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自己造业、感果、受报,这三个东西。“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神造归结为人为”。这是迷信,神造的是一个世界的,我们把它归结到这是人的业所决定的,所以也说“反对祭祀”。

  依靠祭祀,就是拍马屁。你把佛面前尽量供养,啥东西供养,就是说——佛保佑我将来生天,受快乐。有钱的人当然可以出得很多,那些奴隶就没有份了——没有钱就不能祭祀,也不能参加祭祀。所以这些学说都是不平等的。佛教里边就是反对这一套,这样子,单靠祭祀你说能解决命运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又,苦乐是由业报来的,也“反对种姓阶级,主张四姓平等”,这是佛教的特色。在二千几百年以前,提倡这样子的学说,一般是不可想象。

  那么他“这个学说是缘起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处缺漏)

  

  中道观

  (2A)……“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啊,……太紧了,太紧张了,念不下去,想退了,那么佛就问他说:“你在家做什么职业的?”他说是弹琴的,佛就说,“好了,你弹琴你个弦绷得太紧,这个调子能不能弹出来?”他说:“绷太紧要断掉。”“那么太松呢?”“太松也不行,弹不出调来了。”“那么怎样子弹得好呢?”“不松不紧。”“对了,你修行,也要不松不紧就好了。你这个念经太紧了,太紧张了,就是过分精进了,会退;那么太松懈了,进不了道,所以说要不松不紧,这是中道。”另外一个,也是《四十二章经》的,他就是说“沙门学道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你要学道的话,心要调,调到不苦不乐,这样子纔能入道。

  那么另外一个,也是《四十二章经》(疑为《过去现在因果经》)的。他说“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他说你形、身体,太苦了,心就要扰乱,实在苦得不得了,怎么修行?所以地狱里不能修行,就是这个。一天到晚受苦,难受得不得了,整个的心里头烦得来痛苦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入道;但是,“身在乐者?”,享乐太过分了,“情则乐着”,那就贪着了,你假使在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太好了,就执着在那里,就粘在那里,放不下了,这两个都不能入道,“苦乐两非道因”,所以说,这样子,苦、乐两个东西都不是入道的因。打个比喻,“譬如钻火”,假使你钻木取火,钻木,你正在钻火的时候,你把水浇上去,这个火还能钻得出来吗?当然钻不出来。那么我们,“无有破暗之照”,你这样子正在钻的时候,浇起水,那你要把火钻出来照明,把黑暗破掉的光明的火焰,根本不可能生出来。同样我们这个智慧的火,也是靠我们修行把它钻出来。假如你修太苦或太乐,这两个苦乐等于水一样,你正在修道,钻这个智慧火的时候,苦来了,乐来了,就是浇水一样,把你浇了,这个火熄掉了,钻不出来。所以这个比喻慧光不生,智慧的光明生不出来。

  (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弃舍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个,我们就是说,修行不能堕一边。过分的苦行,有的人认为他修行要快一些,太“精进”了。太精进,我们说,头陀行好,你是那个人可以,不是那个人,你会退。这样的人我们碰到很多。过去五台山我们有一位,他是在五台山那么冷的天气,亮膀子,那么还赤脚,吃一顿,倒不倒单我就不知道了,那么他这个苦行修得很厉害,那五台山,一个人住个小茅蓬。那么他这样子,自以为功德很大,人家——当然他这样子修苦行——也很恭敬他,他也认为自己功德很大,有点飘飘然了。最后有一次我们会供的时候,上师在念诵的时候,停下来跟大家讲一些东西,他竟然提出,唱反调,跟上师两个对辩起来了。上师,当然笑笑,也没有去给他多说。结果这个人怎么样?后来在56年社会主义学习的时候,大家轮班,……,他回来说我们清凉桥该养猪,抓生产,当然不听他,哪个养猪?后来他自己,拉卜楞寺也去了一下,去一下之后,他们那边武装叛乱,把他赶出来之后,跑到四川。回四川之后,找了一个寡妇,养六个孩子,现成的,做六个孩子的爸爸去了。(笑)这个东西,你说你苦行,到后来呢?不行了。所以你内心没有一定的充实的证也好,教也好。你单是表面上的苦行,搞到后来,你自已受不住了,或者思想波动了——回去。

