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我也想吃”——大家都犯起來了,這個不好了。我們說犯戒畢竟不是好事情,咽一口,一個波逸提,一個波逸提就是地獄裏好多時間,那麼你吃一頓飯要幾口?你算算這筆帳,不得了!那麼還有一點,真正要開悟,要成道,決定要戒律精嚴,如果你戒馬馬虎虎的,又說:“我即身要成佛”,那個是南轅北轍,走的是走到南方去,你把車子朝北方開,開玩笑!

  那麼這個比丘,因爲是習氣很重,他就說了——大家看到佛滅度,那時候不但是人哭,天人也哭了,比丘裏面一些沒有成阿羅漢果的,也感到傷心的不得了,只有這個癡比丘很高興:“你們哭什麼東西,你們愁什麼?我們真高興,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現在我們解放了!”大迦葉一聽——迦葉尊者是佛付了法的,佛的正法的這個擔子是他擔負的,他看了之後,感到這個事情、這個苗子不對頭,爲了防止那些癡人垢濁佛法,“建議集衆,誦出佛語,而製定之”,就是集結叁藏。因爲怕這些人抽空子,來把佛法搞壞,那麼把叁藏要結集一下,大家鑒定下來:就是這麼說的不能改動。

  當年結夏安居之後——“當年結夏安居,五百弟子集會在王舍城附近”——他找了五百個阿羅漢,就在王舍城附近,在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供養的毗波羅窟山洞,以迦葉尊者爲上首,結集叁藏。第一個是優波離,結集律藏,(這個律藏也寫錯了,毗奈耶藏寫了個昆奈耶藏,這個你們一看就看出來了,這些字都要改一下,這個本子因爲我們印的時候比較倉促,我自己對了一次,那麼叫一個學生對了一次,最後一次,像這一類的東西,至少要校叁五次。那麼我們校了叁次,叁個人校,第一次是我校的,我校了,本子拿下去,他們印又錯了,我叫學生校一次,因爲事情太多,來的人也不少,要接待,那麼第叁次幹脆,學生也沒有時間,就是印刷的那個老師,他自己也校一道,他說大概差不多了,但是我發現,很明顯的錯字還不少,這個毗奈耶藏大家改一改,不是昆,上面一個田)優波離結律藏,阿難結集經藏跟阿毗達磨論藏,這是第一次結集。

  這本書裏邊我們要講四次結集,佛教的四次結集都要講一講,這是佛教內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大家要知道。在這次結集叁藏裏面——要提一下,阿難尊者,大家知道,他證的是初果,沒有證阿羅漢果。而這個結集叁藏,迦葉尊者的要求很高,要五百大阿羅漢來結集,那麼阿難尊者是初果,當然沒有資格,所以這個山洞裏邊,把他排在外面,不要他進去。那麼阿難尊者很慚愧!他是佛的堂弟,又是多聞第一,又是佛的侍者,結果結集叁藏不要他,說他沒有證阿羅漢,他慚愧得很。

  這時候阿難尊者被迦葉尊者排斥在外面,他心裏很愁苦,而阿難尊者的一個弟子,他卻證了阿羅漢果——這個不稀奇,弟子超過師父也沒有關系嘛!有的人就是怕弟子超過師父,有的東西保密,對弟子怎麼怎麼,我感到這個完全沒有這個需要:弟子能夠超過師父,這是佛法上升的表現,一代勝一代,是好事情.而一切的人,尤其是世間上的,總不想人家超過他,最多是傳他自己家裏的孩子,其他的人,拜他作師父的,就要留一手,不給你傳的.這個我們說是保守思想,佛教裏面就希望一代勝一代,這是好事情。但事實上,現在是末法時期,總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一個力不從心的事情。

  當時阿難的弟子他是成了阿羅漢,雖然多聞第一這個功德是沒有,但是因爲他精進用功,成了阿羅漢,他看到他師父很愁苦,就來給他說法,給他說一個偈。這個偈阿難聽了當然很感觸,一個是感到慚愧:弟子都成阿羅漢了,自己還沒有;那麼這個偈也說得很好,他就根據那個東西,很用功地去經行修持。結果,還沒有到阿羅漢,實在搞得很疲勞了,實在疲倦得不得了,想躺下去休息一下,剛剛躺下去,頭還沒有挨到枕頭——好,開悟了!成阿羅漢了,證道了!

  證了道之後,他就要參加這個結集了,因爲他多聞第一,佛說的法,每一部經,他都是聽到的,他不在的時候,佛給他補說,所以佛的經典,他是全的。那麼他要去——他也不是爲了自己,爭取自己一個名利,他是爲了叁藏的完整,他要參加——一證了阿羅漢之後,他就是到那個山洞去了,毗波羅窟去了。他要進去了,敲門,迦葉尊者問:“哪個?”他說:“阿難!”“你,阿難,你又沒有證阿羅漢果,你來幹啥?”,阿難說:“我證到了!”迦葉尊者說:“你證到了?證到你進來,門不開你進來。”阿難尊者就進來了,他石頭裏穿進來——這個行了!迦葉尊者就請他參加,結集叁藏。阿難尊者因爲他是主要經聽得最多,修多羅藏(經藏)跟阿毗達磨藏就是阿難尊者結集--他背出來,佛說的話都照背。

