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皮和骨頭了。那麼氣力也沒有了。他也想這樣子修行不對頭,那麼他就起來,結果到尼連禅河洗個澡。洗了澡,大家大概也知道。洗了澡,到水裏洗澡,因爲他修苦行沒有吃飽,洗好澡之後要爬上岸來都爬不上來了,天人又把樹枝按下去,讓他抓牢樹枝,用樹枝力量把他引上來。最後,他感到這樣子修行是沒有力量,我們說修定要有力量的,修定。正好那個時候有個牧女,她就把她的最好的牛乳供養他,他就吃了,吃了之後,身上的氣力恢複了,那麼有力量了,他就到菩提道場畢缽羅樹(菩提樹),去呆了四十九天思惟,成道。
“他到摩羯陀一帶尋師訪道,認爲皆非究竟,不能永斷諸結。”因爲他,釋迦牟尼知道,斷煩惱要智慧。他們修的定,都是把智慧息下去了,就是把煩惱壓在那裏就完了,這個不是積極解決問題的事情,所以他認爲都不究竟,不能斷煩惱。
“一一舍之而去”。,後來就到伽阇(因爲這個字鉛字沒有,拼起來的,中間一個“者”小得不得了)伽阇山苦行林,一個樹林,都是苦行的外道在修行的地方,叫苦行林。經過他修了苦行,大概有六年左右。他也知道單修苦行不能解脫。所以苦樂兩個都是水,智慧的火是生不起來的,要熄滅的。他所以,要起來受施,受了牧女供養的牛奶,到畢缽羅樹(菩提樹)下邊入定。坐的時候他就發個誓願,假使不成道,就不起來了,就死在這個地方了。那麼這樣子決心,纔能夠成道。
我們說,我們修行的人要下決心,事前你一個決心沒有的話,決定會退。修什麼事情,幹什麼事情都一樣,哪怕世間的事情,要幹一個革命也好,要創造一個事業也好,如果沒有下一個決心的話,碰到一些困難,肯定退掉了。所以說這樣子的決心,這也是我們學法的榜樣,佛做的事情,都是我們學的榜樣。他立這個誓言,假使不成道就不起來了,這樣的決心,成道了。那麼我們說我們要修行,雖然不能像佛那樣子是坐在那裏不成道就不起來了,就死在那裏了,當然我們這個條件還不夠,但是決心要下。假使說我們學法,“假使學不通,我就怎麼樣,……非學通不可!”這個心要下。你如果講:“那麼麻煩,算了,我最多不學就是了,我念阿彌陀佛還可以嘛。我就修淨土好了。”這樣的心,好了,你當下就退完了。你說念阿彌陀佛,你就不學了?你如果做人天師,做個比丘,你念阿彌陀佛,人家來,在家居士來問你了,你說:“我只曉得阿彌陀佛,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個行不行?你得還要給他講道理。如果授個叁皈依,什麼叫叁皈依,給他講一講嘛。叁皈依的自性叁寶,住持叁寶等等,還要給他講清楚。你說:“我只知道阿彌陀佛,你不要問我。”這個不行,人天師不能這樣子。這樣子說,有的人——我們說獨智——你是人天師,你不當事的事情,你怎麼是人天師?人家供養你幹啥?
過了四十九天。有的書上,就是現在一般采取的,二月初八,但是我們中國人的習慣——臘月初八,現在一般就是采取斯裏蘭卡他們那邊南傳的說法。他們認爲是原始佛教,比較正確。兩千五百年,也是他們的說法,但是我們漢地,一般是臘月初八。
“明星出現的時候,悟一切法緣起無我的道理”,開悟了,“成等正覺”,成佛。從此以後,他就宣布他的道了,佛教的教化開始了。曆時四十五年,這又跟我們又不一樣,我們是四十九年說法,它是四十五年。這個問題不大,反正這是曆史上的記載。這個我們不要考證了,你說你考證這個說它四十五年,他有依據,你說考證他四十九年,也有依據,那就怎麼辦?實際上,我們說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書的,不用文字的,都是靠背的,那麼背、背、背、背。……開始的時候,阿羅漢記憶力很好,但是傳到後來,差了,稍記錯一點點,傳的就各不一樣了。
我們不要說那個,就說我們上次講過的,阿難,他聽一個年輕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水老鶴,水裏邊的老鶴,一種仙鶴,他說“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不如生一天,而看到它。一百年看不到,那是荒廢人生。看到,一天看到了,這個人這一輩子就是可以滿願了。那麼跟我們中國的孔夫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你早上聞了道之後,下午就死都可以了,這一輩子已經碰到,最好的東西遇到了。那麼他也這樣子,但是他念錯了。“人生一百年,不見水老鶴”,沒有看見個水老鶴,他說不如你一天看到了,那個就等于得了道一樣。那個水老鶴看看有什麼了不得。這麼阿難聽到了,他就說:“你念錯了。”他說,“念錯了,該怎麼念?”阿難說:“人生一百年,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你活了一百年,一切生滅法,無常的法不知道,你不如生一天,能夠知道這個道,這一輩子不虛度。這個年輕比丘說:“這我們師父教的。”他說:“教錯了。”他是阿難,多聞第一。那麼年輕比丘說:“好好,我改、改、改。”改了之後,阿難有一天到林子裏去,又聽見那個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還是水老鶴。他說:“你怎麼的,我以前跟你講了,叫你改水老鶴,改爲生滅法,怎麼還……”他說:“我問過師父了,師父說阿難老了,搞不清楚了,不要去聽他的,你念水老鶴,念你的。”好了,這個東西。你看,就是兩代事情就搞得搞不清楚,不要說傳了那麼久了。四十九年、四十五年,當然,因爲當時沒有記錄,沒有筆。