  我们听过《广论》的都知道,日常法师是反对,初修的人,他反对,吃一顿、不倒单,这些形式上的他是不大赞成的。你真正把道学好了之后,是那个层次、这个水平了,是可以精进了,那个时候要闭关了,或者住山了,那你不倒单、吃一顿,那是该做的,没有功夫去搞旁的了。在初学就不要这么做。那么很多的人,就欢喜走这条路。我们这里经常有一个来的,一个居士,他穿的衣服道僧不俗的,但是他苦行却是非常之下功夫。曾经有一次,他跟我说,他把自己用砖围起来,住个小房间里边,不吃,不睡,打了七天的七,里边的境界是多得不得了,但是出来之后,并没有开悟,对佛教还是搞不懂。在那个时候的一些境界对他来说没有用,不是亲证的境界,而是——你在用功,是会出一些境界。那么这些不是真实的功夫,我们不赞叹。真正的功夫要从闻思修、戒定慧下手,这纔是真的。

  

  我们现在,把第一个——绪言讲了,下边时间还有几分钟,我们补充一些下面的。

  今天的绪论,是释迦佛出世之前印度的一些思想状态,对释迦佛的学说来一个一般的注解。那么下边,我们正式要开始原始佛教时期了,就是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之后,然后成道的这些情况。这里先讲这个事实——历史的事实,然后,原始佛学的要点。原始佛学是什么?就是说佛出世以后,他的教化,还没有分部派之前,这一百多年的时候,叫原始佛学时期。这个时候的佛教是佛亲口说的,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他的弟子都是一味的,那个时候叫原始佛教时期。那么原始佛教时期的历史事实讲好之后,要讲原始佛学的几个要点,一个是缘起(十二因缘),那么还有就是四谛。原始佛学时期一个是缘起,一个是四圣谛,一个是八正道,一个是三法印,这个就是原始佛学的特征,而真正的核心,就是缘起。

  那么我们希望大家把这个内容一直到第九页,这些回去复习一下。我们还是要布置作业,作业本我们去印去了,因为买不到,这么大的。我们宝光寺以前用的那一类,买不到。买不到嘛,我们就现在托印刷厂去印,印来之后,我们还是要布置一些作业。因为我们的讲经,希望大家能够深入,能够记住,当然不是背下来,有些该背的要背,不该背,大概知道一下,就可以了,当然不要背了。但是真正精神实质要抓住,所以说要强调几个,一个是要作业,一个是要讨论,一个还要考试。这几个一逼呢,大概你们学得能够深入一点。在讨论当中,如果水平高的,就可以启发很多一些,差一点的人,可以启发一些,可以教他们自己……。

  

  第二讲

  我们晚上讨论,两个组。一个组效果比较好,发言的人很多,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希望,这两个组以后都能够大家踊跃发言,把自己的问题都提出来讨论,不要保守。自己懂的可以教人家,使人家也可以聪明一点。其他没有十分理解的,也可以提出来问,这是一个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比西藏的辩论要好多了,辩论是站在中间的,要答不出来呢,要出岔的。这个,我们是大家互相问,很斯文的。

  昨天有一个组提出一些问题很好,我们先把它解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它问:“婆罗门教的教徒是外道,为什么说僧侣?”问题提得相当好,那就是他对法相的定义比较严格地要求了。那么我们说“僧侣”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僧就是僧伽,僧伽就是总的意思,也是合的意思。侣,是徒众的意思,就是众多的僧人。这个本来是佛教名字,但是佛教名字在世间上现在一般通用了。这个通用有简别,婆罗门僧侣,不是我们佛教僧侣。所以前面这个加了简别,那个问题不大。我们说沙门,也是佛教的名字。释迦牟尼大沙门。但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印度很多外道都称沙门。这个我们佛教里叫他们外道沙门。沙门也是通用,但是有一个简别,外道。那么再说一个,“上师”,姑汝白,它是佛教的名词。但是印度很多的教派,包括西藏的黑教,都有他们的上师。那么最近,台湾一个什么“清海无上师”,她也是称上师,她是印度的“锡克教”。那么这些我们简别了。也是这个通用,虽然通用,我们要简别一下,这是外道的,不是我们佛教内部的。所以说,前面加了简别,问题就不大了。如果不加简别,有混淆,确实有混淆。如严格地说,僧,一定是在佛教内部的称呼。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因中有果,因中无果”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比较深。我们当时讲的时候,没有很多发挥。因为这是讲中观时要详细讲的。在现在讲,可能理解的人不会太多。那么既然有人问了,我们也就是把它大概地介绍一下。

  那么“因中有果”,这是哲学界里边的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那么我们先说“因中有果”。这一般在印度的外道说起来,“数论派”是一个标准的这么一个派别,他们说:“果跟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因里边没有果,它(果)生下来的东西就跟它(因)不相干了,不会是那么…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