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像——有这样同样的作用、体性。所以他们认为,在果这个法,在因里边它本来含得有了。它的体是一个,因为它当时还没有明显地显露它的果的样子来。他们举这么一个例,种子跟芽是一个体,就是种子里面有“芽”这个果在里边。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种子,看不到芽?他们的解释就是说:小孩子养下来是一个娃娃,他是跟中年、壮年、老年的不一样,长大了就高高大大的,老了还头发、胡须都白了,牙齿掉了,样子完全不一样。但是就是一个人,体是一个。那么他这个不同的原因呢?时间的问题。他在养下的婴孩的时期,就是婴孩的样子;那么他是少年的,壮年的,乃至老年的,时间迁移了,他的样子改了。那么种和芽也一样,它在种的时候,因为时间没有到,它就现那个样子,到了生芽的时候,它的时间已经过了一阵子,就变成芽了,再过一阵,就长高了。他们是这么解释的,所以说因中有果。
这个“数论派”里边他们就是,他们的主张,宇宙的本体就是一个自性,这个自性能生出万物。这个自性里边就包含着一切东西都有。只要你(da shi)现出来之后,包罗万象,全部有。这是“因中有果”的一个说法。那么这个里边当然有矛盾。后来有的人修改了一下。他说:“因中有果”不但是时间的问题,还有相的问题。就是说在因的时候,那个果的相不明显,还隐在里面。那么到了果的时候,它的相就显露出来了。反正,他们要完成他们的学说,就做了各式各样的解释。
这个在中观里边,《入中论》里边也有,他们属于哪一类的?“因中有果”论就是说,属于“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里边的自生派。他们认为一切法自己能够生的,总有一个体性自己生它的果,果就是因,一个东西,那么属于自生,那么当然我们佛教要破它。
龙树菩萨就是有这个颂:“因果是一者,是事总不然。若因果是一,生与所生一”。他说因果假使是一个的话,就是是同样的,因中有果的话,这个事情绝对不会这么样子的。不对的。为什么?假如因果是一样,那么生即所生,能生的跟所生的,一个因一个果那是一个,父亲该是孩子。那就是很显然,这个是错误的。这个是将来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广开辩论,我们现在,暂时知道一下怎么回事。
另外一种,“因中无果”这一方面,因为他们看到“因中有果”有毛病,他们的主张就是“因中无果”。因里边没有果的体性在里边的,果是另外一回事情,因是另外一个事情,各是各的事情,各是各的体性,各各不同。那么是另外一种。在印度的一个代表性的就是“胜论师”。前面是数论师,这是“胜论师”。“胜论师”是代表性的“因中无果”论者。他们认为因果的体性,各是各差别的,毫不相干。那么这个里边有很多矛盾,人家要批驳。他们就是说,这个因跟果虽然各是各不同体性,但这个因能生的果,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从一个相续等流下来,一个是它有能生的力量。石头不能生芽,因为它不能生,跟那个芽也不是一个相续。我们说种子跟芽是一个相续,等流下去的。石头跟芽两个是截然两回事。所以说石头不能生芽。那么,麦的种能不能生稻芽?也不行。麦的种子固然具有一个条件,能生条件是有了,但是一个相续的条件没有。麦跟稻芽不是一个相续,也不能生稻芽。以这样子来完成他们的理论。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当然,佛教也认为这个是不对的,也有我们的批判。这个在《入中论》、《中观》里面讲得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中观中要学的内容。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到此为止。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婆罗门教认为宇宙是一个从根本因转变而来的,这也是自生派,也就是因中有果论者。这样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梵。我们上一次讲过,就是大梵天的梵,就是宇宙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就产生一切。当然,这个问题里边说:“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境界。”这个谈不上境界。“以佛教的说,宇宙本体空是没有”,佛教没有本体,这个话我们提得有点矛盾了。佛教讲宇宙不讲本体,一切都是缘生,没有一个本体。本体是哲学界的名词,因为现在一切的哲学都不能跳出本体论。总是宇宙的起始是一个,要么是心理状态——唯心论者,要么是物质发展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唯物论者;要么是多元论,心也有物也有,他们基元的东西存在。然后他们变化,生出很多的整个宇宙万象。这是都是唯心、唯物,或者多元,一个基元的东西有的。佛教,一切都是缘生,没有一个基元东西,所以不能说佛教的空,不是一回事。如果空是一个东西的话,这个空还得要空掉它。因为空不是一个东西,拿不出来的,是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性。所以说,这个,我们说,跟佛教的空性是两码事。如果是一码事的话,(笑)那不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一样了吗?那个不可能。
