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那教就是从他们那里引生出来的。这个耆那教的势力在印度很大。印度是欢喜修苦行,这是他们的民族特色。他们认为修苦行能解脱。

  

  婆罗门思想

  那么,这里我们下一个总结,当时印度的学说,把它归纳起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婆罗门思想,就是保守的思想,“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根本的“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这种是哲学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座的,有些是文化很高,大学毕业生,有些可能是初中水平,也有一些可能是还不够初中水平的,像这些问题是比较深的问题,我们学佛教里边也要接触到的。但是现在你听到之后,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暂时放一放,问题也不大。那么我们讲还是稍微讲一下。

  我们说,一切哲学,都要追究人生的、宇宙的真理,那么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宇宙、人生哪里来的?都归到有一个根子,从这个本体产生现实的现状。基督教就认为是上帝,上帝是最根本的,他不要人造的,本来天然有的,是万能的。从他创造这个世界,又造人,又造什么。他造人,第一个是亚当,是用泥巴造的,最后看到一个人太孤单了,把他的骨头拿一根出来,造了夏娃,陪陪他。因为他们要吃东西,那么就造了一些鸡、羊,造了一些给他们吃,这是基督教关于宇宙创世的一个说法。那么其他的哲学,也有归于物质的,也有归于精神因素的,像印度的一个外道。

  那么现在我们说,哲学上很占势力的,黑格尔,他的哲学。他也是讲的什么?讲的是,我看是看过印度的那些哲学,他就讲的跟印度外道方式差不多。从一个基元的东西慢慢演化演化成整个的世界,反正他们认为世界的根本只有一个东西,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那么上帝是精神的。那么现在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从最细的、基本的物质,慢慢慢慢发展发展成为现在这个世界,那么这样子就是,唯物论,唯什么,都是有一个唯字的。

  那么这里,婆罗门的教义,它是一个根本因——“梵”,是他们的跟上帝一样的一个东西,是根本因转变为这个世界。那么这是因中有果,这个因里边就含有那些,整个世界就都在里边了,最后要解脱,把世界回复到那个因上面就完了。这个我们等一会要介绍的。那么他们以这样的理论来指导他们修行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呢,他们以修禅定为主,通过修定去认识那个根本因。他们这个根本因就是梵。大概我们讲一下,他们认为宇宙原来是一个清净的、无染的、很好的、美满的一个世界,那是一个大梵,整个就是一个梵。那么人,这个人我跟梵是合二为一的。后来,人因为他有烦恼,把他捆住了,变了很多的小我,一个一个受生来了。那么你要求解脱,有小我就要有贪瞋痴——他们也是讲这一套,要造业、受罪等等。那么你要解脱,把小我解放,回复到大我,那就是得到他们这个。怎么样子解放?禅定。所以婆罗门教对禅定非常之讲究。也是,现在很时兴禅定。

  现在我们说,印度婆罗门里边禅定功夫很高的现在还有,有一位世界闻名,自称薄伽梵的,他的师父的照片我门看到过。那么他们修禅定的方法,通过禅定,去认识那个根本因,这样子就解脱。回复到他原来的根本因,达到解脱境界。这是他们婆罗门的学说。

  

  非婆罗门思想

  那么第二种就是后面产生的反对婆罗门的非婆罗门思想,他们里边,有些复杂了,有的人认为——什么东西?“多因积累而成。”因为婆罗门是主张是一个根本因;他就反对,不是一个因,很多因成的,那么“因中无果”,他这个是反起来的。婆罗门说因里可以——本来就含那么多果,所以从一个因里边可以创造世界,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因里边已经含有的。他们就否定它,因里没有的,是其他的因素一起合拢来纔产生这个果。

  这个学说,他们拿来修行也分了两种,一种是走苦行道路,一种是享乐派。这是前面这六派里边的两种:一种是讲现世享受的,反正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断灭的,修行也没有用的。一种就是说拔业,要消除业,其他办法没有,只有受——干受,受完了就解脱,这是修苦行。那么总的来说,印度就是这么样子的情况。

  

  释迦佛的教理学说

  缘起论

  那么释迦牟尼佛,他对这样子这个思想怎么看法呢?认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他自己有他的——我们的佛教有我们的理论。什么?缘起!最至高无上的,缘起!佛教里边,我们说缘起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个好象哪个都懂,其实缘起论很难懂。宗喀巴大师,他学佛了一段时间之后,纔悟到缘起,作了个《缘起赞》,那真是悟到缘起。佛教的缘起不是那么我们看看,“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那就是缘起,你看看恐怕什么人给他讲讲都会懂。实际上不是那么肤浅,固然这个话没有说错,但是你的理解、见识太浅了。

