等显出来,他的太子要起人间苦,要出离的,求修行的心要生起来,叫她赶快走,就是明天就要走了。那么她在太子再三盘问之下,她吐了这么一点点,太子就很同情她了,想到:这个很苦恼,以前跳得这么好,现在因为害病了,要退了。那么就把他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宝珠给了她,他说:“这个你拿去,一辈子受用无尽,拿去生活,好好地过吧。”这样子所以说,虽然佛的父亲、父王尽量要使他看不到世间的愁苦——毕竟还是,总是有看到的。
那么他就是——也是他要游四城,要看到老病死,到东门看到了老人,拿了个拐杖,摇摇摆摆地走也走不动。这个我在上海也看到,我那个房子就是有个平台,前面是条马路,看到一个老人,柱了个拐杖,在马路上走路,摇摇晃晃地,手脚都是发抖的,这样走。走了没有几步,“哐当”翻倒了。翻倒了,路上的那些好心人,那是夏天,乘凉的那些妇女,把他扶起来,让他休息一下,叫他不要走了,问他在哪里,叫他的家里人来接他。他说家里没有人,没有人接的,爬起来又走。走了没有几步,又翻倒了。我都连看他翻了几次,四五次都有。那么后来他们根据他所指点的地方干脆送他回去。
这个老人的样子,释迦牟尼看到了,看了很愁苦:世间还有这么样子的人。他就回来的时候,就问他们那些宫里人,他说:“这个是什么人?”他们说是老人。“老人,怎么样叫老人?”他们说人年纪活大了,将来都是要老的,而释迦牟尼就说:“我会不会老?”他们说每个人都要老,释迦牟尼说,“算了算了,不要看了,回去了,回去了。这个每个人都要老的,老得这个样子,苦得很。”
那么第二次到南门,又看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在喘气,在地下躺在那里,他一看,他说,“这是什么人?”他就问他的部下,他部下说这叫病人。“什么叫病人?”他们说身体四大不调,害了病就是这样子。太子就问,“人是不是都要害病的?”部下说当然。那么一般我们中国也有,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害病的。释迦牟尼说他自己是不是也要害病。他没有说。那么也不敢说,到什么时候害病也有可能性。释迦佛想:这个就不行。你说这么天天快乐,唱歌,跳舞,天天欢乐;但是一旦病了,躺在那里,什么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那这个苦得不得了。不要看了,就回去了。
第三个,到西门,又看到个抬死人,人家送丧。一看,他说这个是什么人,在那儿一动不动。因为他宫殿里没看到过,这些老病死没看到过。他们说“这就是死人。”“什么叫死人?”“他死掉了,他动不来了,什么都没有了。”他说,“是不是,我们会不会死?”部下说,“会死,哪个都要死的。”释迦牟尼说:“这好了!更不行了,活了半天,高兴了半天,最后这么个下场,动也不动了,抬起走了,埋了土里去了。这个苦得很。”
那么最后,他又回到宫殿里愁闷了一段时间,感到还是要去玩,散散心,到北门去。为什么东南西北?因为他的父亲就看到:东门去看到个老人不吉利,东门不要走了,南门。南门看到个病人,又不吉利,不要去了,西门。西门,又不吉利,看到个死人。干脆,这次到北门去了。北门去,就看到一个出家人,这个时候也叫沙门。这个沙门,当然不是佛教的,就是修行的人。释迦牟尼问他:“你是什么人?”这个沙门当然是说——天人化的。他说他是修行的。“为什么?”“求解脱。因为世间上有生老病死”等等,对释迦牟尼说了之后,他就腾空而去。释迦牟尼看这个好,这样子我们生在世界上纔有意义,把生老病死、身心的苦恼纔可以解决掉。他回去还是要出家的心,决定了。所以最后,是逾城出家。
他就是说看到人间(这个是错了,“人问”,你们改一下,看到人间,“问”中间划一横,这个是他打字的时候打错了,第五行,原始佛学时期是第一行,一、二、三、四、五,第五行)“看到人间的老病死苦恼,痛苦,最后看到沙门的修行出离,成就解脱的自在,感到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厌离五欲,他就生起出家修行之念头。”这个里边,当然还有,他在晚上宫娥彩女唱歌跳舞之后,大家很疲劳了,太子看也看厌了,人也疲劳了,大家就休息了。那么宫娥彩女看到太子休息了,她们也疲劳得不堪了,就坐在地上,躺在那里就休息了。那么这个太子半夜醒过来,一看,这些宫娥彩女,白天唱歌跳舞感觉好很好看的样子,晚上有些睡着了在咬牙齿,有的在淌口水,各式各样的丑相都现出来了。那可怕,简直很可怕。看到虽然表面上漂亮,实际上是并不是那回事,所以他出离心更强。最后,就逾城出家去了。