  這個我們想想,我們第一期的學生,叫他們背個《沙彌頌》,一個頌,簡直起大矛盾!有的就當面跟我說:這樣的東西叫我背,我簡直念都不想念了——好象淺得不得了,好象騙騙小孩子、拿一顆糖騙騙小孩子一樣的,好象看不起他一樣。我說戒律是根本,你這個都不要,還修什麼佛法?結果跑掉了。總算還有一位背了一下,其余的,我說:你這個要背啊,背啊……——我限了時間要背,背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背過來的,這個我們說學法的勁道是太差了,發心第一個就不好。

  阿難尊者,佛說的法全部背的,我們在西藏的背五大部,在五臺山的那些比丘,基本上《戒本》都要背的,沙彌的《廣頌》當然就是不要說了,根本跟戒本不能比;那麼念經,《上師供》、《五字真言》、《大威德》必背不可,我們在五臺山又沒有燈,又沒有桌子,哪有現在那麼舒服?早上念經就是一個煤油燈,中間挂在那裏,你看什麼東西?就是抓鈴杵不會抓錯就完了,根本書也看不到的,你不背怎麼念?所以說幾本書都要靠會背的,只有白天念,那可以看看書,早晚的功課,根本就不能看書,那麼你不背你念什麼?

  海公上師也講過一個,他說西藏有兩個人,老修行,一個人,他會背的,他背背背——他在背書。還有一個在笑他:“你背幹啥?你沒有眼睛啊?你看書念好了。”他也不響。後來有一天——大概他們那裏以前是燒油燈,也沒有自來火,要打火的——那天下大雨,火打不燃了。念經,那個會背的,念得很響;那個人,平時看書的,念不來了。會背的那個說:“你怎麼不念啊?你沒有眼睛啊?”(笑)——他不好意思。所以說背有好處,尤其是《戒本》,你不背,你到底是持、犯,你知不知道?犯了還不知道。所以說背書——我們現在要求不高,就是必要的東西背一下,不必要的,也沒有說要你背那麼多、那麼多的,也沒有那麼多。好,我們說這是第一次結集。

  我們說結集叁藏,整個的佛教曆史上有四次,這是第一次,是佛涅槃以後,因爲——原因是一個癡比丘,名字叫須跋陀。因爲這個比丘,他是晚年出家的,習氣很重,大家對佛的涅槃感到悲痛,他卻感到高興,他說:沒有人管了,這個才自由、才解放。我們看現在的佛教裏面,也有這些思想的人不少,他們就感到戒律太麻煩,最好來個解放,這個就是須跋陀的子孫,我們千萬不要這樣子做——原因是須跋陀比丘認爲佛在世很嚴謹,這個要做那個不要做,使他很煩惱,他, 現在解放了,很高興。那麼大迦葉認爲這是一個法衰敗的苗子,他趕快要結集叁藏,把它肯定下來,不能改動,那麼這是第一次結集。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大家要記一下:結夏安居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在王舍城附近的毗波羅窟;哪個結集的?五百大阿羅漢;哪個爲上首?迦葉尊者爲上首;哪人集的叁藏的?阿難結集經藏、論藏,優波離結集的是律藏。第一次結集,這個很簡單,但是要記一下,這是佛教裏面的大事情。

  那麼這是一個說法。也有人說,阿難結集的是經藏,優波離的是律藏,迦葉尊者自己結集的論藏。那麼這個說法,這個我們也講過,因爲過去的佛教,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文字記載沒有。所以傳說裏邊有一點小小差異,這個無礙于大事,這個沒有什麼大關系。你采取這個也好,采取那個也好,總的來說,第一次結集,它的目的、它的原因是這麼一回事情。

  

  下邊總結一下。在整個曆史時期,這段時間佛教的內部沒有分化,沒有分幾個部,思想還是統一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因爲離開佛的時代不遠,對佛的教誡很明確地記在心裏面,沒有什麼矛盾,也沒有分部派,這個時間叫做原始佛學時期。

  那麼下邊,到了這個時候——一百多年以後,慢慢地産生一些分歧了,那就是部派的佛學時期。那麼在講部派佛學時期之前,我們先把原始佛學的教理上的幾個要點介紹一下——這是明天。今天我們就是把原始佛學時期的一些曆史性的東西講了一點,希望大家回去結合昨天講的,有些問題沒有搞透的,這本書裏邊可以參考一下,關于曆史問題什麼東西,但是你們有《釋迦譜》那些,這一類書的,也可以參考。這是佛陀的傳記,對我們學佛的人是個重要的事情,因爲佛一生的,他的經驗、他的行動、他的一切的示現,都是對我們的大大的教授和教誡,這是以生動的形象的教授,比書本上的還要來得具體化,今天我們大概就講到這裏,是不是有這個提綱,大家下去再看,……我們回向。

  

  乙二、原始佛學的要點

  第叁講

  

  緣起

  那麼我們說原始佛教,釋迦牟尼佛創的佛教,主要的核心的教理是緣起論,當然,我們講佛學的要點,第一就是講緣起。那麼緣起我們以前也講過了,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是緣起,它的形式很多,每一個教派都有它自己的緣起論,原理原則是一樣的,但是講法不同。我們這裏介紹的是根本教的,基本上是根據《俱舍》的——根本教輪。緣起,我們說在根本教裏邊講的是十二支的業感緣起,就是說依煩惱造業,感什麼果,依這十二個支分,來說明人生的現象。在中觀裏面講的是受用緣起;在唯識裏面又講的是分別自性緣起,也就是阿賴耶緣起,賴耶緣起——…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