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些宗教和哲学的思想,都要把它略略地讲一下。“远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战败了原住印度北部和中部的达罗维萘人”,这个字,是中间那个告示的示字要出头的,因为现在的铅字上没有这个字,把它代替一下,它的音是荼,就是目前的达罗维荼。那么他们是原来在印度住的一个民族,“将他们赶向南方,雅利安人信奉的是婆罗门教,那是根据四吠陀经而来的一贯思想和信仰。”这个我们说,佛教的起源,比基督教要早,基督教到现在一千九百多年,佛教二千五百多年。佛教的开始到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了,那么有些地方说,两千九百多年,那么释迦佛应世的是哪一年呢?若要照2900年算,…………那么若是照2500年的说法,也是2600年左右。

  释迦佛在应世之前,那时印度的一些哲学思想。我们先说印度的种族,有些少数民族的,他们是多种族民族。我们先说主要的两个。一个是原先已经安住在印度的,基本也是外来的,但是他们来得早,已经在印度生活了,就是达罗维荼,在北部中部。那么后来呢,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的时候,雅利安人,一般说是中亚细亚来的。但是据一般的考证,他们是欧洲人,不是亚洲人。所以说我们看现在的印度人,高鼻子,…………那么眼睛、鼻子及皮肤颜色跟现在的欧洲人相似。但是他们生活形式,因为在印度生活时间久了,…………。那么将他们原来的那些达罗维荼人赶到南方之后,这个印度北部中部,他们占领了。而他们这个民族信仰婆罗门教,但是婆罗门教的教义主要依据的是四吠陀经,他们里边的思想都是根据吠陀经来的。

  四吠陀经

  那么什么叫吠陀经?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七页,四吠陀。我们先说,“吠陀”,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吠陀是什么意思?吠陀是“明”的意思,光明的“明”,明的意思,吠陀论就是明论,就是什么?讲明各式各样的事情的道理,明白这些道理,明诸事实叫“明”,那么吠陀论就是明论,讲明一切世界宇宙的这些道理的、真理的——明。当然他们的所谓真理呢,在佛教看来不是究竟的真理。那么所以说,吠陀论就是明论。那么在古代的雅利安族他们创立婆罗门教,这个吠陀有四个,四个吠陀经,分成四类,现在我们书上看一看。

  第一个是梨俱吠陀,这个“梨俱吠陀”是印度话,翻成汉语,是“赞颂明论”(称赞的赞,颂扬的颂,就《俱舍》颂子的那个颂,赞颂明论),它里边都是很多的赞的、颂的歌,就是赞颂的、祈祷的意思,那些颂子,那么它们,我们看书上,含有1017篇,很多,这是收集来的,他们民族里边很多的那些诗歌之类的东西,收集了1017篇,这是第一个吠陀。各式各样的民间里收集来的称颂赞礼之类的东西,其中是十分之一是关于一般世间世俗的,十分之九是宗教信仰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是最重要的。“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各式各样的,1017篇,他们是收集拢来的,内容什么时候成立的?不是同一时期的,最迟的公元前一千年编集而成。大概我们说,这个中间都是赞叹自然的一些太阳、风、云、月亮、水、火,等等那些。还有一种,他们相信,道德上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要受到神的惩罚等等,这一类的信仰。“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第二种,就是叫沙磨吠陀,翻成我们中国话,就是歌咏明论(唱歌的歌,言咏的咏,就是言字旁一个永远的永、永久的永,言字旁的咏,歌咏的咏)。他们这是在祭祀的时候唱的那些颂,还有的时候配的音乐,它们是宗教仪式上用的。那么我们看,“计收圣歌有1549首”,那是很多了,祭祀的时候咏唱的赞颂。

  第三种,叫夜柔吠陀,这用我们汉语说,是祭祠明论,真的祭祠明论了(祭,是祭祖的祭,祠,是祠天的祠,示旁一个公司的司,衣旁少一点)。祭祠明论。他的祭祀怎么样子做法,就是祭祀的时候有专门的仪式等等,这些都在这个吠陀里边。

  第四个吠陀是阿阇婆吠陀,这个翻成汉话是禳灾明论,禳就是消除的意思,禳除灾害,这个明论。那么这个都是他们民族里边世俗上流传的一些咒,巫术等等之类,可以去灾的、祛鬼的等等,这一些。一共这么四种吠陀。我们看看书。它说:“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多为控制鬼神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就是这一类。他们主要是禳灾,就是消灾这些。

  那么这样子,他们相信的吠陀大概是这么四种的吠陀的论。

  四种阶级

  而这个吠陀明论里边,他们的教义里边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规定了把他们的老百姓,他们的人民,分作四等。他们规定了专门搞祭祀的——因为这个祭祀的很繁琐,他们的赞颂又很多,你没有专门的人搞,搞不下来,那么专门管这个、职业化的人叫婆罗门。那么这些人,就是专门做祭祀的那些婆罗门是最高的阶级,他们的身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这个教义里边就说,婆罗门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的吠陀教里边怎么说?他们的最高的神,也是宇宙的真理,人的话就是梵,那么假使从哲学上边就是宇宙的真理、本体,那就是梵,他创造了人,怎么创造的?他说婆罗门是头顶生的;那么,第二种剎帝利是贵族,就是王族了,他们从肩上生的;吠舍就是做农商的那些老百姓,从肚子里生的;而这个首陀罗呢?奴仆,足下生出。所以这个,从这个教义上就判定了这四个阶级的高矮的不同。“于是印度社会出现了四种阶级。”