到二十九岁就出家,一说为十九岁。这个也是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各个都有所引的依据,这个我们就两个都摆到那里。有的说是十九岁出家,有的说二十九岁出家。他到摩揭陀,印度的北方一带,去寻师访道去了。那么他所参访的,一般我们说《释迦谱》里边,就是有两个大仙人,这是印度外道里面的最高的大的头子,一个是阿罗逻,一个是迦蓝。实际上其他书里边是:阿罗逻迦蓝,他是证到无所有处定的;一个郁头兰弗,证到非想非非想处。这两个是当时印度外道里边修证最高的,因为非想非非想天,我们知道,在四禅八定里边是最高的一个定,再高没有了。无所有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之下,一个。这两个定就是世间禅定里面最高的,再高也没有,超不出去了。他们两个都证到这个定。
释迦牟尼到处参访,那些差的当然不说了,他看到没有什么道理就走了。最后,闻名,这两位是了不得的,到他们那里参访。一参访,他们很高兴,看释迦牟尼年轻,长的样子是非常有根器的,就把他们的禅定方法教给他。释迦牟尼法跟他们法一修,没有好久就修成了。跟他们一样证到这个。在阿罗逻迦蓝处证到无所有处。——先到一个地方,证到无所有处定,证到。他的师父很高兴:“你证到跟我一样了,正好,不要走了,我现在有多少徒弟,我们一人一半,大家来教好了。”这个定得到了,他看这个东西,烦恼是压下去了,但是没有断。这个,智慧没有,不行,没有解决问题。释迦牟尼智慧大,他看到这个东西不解决问题,他想:我还是要参访下去,走了。
那么就到第二个,更高一层的郁头兰弗那里,他是得到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有顶的定。我们说,三有里边的顶,再高没有了。他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也是很欢喜,把他所有的方法都教太子。结果太子又照他的方法一修,没有好久,非想非非想定也得到了。得到之后,他的师父又很高兴,说,“你跟我一样了,我的弟子很多,我一个人也教不过来,一人一半,我们一起来教就是了。”释迦牟尼一看,这个非想非非想定,智慧都没有的,非想。外道为什么修非想非非想定呢?他们认为这个心是一个罪恶的原素,要什么坏的念头,做什么坏事,都是这个心打主意出来的。那么把心灭下去,非想非非想天又是无色天,这个身体是空掉了。因为身体是个坏东西,有生老病死,要变的,要受苦的。那么他身体空掉了,思想里面要产生造业烦恼的,也把思想息下去了。全部息完了,又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害怕,那个“我”就没有了,外道总执个“我”,那你说身体已经没有了,思想把它息下去,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嘛?他们害怕,不行,所以思想还要留一点点。非想,一般的想是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但是非非想,绝对没有,也不是,还留一点点。这么一点点,倒执不执的一个心还有,那么这样子他们认为是涅槃。那么释迦牟尼一看,这样子也不行,没有智慧,烦恼的根子断不了,那么也舍掉他,走了。
最后修六年的苦行。他后来,就感到,在六年的苦行之后——那个苦行的状态在《阿含经》里说:他一天吃——一日一麻,大家都知道——一麻一麦。当然,这个一麻一麦我们海公上师说的,不是一颗芝麻、一颗麦子,那这个你这么饿死了——一把芝麻、一把麦子,这么一天就这么。那个少得可以了。这么就维持生活。我们这里有人两顿不够要三顿,这个差得太远了。他一麻一麦还维持了六年的时间,但是身体瘦得不得了。他自己说,按了肚子,就可以碰到背心那个背脊骨;往背上一按,又可以碰到前面的肚子,反正这个瘦得来就是…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