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些宗教和哲學的思想,都要把它略略地講一下。“遠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戰敗了原住印度北部和中部的達羅維萘人”,這個字,是中間那個告示的示字要出頭的,因爲現在的鉛字上沒有這個字,把它代替一下,它的音是荼,就是目前的達羅維荼。那麼他們是原來在印度住的一個民族,“將他們趕向南方,雅利安人信奉的是婆羅門教,那是根據四吠陀經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這個我們說,佛教的起源,比基督教要早,基督教到現在一千九百多年,佛教二千五百多年。佛教的開始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那麼有些地方說,兩千九百多年,那麼釋迦佛應世的是哪一年呢?若要照2900年算,…………那麼若是照2500年的說法,也是2600年左右。
釋迦佛在應世之前,那時印度的一些哲學思想。我們先說印度的種族,有些少數民族的,他們是多種族民族。我們先說主要的兩個。一個是原先已經安住在印度的,基本也是外來的,但是他們來得早,已經在印度生活了,就是達羅維荼,在北部中部。那麼後來呢,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的時候,雅利安人,一般說是中亞細亞來的。但是據一般的考證,他們是歐洲人,不是亞洲人。所以說我們看現在的印度人,高鼻子,…………那麼眼睛、鼻子及皮膚顔色跟現在的歐洲人相似。但是他們生活形式,因爲在印度生活時間久了,…………。那麼將他們原來的那些達羅維荼人趕到南方之後,這個印度北部中部,他們占領了。而他們這個民族信仰婆羅門教,但是婆羅門教的教義主要依據的是四吠陀經,他們裏邊的思想都是根據吠陀經來的。
四吠陀經
那麼什麼叫吠陀經?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這個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第七頁,四吠陀。我們先說,“吠陀”,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吠陀是什麼意思?吠陀是“明”的意思,光明的“明”,明的意思,吠陀論就是明論,就是什麼?講明各式各樣的事情的道理,明白這些道理,明諸事實叫“明”,那麼吠陀論就是明論,講明一切世界宇宙的這些道理的、真理的——明。當然他們的所謂真理呢,在佛教看來不是究竟的真理。那麼所以說,吠陀論就是明論。那麼在古代的雅利安族他們創立婆羅門教,這個吠陀有四個,四個吠陀經,分成四類,現在我們書上看一看。
第一個是梨俱吠陀,這個“梨俱吠陀”是印度話,翻成漢語,是“贊頌明論”(稱贊的贊,頌揚的頌,就《俱舍》頌子的那個頌,贊頌明論),它裏邊都是很多的贊的、頌的歌,就是贊頌的、祈禱的意思,那些頌子,那麼它們,我們看書上,含有1017篇,很多,這是收集來的,他們民族裏邊很多的那些詩歌之類的東西,收集了1017篇,這是第一個吠陀。各式各樣的民間裏收集來的稱頌贊禮之類的東西,其中是十分之一是關于一般世間世俗的,十分之九是宗教信仰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爲最重要,乃爲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是最重要的。“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各式各樣的,1017篇,他們是收集攏來的,內容什麼時候成立的?不是同一時期的,最遲的公元前一千年編集而成。大概我們說,這個中間都是贊歎自然的一些太陽、風、雲、月亮、水、火,等等那些。還有一種,他們相信,道德上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要受到神的懲罰等等,這一類的信仰。“此一吠陀乃爲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第二種,就是叫沙磨吠陀,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歌詠明論(唱歌的歌,言詠的詠,就是言字旁一個永遠的永、永久的永,言字旁的詠,歌詠的詠)。他們這是在祭祀的時候唱的那些頌,還有的時候配的音樂,它們是宗教儀式上用的。那麼我們看,“計收聖歌有1549首”,那是很多了,祭祀的時候詠唱的贊頌。
第叁種,叫夜柔吠陀,這用我們漢語說,是祭祠明論,真的祭祠明論了(祭,是祭祖的祭,祠,是祠天的祠,示旁一個公司的司,衣旁少一點)。祭祠明論。他的祭祀怎麼樣子做法,就是祭祀的時候有專門的儀式等等,這些都在這個吠陀裏邊。
第四個吠陀是阿阇婆吠陀,這個翻成漢話是禳災明論,禳就是消除的意思,禳除災害,這個明論。那麼這個都是他們民族裏邊世俗上流傳的一些咒,巫術等等之類,可以去災的、祛鬼的等等,這一些。一共這麼四種吠陀。我們看看書。它說:“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幹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多爲控製鬼神之法,僅少數爲歌頌上帝之詩……”,就是這一類。他們主要是禳災,就是消災這些。