  缘起,我们说上次来了个温岭的,他也是上来讲了很多,说他学了很多,叫缘起。最后我们谈到一些问题,我们说现在的一些哲学都是唯物的、唯心的,我们佛教是没有唯什么的一个,一切法都是缘起。他说:“缘起还有这个意思,这个我好象以前还没有注意到。”我们说这个东西本来是缘起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什么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总要追到世界一个头。佛教就是追不到这个头,都是因缘。你这个,这个也是其他的因,以各式各样的因缘兜拢来的,那个也是各式各样的因缘。

  我这里讲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一个外道,他就问佛:“你们那么多苦是哪里来的?”佛就跟他说十二缘起:“老死由生来,生由爱取有来,爱取有由识来,识最后是由行来,行是从无明来。”他最后还问一个:“无明哪里来的?”佛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什么意思?——“你们外道的思想,总脱不开一个根本的东西,总要追出一个根来。佛教就是追不出根来,一切都是缘起。你问到这个,这个本身也是缘起。你再去追到那个,那个还是缘起,还不是最后的根。”你说把世界哲学中里边再创立一个“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产生一切万物的,佛教是没有的。所以,在文革的时候,把佛教打成是唯心主义了,什么东西,那是大大的冤枉。那时候是最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佛教嘛,当然佛教是该打倒的。”但是我们很冤枉——佛教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什么的?缘起的,什么也不唯,有一个唯,就是有一个最后的,原始的一个基元的东西在那儿,佛教是没有的。佛教和外道的差别也在这里。

  婆罗门教义很深,他们也讲得很高,他们解脱方式,很多跟佛教相似。而他们最后有一个“我”,最后有一个“梵”,这是他们的基元的东西,佛教就没有。所以这个我们的缘起论是最高的。

  佛经里,《阿含经》说过:“你知道了缘起就知道了法,知道了法,那你就见到佛了。”就是说你缘起论知道,就等于看到佛一样,那个就是法身。所以说这个是最高,我们佛教里边,我们讲来讲去,佛教,都是围绕这个缘起在讲。这个缘起越讲越深,最后讲到中观,那么就是彻底地把缘起讲透了。但是讲透了是不是证到了,也是个大问题。

  但是我们要证这个东西,先要知道这个东西。这个,《广论》里边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对空性缘起是理解得很肤浅的,那么你即使禅定很深,将来证到的你这个真理也是肤浅的。如果你对缘起性空讲的是偏的,那么你将来定中证到的也是个偏的。如果你讲的缘起是错的,证到的也是个错的。所以这个理解很重要。所以黄教也好,当然也不是属于黄教,真正佛的教下来说,一定要把教搞清楚,然后能证道。如果你教不清楚,糊里糊涂,将来证的也是个糊里糊涂。所以这个在《广论·止观章》里边再三地强调这一点。

  而很可惜,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很多都是想懒汉主义。就是“我眼睛闭起来,头竖起来,这样子,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将来一旦开了悟之后,三藏十二部我就通了,那多便宜。你们拼命学学学,这部论、那部论,还要背,还要什么,我只要是一开悟,都在我心里了。”这个好象很便宜,而且从内心发出来的,很好,很高超。但实际上,我们《菩提道次第》学过就知道,不可能的。

  那么,“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一切法没有一个根本的、自己能够站得住、独立、不靠人家的东西,没有的,都是互相依赖、互相为条件。有了他(此),纔有他(彼),以他为条件。“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前面两种印度的思潮都讲了一边去了,都是瞎子摸象。摸了尾巴的说是一根绳子,摸了牙齿的说是一根骨头。你说错不错?他们一点点对,但是扩大到全部的话,全部错完。所以说他们的认为,他们是都搞错了。

  “既不是一因生多果,也不是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互相做因果。“这个理论打破了婆罗门的第一因论”——以梵、神我为第一个因素,产生一切的——这个给打破了。它本身就是无神论的因素,这我们不管了。因为我们写的时候,就是因为很多人把佛教看成有神论,所以说强调一下。那么这里我们——对外可以强调这一点,我们内部根本就不会去产生——“佛教是有神论”,这些话自己不会自己说的。

  

  业力说

  “然而佛陀并不简单地走向另一极端——无因论”。既然一因生诸果也不对,多因生一果也不对,这是不是拨无因果?也不是。有的人认为这个不对就是那个,那个不对就是这个,这是世间上的逻辑,佛却不是像世间那么简单化,“他的主张是业力说”。业力说,这个我们佛教徒一般都很清楚。

  “说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我们的命好、命坏,将来受的果报是苦、是乐,都是靠自己相续(身心)。我们身心流转的时候,造的身口意三个业,造的善业,就受乐报;造的恶业,就受苦报。这是决定在自己身上的,并不是定命论,也不是哪个控制你。

  “惑业果三循环往复,否定了“梵”的神权”,把婆罗门的至高无上梵的神权否定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