  那就是说,印度的阶级和婆罗门的教义是对应的。那么,这个所谓的首陀罗就是他们所征服的达罗维荼族的那些民族,是最下贱的,是奴隶。那么他们自己雅利安民族分了三种,专门搞祭祀的,就是僧侣之类的,他们是最高等的婆罗门;那么做国王的、大臣的,那一些贵族的,王族的,就是剎帝利族,管政治的;那么一些老百姓,农商的是吠舍,这都是他们的民族。至于说被征服的那些达罗维荼族人就是首陀罗是最下贱的。最下贱的,他们下贱到怎么样子的程度呢?就是说,假使一个婆罗门或者剎帝利在走路的时候,一个首陀罗走路不当心,把他们的影子踩一脚,就要被杀头。所以他们这个阶级的界限是非常之严格。

  不要说古代如此,就是一直到——我们说在二次大战的时候,他们还是那么严格,就是说婆罗门教他们的寺院不准首陀罗进去。记得有这么一个公案,那时候报上登载的。那时候印度的革命的领袖是甘地,大家都知道,因为他要提倡四姓平等,要一律平等;而婆罗门教里边就是保守的那些教主呢,坚持他们的教义,他们的寺院里边就不准那些首陀罗进去,那么甘地,他也是革命领袖,很有威信,他为了争取这个事情,他就绝食,不吃饭。但是他不吃饭,那么引起整个印度的震动了,那是他们的革命领袖,假使饿死了,不得了。那就震动起来了,那个婆罗门教主他也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他放弃了本身的原则呢,他就是他自己对他宗教上的信仰有亏;如果他坚持他的原则,那么老百姓对甘地威信很高,对他压力也很大,他也照样来一个绝食,他也表示不吃饭。那么这样子顶下去了。

  但是甘地他却有一个特别的本领。他因为搞革命斗争,他是不流血的斗争,总是碰到一些事情——那个时候印度是英国人统治的,是殖民地,他为了搞独立,他经常跟英国人斗争,他用的方式,不流血的,不是用战争的方式,他就是到处去绝食,一个要求不能达到的时候,他就不吃饭,不吃饭,整个印度轰动了,给英国人压力很大,只好跟他谈判了,和谈。那么这次甘地针对的是婆罗门主教,这个婆罗门主教没有办法之下,他也就绝食。这样子两个人大家绝食,顶在那里,这个形势很紧张。结果因为甘地绝食的本领很大,两个星期不吃饭,他都活得下去。而那个婆罗门主教却不行了,他饿死了,那么这个斗争的结果,是甘地胜利了,后来就开放了……。所以这个婆罗门主教不要说当时,在现在二十世纪还是那么严格,那可想的,当时的阶级的严格是不得了的。

  那么下边我们说,他们里边的四个阶级分了四种。

  第一种是婆罗门,他们专门是搞祭祀的,“是世袭神职的祭司阶级”。专门搞宗教仪式的,他们是僧侣。但是他们这个僧侣却不是像我们的和尚一样,从小出家,一直到死。他们的婆罗门,因为他们这个种姓要延续下去,他们是这样子的——婆罗门的教义规定是这样子:这个婆罗门种族的小孩生下之后,当然,天然他是最高的阶级,他七岁的时候开始,在家里学那些学问,那么这是唯一的知识分子,他们中间的教学都是婆罗门种的。七岁学到十五岁,那么要出外边去参访了,一直参访、学,学到什么时候?四十岁以后,回家。回家之后成家,娶女人养孩子。这是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的种族不要断掉,这样子,为了子女。一般到五十岁以后,到山林里边学道去了,这是婆罗门生活的情况。他们是规定这样子,七岁开始在家里学习学问,十五岁到处游方参学,四十岁回来,成家,五十岁到山林去修行了。那么这个是他们生活的方式。这是第一种,婆罗门。

  第二种,剎帝利,也是世袭的,他的父亲是做官的,孩子还做官。“世袭掌领军政大权的王族阶级”,他们掌握军事、政治权力的,非要剎帝利种不可,那么世袭的:国王的孩子将来还是做国王,大臣的孩子将来会接他父亲的位。

  第三种,吠舍,“从事工农生产及营商等业的雅利安人”,也是他们本族的人,但是他们做的是工、农、商这一类的,这是他们认为是比较低一点的。

  第四种,首陀罗,那就是“被征服的达罗维荼人,是最下层的贱民或奴隶”。

  我们翻到这本书的第八页,我们也可以参考。它那里也有四个阶级:第一种是婆罗门;第二种剎帝利,“王者阶级的武士族”,那个时候做国王什么,都要有会武…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