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艺,武士,“对内的统治”,“对外的抗御”敌人,所以这些会武的那些种姓都是,有武艺的是。他们父亲教孩子,也不传外的,所以说他们这个武艺就是他们垄断的,他们就可以做王族,可以做大臣;那么其他的,吠舍,就是雅利安人除了祭祀搞宗教的,搞政治的之外,农工商这一类的人,就是第三个阶级;首陀罗就是以前的达罗维荼人。那么这个,我们大概看一看就行了。那么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印度社会上的情况。
六派哲学
“到释迦佛时代,(公元前第六世纪至五世纪)”,那是比耶稣他们要早得多了。“剎帝利王族对婆罗门的特权与专横,表示不满,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想,形成了一股反吠陀的思潮,产生了代表各种不同阶级利益的六派哲学。”
…………
(1B)本来是,一开始的三个种姓,他们自己也是雅利安人,实际上是贵族的,他们因为政治力量很大,他们就跟以前的婆罗门的那些很专横的那些思想不太满意。他们就支持了一些其他的反婆罗门的思想,那些学者、哲学家、甚至是艺术家,这个时候,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吠陀、就是反婆罗门教的思潮。因为我们说,在这里婆罗门教统治了印度的社会很久之后,因为他们时间久了,产生一定流弊,大家不满的情绪都直接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时候,那些学者、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一些反吠陀的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宗教,归纳起来,就是六种哲学,六派哲学。就是代表那些非婆罗门阶级的利益的哲学。那就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印度的思想已经从婆罗门的吠陀思想解放出来,正在产生新的力量,针对婆罗门的吠陀思想的哲学家、宗教家很多,那么这六派都是很有名的,我们看一看。这些思想,书上记得大同小异,有的时候名字不一样,有的时候内容倒一下,这个,大概你们知道是这么一个事就可以了。
第一个,阿耆多派,他们这一派的学说,“认为人和世界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合成”,这是四大。这个他们“四大”的概念,他们印度的哲学里边已经早有了。他们认为人和整个宇宙都是地水火风合拢来的,那么这个理论佛教里也有,我们身上骨头等等是地,……涕、鼻涕、小便等等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他们认为就是这些就完了,这是他们的思想。那么这是唯物论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构成的。“他们否认灵魂”,他们不相信有灵魂,这个思想就是反吠陀的,吠陀他们认为人死掉之后有灵魂,通过祭祀可以升天;他们说没有的,只有物质。“反对吠陀的祭祀”,他们不讲祭祀的——既然没有灵魂,祭什么祀?因为当时婆罗门祭祀,专门有他们自己的仪式,很繁琐的仪式,很繁琐的歌、颂,那些东西,他们认为这都是不需要的,认为人死了之后,就是地水火风又化成地水火风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现在一般世间上的普遍思想。“以求得现世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既然后世是没有的,那这辈子养下来尽量地快乐享受了,你不享受、这辈子来干什么?这一派哲学,“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那么就伦理道德的观念都不要了,你只要享受好了。这个是就像现在的一般的人的思想,就是那种庸俗的思想。“是后来顺世外道的先驱。”后来印度有个很有名的顺世外道,是他们开的先端,以后就是根据这个思想产生的。这是第一派。
第二派,散惹夷派。“是一种直观主义学派”,直观主义就是说,我们的思想,直接观察对象,不要经过思考推论的,逻辑的,“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有些问题他们都不做一定的解释,一定的说法。为什么作不决定说呢?有一定原因的。“他们主张哲学辩论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解答和知识”,他们主张真正的真理是从直观来的,是直观的,有一点点像我们的佛教的无分别的那个说法,但那原理就差的远了。它就是不经思考,直接观察对象,用这个直觉的方法来得到真理。所以说用推论的哲学的辩论、逻辑等等,他们说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的,也不可能得到直觉证明的。所以,不喜欢这个辩论,辩论,一辩嘛之后就要争论,“认为容易引起口角和肝火”,这样子会引起烦恼的,“扰乱心的平静。为了应付争论,他们发展一种系统的诡辩技术”。你说这样,他说那样,你说那个,他说这个……,这么一套搞诡辩的方式。所以说,……散惹夷派。他们回答问题呢,假使你问他:“一切法到底有相还是无相呢?”你说:“一切法有相吧?”他说:“没有。”你要说:“那没有相吧?”他说:“不,有。”他反正给你来一个……。