那麼這樣子,他們相信的吠陀大概是這麼四種的吠陀的論。
四種階級
而這個吠陀明論裏邊,他們的教義裏邊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規定了把他們的老百姓,他們的人民,分作四等。他們規定了專門搞祭祀的——因爲這個祭祀的很繁瑣,他們的贊頌又很多,你沒有專門的人搞,搞不下來,那麼專門管這個、職業化的人叫婆羅門。那麼這些人,就是專門做祭祀的那些婆羅門是最高的階級,他們的身份是至高無上的。他們這個教義裏邊就說,婆羅門是最高的。因爲他們的吠陀教裏邊怎麼說?他們的最高的神,也是宇宙的真理,人的話就是梵,那麼假使從哲學上邊就是宇宙的真理、本體,那就是梵,他創造了人,怎麼創造的?他說婆羅門是頭頂生的;那麼,第二種剎帝利是貴族,就是王族了,他們從肩上生的;吠舍就是做農商的那些老百姓,從肚子裏生的;而這個首陀羅呢?奴仆,足下生出。所以這個,從這個教義上就判定了這四個階級的高矮的不同。“于是印度社會出現了四種階級。”
那就是說,印度的階級和婆羅門的教義是對應的。那麼,這個所謂的首陀羅就是他們所征服的達羅維荼族的那些民族,是最下賤的,是奴隸。那麼他們自己雅利安民族分了叁種,專門搞祭祀的,就是僧侶之類的,他們是最高等的婆羅門;那麼做國王的、大臣的,那一些貴族的,王族的,就是剎帝利族,管政治的;那麼一些老百姓,農商的是吠舍,這都是他們的民族。至于說被征服的那些達羅維荼族人就是首陀羅是最下賤的。最下賤的,他們下賤到怎麼樣子的程度呢?就是說,假使一個婆羅門或者剎帝利在走路的時候,一個首陀羅走路不當心,把他們的影子踩一腳,就要被殺頭。所以他們這個階級的界限是非常之嚴格。
不要說古代如此,就是一直到——我們說在二次大戰的時候,他們還是那麼嚴格,就是說婆羅門教他們的寺院不准首陀羅進去。記得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候報上登載的。那時候印度的革命的領袖是甘地,大家都知道,因爲他要提倡四姓平等,要一律平等;而婆羅門教裏邊就是保守的那些教主呢,堅持他們的教義,他們的寺院裏邊就不准那些首陀羅進去,那麼甘地,他也是革命領袖,很有威信,他爲了爭取這個事情,他就絕食,不吃飯。但是他不吃飯,那麼引起整個印度的震動了,那是他們的革命領袖,假使餓死了,不得了。那就震動起來了,那個婆羅門教主他也感到壓力很大,如果他放棄了本身的原則呢,他就是他自己對他宗教上的信仰有虧;如果他堅持他的原則,那麼老百姓對甘地威信很高,對他壓力也很大,他也照樣來一個絕食,他也表示不吃飯。那麼這樣子頂下去了。
但是甘地他卻有一個特別的本領。他因爲搞革命鬥爭,他是不流血的鬥爭,總是碰到一些事情——那個時候印度是英國人統治的,是殖民地,他爲了搞獨立,他經常跟英國人鬥爭,他用的方式,不流血的,不是用戰爭的方式,他就是到處去絕食,一個要求不能達到的時候,他就不吃飯,不吃飯,整個印度轟動了,給英國人壓力很大,只好跟他談判了,和談。那麼這次甘地針對的是婆羅門主教,這個婆羅門主教沒有辦法之下,他也就絕食。這樣子兩個人大家絕食,頂在那裏,這個形勢很緊張。結果因爲甘地絕食的本領很大,兩個星期不吃飯,他都活得下去。而那個婆羅門主教卻不行了,他餓死了,那麼這個鬥爭的結果,是甘地勝利了,後來就開放了……。所以這個婆羅門主教不要說當時,在現在二十世紀還是那麼嚴格,那可想的,當時的階級的嚴格是不得了的。
那麼下邊我們說,他們裏邊的四個階級分了四種。
第一種是婆羅門,他們專門是搞祭祀的,“是世襲神職的祭司階級”。專門搞宗教儀式的,他們是僧侶。但是他們這個僧侶卻不是像我們的和尚一樣,從小出家,一直到死。他們的婆羅門,因爲他們這個種姓要延續下去,他們是這樣子的——婆羅門的教義規定是這樣子:這個婆羅門種族的小孩生下之後,當然,天然他是最高的階級,他七歲的時候開始,在家裏學那些學問,那麼這是唯一的知識分子,他們中間的教學都是婆羅門種的。七歲學到十五歲,那麼要出外邊去參訪了,一直參訪、學,學到什麼時候?四十歲以後,回家。回家之後成家,娶女人養孩子。這是因爲他們希望他們的種族不要斷掉,這樣子,爲了子女。一般到五十歲以後,到山林裏邊學道去了,這是婆羅門生活的情況。他們是規定這樣子,七歲開始在家裏學習學問,十五歲到處遊方參學,四十歲回來,成家,五十歲到山林去修行了。那麼這個是他們生活的方式。這是第一種,婆羅門。
第二種,剎帝利,也是世襲的,他的父親是做官的,孩子還做官。“世襲掌領軍政大權的王族階級”,他們掌握軍事、政治權力的,非要剎帝利種不可,那麼世襲的:國王的孩子將來還是做國王,大臣的孩子將來會接他父親的位。
第叁種,吠舍,“從事工農生産及營商等業的雅利安人”,也是他們本族的人,但是他們做的是工、農、商這一類的,這是他們認爲是比較低一點的。
第四種,首陀羅,那就是“被征服的達羅維荼人,是最下層的賤民或奴隸”。
我們翻到這本書的第八頁,我們也可以參考。它那裏也有四個階級:第一種是婆羅門;第二種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那個時候做國王什麼,都要有會武…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