那麼,這是四十九年、四十五年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大,我們不要去花很大的腦筋。那麼四十九年的轉,到處說法,辛勤化度。把那個時候,很多人就開悟了,他就把當時思想上混亂的情況,不能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了。“他的哲學理論,壓倒了當時的婆羅門哲學”。當然,他的佛教一宣傳的話,整個婆羅門裏邊都垮臺了,很多弟子都歸向佛了,贏得了廣大的信徒與支持者,那麼他的弟子也越來越多。
佛陀的弟子
這裏我們介紹幾個人:舍利弗、目犍連跟叁迦葉。
佛的弟子,有一個弟子叫馬勝比丘,也是佛最初度的五比丘之一。他是威儀第一。他有一次路上乞食,他的威儀好得不得了。舍利弗那個時候是外道,就是我們前邊說的,外道裏的一派。他是個外道頭子。他在路上一看到這個馬勝比丘走的樣子,很有道的樣子,看到贊歎得不得了。最後他就問馬勝比丘了,他(舍利弗)說:“看你這個樣子,肯定是得了道,我想跟你求道。”馬勝比丘說:“我出家的年份不多,我還不懂。”那麼他(舍利弗)說:“你的師父是哪個呢?”馬勝比丘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他(舍利弗)說:“他教你什麼呢?”馬勝比丘說:“教我的東西很多,我只記得住一個最主要的,這個緣生的偈子,就是說“諸法因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這個是因緣的偈子,緣生的偈子,他就說了這個偈,他說:“這個就是我們佛教的。”舍利弗當下一聽,馬上開悟了:“這個了不得,這個法太好了,你的師父哪個,能不能帶我去見見他。”“可以。”馬勝比丘就帶舍利弗去見。一見之後,舍利弗的根機很利,馬上皈依佛了。佛說,“善來比丘,……”阿羅漢,成就了。
目犍連是他的師兄弟,他聽到舍利弗出了家了,很奇怪:“怎麼你是個頭頭,怎麼還去跟了人家出家?拜人家作師父?”結果一談,他也感到這個了不得,他也是出家了,把他的徒弟們都帶去,成了佛弟子。
那麼後來佛又跑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事火外道,專門是祭火的,祭火龍。那麼佛就要去化度他們,就跑到他們那裏去。他們叁兄弟,大哥在上流,二弟、叁弟在中流、下流。他們沿到河住的。他先跑到大哥(優樓頻螺迦葉)那裏。跑去,他說他今天晚上這裏經過想住一宿,問他們是不是有地方住。他(優樓頻螺迦葉)說:“我們這裏弟子很多,房子都滿了,實在沒有地方住。”釋迦牟尼佛說:“隨便哪裏可以,只要避避風、雨就可以。”這個迦葉尊者看看他樣子長得很好,年紀很輕,也歡喜他。但是他也看看他到底有沒有道。他說:“我們地方是都滿了,只有一個山洞,那個地方倒是空的,不過是有龍住的。那麼你要住,就那個地方了。但是我害怕你住在那裏,恐怕,這個龍來很厲害,把你損害了。你這麼一個年輕的出家人也可惜了。”釋迦牟尼佛說:“有地方,不要緊,什麼龍我都不怕,我就去住好了。”老迦葉(優樓頻螺迦葉)就帶他,說:“就那個石洞子,你去住吧。”
那麼他,釋迦牟尼佛就住在那裏,坐在那裏入定。晚上,這個龍回來了,一看有人住在他那裏,肚子裏面就發脾氣了,馬上,瞋火一起,口裏噴的淨是火焰。釋迦牟尼佛入定,身上的火光比龍還厲害。龍燒得走頭無路,最後看到釋迦牟尼佛手裏那個缽裏有清涼水,就跑到缽裏邊去了。那麼這個外道迦葉半夜看到這個年輕的沙門在那個洞裏住,他也擔心會不會受損害,經常往這個洞來看,就看到後來,滿洞的火,亮得不得了,他說:“糟了,肯定是這個沙門給那個龍燒死了”。那麼第二天,他看到釋迦牟尼佛慢慢地走過來。他奇怪了,“昨天晚上你住在那裏好不好?”釋迦牟尼佛說:“好,沒有事。”他說:“有沒有碰到什麼?”“事情是沒有什麼大事情,就是有一點小事情。”他(優樓頻螺迦葉)說:“你看到龍沒有?”“有。”“龍它怎麼樣,這個龍在哪裏?”釋迦牟尼佛說:“龍在這裏。”這個缽拿給他看看,這裏。化得很小一條,像魚那麼地在遊。這個迦葉嚇死了,“你這麼厲害!”,他所以他祭火,就是他最崇拜的,就是那個火龍,還給佛降伏了。
但是他還是慢,這一位迦葉就是個外道,他自以爲證了阿羅漢。他就想,這個沙門神通是大,但道不如我,我是證了“阿羅漢”了。他盡管神通大,他的道恐怕不如我。他沒有向佛求教,還要考驗他。結果顯了很多神通。釋迦牟尼佛他在經行,碰到大雨,那麼大家都避雨去了,結果釋迦牟尼…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