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像——有這樣同樣的作用、體性。所以他們認爲,在果這個法,在因裏邊它本來含得有了。它的體是一個,因爲它當時還沒有明顯地顯露它的果的樣子來。他們舉這麼一個例,種子跟芽是一個體,就是種子裏面有“芽”這個果在裏邊。但是爲什麼我們看到種子,看不到芽?他們的解釋就是說:小孩子養下來是一個娃娃,他是跟中年、壯年、老年的不一樣,長大了就高高大大的,老了還頭發、胡須都白了,牙齒掉了,樣子完全不一樣。但是就是一個人,體是一個。那麼他這個不同的原因呢?時間的問題。他在養下的嬰孩的時期,就是嬰孩的樣子;那麼他是少年的,壯年的,乃至老年的,時間遷移了,他的樣子改了。那麼種和芽也一樣,它在種的時候,因爲時間沒有到,它就現那個樣子,到了生芽的時候,它的時間已經過了一陣子,就變成芽了,再過一陣,就長高了。他們是這麼解釋的,所以說因中有果。
這個“數論派”裏邊他們就是,他們的主張,宇宙的本體就是一個自性,這個自性能生出萬物。這個自性裏邊就包含著一切東西都有。只要你(da shi)現出來之後,包羅萬象,全部有。這是“因中有果”的一個說法。那麼這個裏邊當然有矛盾。後來有的人修改了一下。他說:“因中有果”不但是時間的問題,還有相的問題。就是說在因的時候,那個果的相不明顯,還隱在裏面。那麼到了果的時候,它的相就顯露出來了。反正,他們要完成他們的學說,就做了各式各樣的解釋。
這個在中觀裏邊,《入中論》裏邊也有,他們屬于哪一類的?“因中有果”論就是說,屬于“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裏邊的自生派。他們認爲一切法自己能夠生的,總有一個體性自己生它的果,果就是因,一個東西,那麼屬于自生,那麼當然我們佛教要破它。
龍樹菩薩就是有這個頌:“因果是一者,是事總不然。若因果是一,生與所生一”。他說因果假使是一個的話,就是是同樣的,因中有果的話,這個事情絕對不會這麼樣子的。不對的。爲什麼?假如因果是一樣,那麼生即所生,能生的跟所生的,一個因一個果那是一個,父親該是孩子。那就是很顯然,這個是錯誤的。這個是將來我們在學中觀的時候,廣開辯論,我們現在,暫時知道一下怎麼回事。
另外一種,“因中無果”這一方面,因爲他們看到“因中有果”有毛病,他們的主張就是“因中無果”。因裏邊沒有果的體性在裏邊的,果是另外一回事情,因是另外一個事情,各是各的事情,各是各的體性,各各不同。那麼是另外一種。在印度的一個代表性的就是“勝論師”。前面是數論師,這是“勝論師”。“勝論師”是代表性的“因中無果”論者。他們認爲因果的體性,各是各差別的,毫不相幹。那麼這個裏邊有很多矛盾,人家要批駁。他們就是說,這個因跟果雖然各是各不同體性,但這個因能生的果,決定有兩個條件:一個從一個相續等流下來,一個是它有能生的力量。石頭不能生芽,因爲它不能生,跟那個芽也不是一個相續。我們說種子跟芽是一個相續,等流下去的。石頭跟芽兩個是截然兩回事。所以說石頭不能生芽。那麼,麥的種能不能生稻芽?也不行。麥的種子固然具有一個條件,能生條件是有了,但是一個相續的條件沒有。麥跟稻芽不是一個相續,也不能生稻芽。以這樣子來完成他們的理論。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當然,佛教也認爲這個是不對的,也有我們的批判。這個在《入中論》、《中觀》裏面講得很多很多,這是我們在中觀中要學的內容。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到此爲止。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婆羅門教認爲宇宙是一個從根本因轉變而來的,這也是自生派,也就是因中有果論者。這樣的根本因是什麼?就是梵。我們上一次講過,就是大梵天的梵,就是宇宙的本體。從這個本體就産生一切。當然,這個問題裏邊說:“有人認爲它是一種境界。”這個談不上境界。“以佛教的說,宇宙本體空是沒有”,佛教沒有本體,這個話我們提得有點矛盾了。佛教講宇宙不講本體,一切都是緣生,沒有一個本體。本體是哲學界的名詞,因爲現在一切的哲學都不能跳出本體論。總是宇宙的起始是一個,要麼是心理狀態——唯心論者,要麼是物質發展出來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唯物論者;要麼是多元論,心也有物也有,他們基元的東西存在。然後他們變化,生出很多的整個宇宙萬象。這是都是唯心、唯物,或者多元,一個基元的東西有的。佛教,一切都是緣生,沒有一個基元東西,所以不能說佛教的空,不是一回事。如果空是一個東西的話,這個空還得要空掉它。因爲空不是一個東西,拿不出來的,是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性。所以說,這個,我們說,跟佛教的空性是兩碼事。如果是一碼事的話,(笑)那不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一樣了嗎?那個不可能。