那么第四个问题:所谓万事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因素缘起而成,但是所谓地水火风又是怎样缘起而成的?这个问题我们这里没有,在书上没有,书上的外道是七个元素。地水火风空识,这是佛教内部的,它也是一个缘起。
现在我们讲的地水火风,还有一个叫什么,这是哪一派的,我们看看,第五个,地水火风苦乐命,他们认为这七个东西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不能破坏的,永远存在的。那就是“唯”什么?唯七个东西。那么这个跟我们佛教的缘起不是一回事情。佛教里边地水火风也是缘起的,不是不可破坏的东西。那么地水火风是缘起,这个很简单。我们现在学过科学的,水是什么东西来的?两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这个是氢氧合成来的。那么火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元素合起来的。都是可以分析的,没有一个根本的东西,都是缘起。那么他们的外道,当然是认不到那么地仔细,他们认为这是根本的因素,人坏掉了,甚至于宇宙坏掉了,这七个元素在空间还是不坏,将来因缘有这个条件合起,它又可以聚拢来,再成这个世界,再成这个人。这是外道的说法。大概昨天提了这四个问题,我们基本上这么解释一下。
关于这个宇宙本体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佛教的核心问题,也是缘起论根本要讲的一个道理的问题,所以这个将来我们在中观的时候要详细地讲。那么在唯识里边也是带了讲一点。但是没有讲得中观那么透。唯识是讲的是阿赖耶识,中观里把阿赖耶识也破掉了。
甲二、原始佛学时期
乙一、概论
好,今天我们接下去讲这个。下边的,就是原始佛学时期。那么这是第一段讲历史。它说“历史上”,我们所谓原始佛学时期是指哪一段时间?一般历史上指“公元前五三零年——三七零年”。那就是什么?具体说,“从释迦牟尼佛三十五岁成道开始”。至于释迦牟尼哪一年成道,这个说法也是历史上很分歧,各说各的。斯里兰卡,他们南传的有南传的说法,中国我们北传的有北传的说法,西藏的有西藏的说法。这个年份大同小异,有点差异的,就是各式各样都有。那么我们一般采取的,世界上公认的一般说三十五岁成道。“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传承的学说历史时期”。就是说,佛成道,开始弘扬他的佛教的开始,一直到他的第三代、第四代的弟子,这个时期,叫原始佛学时期。它的特征就是没有分歧,讲的都是一个味道,没有分派。这是叫原始佛学时期,从佛自己成道弘法开始,一直到第三代、第四代的弟子,他们中间没有分部派,都是一个味道的佛学。这个时期,我们在分划的时候,叫原始佛学时期。这是大概是,年份是大概公元前五三○——三七○年的时代。
佛陀的传记
下面就是佛传。我们要讲佛教,一定要把佛本身介绍一下。我们看佛传——佛陀的传记,我们中国有《释迦谱》等等,很多,一般认为是初学的人看的,或者是进门的。实际上我们说佛传就是一本整个教的一个缩影,一个形象性地把佛的教理全部体现在佛本生的身上。所以说我们看佛陀的传记,一定要从深透的意义来看它,不要从表面的事相来看,佛在王宫里边这么样的享乐,在苦行的时候又是这么样的苦行,超过一切外道的苦行。这是表示中道——王宫里的享乐不能成道,苦行也不能成道,一定要不苦不乐的。昨天我们讲了,苦乐都是水一样,把智慧火要熄灭的。在不苦不乐的环境之下,没有这个苦乐的水来干扰,这个智慧的火就会钻出来。所以说,各式各样的佛的示现的样子都是在说法,不一定要嘴里说的。行动,他的表相,他的历时一生的经验都是在说法。
释迦佛在未出家,为太子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就牵涉到以前,香港,为了一句话辩论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是他们杂志里面来回地辩论,有一个人说释迦佛有三个妃子,就是从一篇文章里边这一句话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么有人跟他反驳:“佛哪有妻子妃子?你这个话不对。”他又引经据典地引了很多东西,最后引了一个《佛教实用字典》里边,引一部什么《十二有经》里边说释迦佛的几个妻子什么什么。后来,那对方又去查依靠哪本经,《十二有经》到底怎么说,没有说释迦佛有妻子,那么这个是字典里边搞错的。结果往复辩论弄了很长时间,把那些文章,后来他们集拢来,有那么厚的一本书。那么这些人,当然,有些是吹毛求疵的事情。但是我们说,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佛在太子的时候,“悉达多太子有三个妃子”,这个话是对的;“佛陀有三个妃子”,不对了,不能这样说了。所以说我们学佛教,尤其是学因明的,这个法相的界限要严格,在说话的时候,不要有漏洞给人家抓住。
那么释迦佛在没有出家,在做太子的时候,他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这个大家都知道。他是游四门,他在宫殿里感到很单调,他要去看看世间。那么佛的父亲,就怕他在外边看到一些不好的、苦的样子,反正宫殿里一切苦的人都不要的。悉达多太子,他的父王,他因为怕——因为佛养下来的时候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国王就请了一个当时最有名的一百多岁的老仙人,…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