…………(此处缺漏)
第三,末伽梨派,……“此是邪命外道之祖,乃定命论者。主无业报,无父母生身,一切修行皆属空无用。只要经八百四千万大劫,不论智愚,都得解脱,此派在佛世,极有势力。”
…………(此处缺漏)
一想到造恶的升天,造善的下地狱,他也很不明白。既是造善的,他为什么下地狱?他过去世造的罪还在,需要先受,那么他这辈子造的善将来还是可以受,那么他只看到一点点,看到这一世造善,下一辈子是下地狱,认为造善是没有用的,否定掉了。所以说,不能说他没有通,也不能说他没有观察到世间上的一些现象的真实的情况,但是局限性,这些没有把整个的看到,错了,最后,断空去了。所以说,他们怎样子说呢?他们说众生的报,苦报与乐报,不是靠你的修善、修恶可以得来的,这是自然定下来的,不可改的,也不要去问他什么原因,是天然如此,这是定命论。这是这么一派。
下边,第四派,不兰迦叶派。它的学说与第三派(末伽梨派)差不多的,它也否定善恶业报,提倡没有作用的——你造善造恶没有用的,它认为一切法是断灭性空。这个,断灭空。我们佛教的空——缘起空,一切法都各有各的缘起。它就是断灭,一切法,什么都没有。那么,所以说从这个一切断灭空的出发,否定了君臣父子忠孝伦理,全部否定了,道德因果也不要了,那么干什么?就尽量去纵欲。这是对伦理,也就是对我们人间的一些伦理学的怀疑论者、否定伦理论。这些人,作用极坏。
第五种,波浮陀派。他们也是有点唯物主义的思想的。他们认为人是七种原素构成的,哪七种?地水火风乐苦命。人的因素——地水火风,假使你这个身体决定是地水火风造的,那么里边,它里边,这个人一辈子有乐有苦,决定还有个命的。这七个是人的因素,这七个原素合拢来就是一个人;假使分散了,就是死亡。原素分散了,宇宙里还存在,这是宇宙的根本,不会消失的。那么人,原素聚了,就出现;原素分开了,就消灭。这些也是,主要是,地水火风苦乐命,都是物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有一点。他们也是否定人的行为能产生作用——造善造恶,都产生不了什么效果,就是全靠这些因缘,凑拢来了就这么一回事,造善造恶都产生不了什么用。这是一派,这是一种邪见。
第六个,尼干子派,他这个,比较他们高明一点:“他们认为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业、漏、缚” ,这个跟佛教有点相近了。业,就是造的业,漏是烦恼,缚就是它把你束缚起来了,因此就需要遮、灭、解脱,要把那些业、漏、缚,遮掉、灭掉,最后得到解脱。这样子以消灭业,把业消掉之后,当然他们的苦果就不会受了。“他们认为业报太重” ,因为看到世间上受苦的苦难是不少不少的,所以说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苦难的世界,这个业报很重,苦难的原因是业报,他们也知道这一点,他们认为:“怎么样子解脱呢?”业报受完就解脱了嘛!所以他们尽量要把那个苦受完。拼命地修苦行,那么思想理论这样子,实践方面,就是说,修极端的苦行,精进的苦行,额外的苦行。就是印度的那些苦行外道,我们在佛经上经常看到。他们“严禁祭祀”,他们是反对婆罗门的祭祀,认为受苦受乐是他们的业决定的,不是靠你祭天就有得生天;你不祭天,对天不恭敬心就下地狱,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反婆罗门思想。那么因为祭祀里边要杀很多的猪羊,甚至于杀人来祭,所以他们是绝对是反对祭祀。因为,他们要守不杀生,他们不主张杀生的。这是他们的特色,这个跟佛教有一点相近。但是他们因为不能够彻底明了业果的关系,认为业果主要是把苦受完了,就可以解脱的,这是他们搞错的。所以他们经常修苦行。
那么苦行外道,我们在佛经里边看到很多,有的是持的鸡戒,他跟鸡一样,因为他们看到鸡,这一辈子死掉了,生天了,他们也很好,解脱了,“跟鸡一样受苦,就会解脱。”他们就跟鸡一样,一个脚站起,头朝太阳,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慢慢到朝西方去,他们一天就这样站着,脸朝着太阳跑,以为这样子跟鸡一样,将来能生天。还有持牛戒的,他们就是跟牛一样,喝水吃草,不吃饭,他们辛辛苦苦地这样子搞,认为跟牛一样,把苦受完了就可以解脱的。这些都是错见。佛在世的时候,有人就问佛,他们这样子搞,到底能不能解脱啊?佛说,他们这样子守他们的鸡戒、牛戒,如果他们不犯的话,将来的果报,守鸡戒的,做一个鸡,他满他的愿了嘛,你要守鸡戒嘛,你做鸡嘛,就做鸡;持牛戒的,变一条牛。如果犯了戒,不得了——白白持。所以说,没有得到宇宙真理的话,他们由于思想的错误,虽然吃了很多的苦,结果得到的是这么的果报,这很划不来。我们说正知正见非常重要。
当时的哲学思想就分了六派。这些,我们说是当时在释迦佛诞生之前的印度的一些思想。一方面是婆罗门教的保守的一派,一方面是先进的,自由的,反婆罗门的,以这个六派为主。这个尼干子外道,在印度就是力量很大。他们就是佛教里边经常说的露形外道。他们说,要解脱苦难,心里边,要把烦恼的束缚去掉;外边,衣服的束缚也要去掉,所以称他们为露形外道,也叫涂灰外道。不穿衣服怎么样呢?他们身上把灰、泥巴涂得,这个样子,把身体遮到,所以也叫露形外道,也叫涂灰外道。后来印度的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