那麼第四個問題:所謂萬事萬物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因素緣起而成,但是所謂地水火風又是怎樣緣起而成的?這個問題我們這裏沒有,在書上沒有,書上的外道是七個元素。地水火風空識,這是佛教內部的,它也是一個緣起。
現在我們講的地水火風,還有一個叫什麼,這是哪一派的,我們看看,第五個,地水火風苦樂命,他們認爲這七個東西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不能破壞的,永遠存在的。那就是“唯”什麼?唯七個東西。那麼這個跟我們佛教的緣起不是一回事情。佛教裏邊地水火風也是緣起的,不是不可破壞的東西。那麼地水火風是緣起,這個很簡單。我們現在學過科學的,水是什麼東西來的?兩個氫元素一個氧元素,這個是氫氧合成來的。那麼火當然也是各式各樣的元素合起來的。都是可以分析的,沒有一個根本的東西,都是緣起。那麼他們的外道,當然是認不到那麼地仔細,他們認爲這是根本的因素,人壞掉了,甚至于宇宙壞掉了,這七個元素在空間還是不壞,將來因緣有這個條件合起,它又可以聚攏來,再成這個世界,再成這個人。這是外道的說法。大概昨天提了這四個問題,我們基本上這麼解釋一下。
關于這個宇宙本體的問題,這是一個我們佛教的核心問題,也是緣起論根本要講的一個道理的問題,所以這個將來我們在中觀的時候要詳細地講。那麼在唯識裏邊也是帶了講一點。但是沒有講得中觀那麼透。唯識是講的是阿賴耶識,中觀裏把阿賴耶識也破掉了。
甲二、原始佛學時期
乙一、概論
好,今天我們接下去講這個。下邊的,就是原始佛學時期。那麼這是第一段講曆史。它說“曆史上”,我們所謂原始佛學時期是指哪一段時間?一般曆史上指“公元前五叁零年——叁七零年”。那就是什麼?具體說,“從釋迦牟尼佛叁十五歲成道開始”。至于釋迦牟尼哪一年成道,這個說法也是曆史上很分歧,各說各的。斯裏蘭卡,他們南傳的有南傳的說法,中國我們北傳的有北傳的說法,西藏的有西藏的說法。這個年份大同小異,有點差異的,就是各式各樣都有。那麼我們一般采取的,世界上公認的一般說叁十五歲成道。“佛陀本人及其叁四代所傳承的學說曆史時期”。就是說,佛成道,開始弘揚他的佛教的開始,一直到他的第叁代、第四代的弟子,這個時期,叫原始佛學時期。它的特征就是沒有分歧,講的都是一個味道,沒有分派。這是叫原始佛學時期,從佛自己成道弘法開始,一直到第叁代、第四代的弟子,他們中間沒有分部派,都是一個味道的佛學。這個時期,我們在分劃的時候,叫原始佛學時期。這是大概是,年份是大概公元前五叁○——叁七○年的時代。
佛陀的傳記
下面就是佛傳。我們要講佛教,一定要把佛本身介紹一下。我們看佛傳——佛陀的傳記,我們中國有《釋迦譜》等等,很多,一般認爲是初學的人看的,或者是進門的。實際上我們說佛傳就是一本整個教的一個縮影,一個形象性地把佛的教理全部體現在佛本生的身上。所以說我們看佛陀的傳記,一定要從深透的意義來看它,不要從表面的事相來看,佛在王宮裏邊這麼樣的享樂,在苦行的時候又是這麼樣的苦行,超過一切外道的苦行。這是表示中道——王宮裏的享樂不能成道,苦行也不能成道,一定要不苦不樂的。昨天我們講了,苦樂都是水一樣,把智慧火要熄滅的。在不苦不樂的環境之下,沒有這個苦樂的水來幹擾,這個智慧的火就會鑽出來。所以說,各式各樣的佛的示現的樣子都是在說法,不一定要嘴裏說的。行動,他的表相,他的曆時一生的經驗都是在說法。
釋迦佛在未出家,爲太子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們就牽涉到以前,香港,爲了一句話辯論了兩叁年的時間。就是他們雜志裏面來回地辯論,有一個人說釋迦佛有叁個妃子,就是從一篇文章裏邊這一句話産生了一個問題。那麼有人跟他反駁:“佛哪有妻子妃子?你這個話不對。”他又引經據典地引了很多東西,最後引了一個《佛教實用字典》裏邊,引一部什麼《十二有經》裏邊說釋迦佛的幾個妻子什麼什麼。後來,那對方又去查依靠哪本經,《十二有經》到底怎麼說,沒有說釋迦佛有妻子,那麼這個是字典裏邊搞錯的。結果往複辯論弄了很長時間,把那些文章,後來他們集攏來,有那麼厚的一本書。那麼這些人,當然,有些是吹毛求疵的事情。但是我們說,說話的時候要注意,佛在太子的時候,“悉達多太子有叁個妃子”,這個話是對的;“佛陀有叁個妃子”,不對了,不能這樣說了。所以說我們學佛教,尤其是學因明的,這個法相的界限要嚴格,在說話的時候,不要有漏洞給人家抓住。
那麼釋迦佛在沒有出家,在做太子的時候,他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這個大家都知道。他是遊四門,他在宮殿裏感到很單調,他要去看看世間。那麼佛的父親,就怕他在外邊看到一些不好的、苦的樣子,反正宮殿裏一切苦的人都不要的。悉達多太子,他的父王,他因爲怕——因爲佛養下來的時候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國王就請了一個當時最有名的一百多歲的老仙人,…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