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淨土宗《阿彌陀經》怎麼說啊?“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個不是叁十七道品嗎?那麼大乘的西方極樂世界還在講這些叁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就是大乘,那麼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叁十七道品分了兩半,一半是大乘,一半小乘。這個問的人還是厲害,他說:““如是等法”,還有個“等”,這個等,在注解裏說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笑)——啞掉了。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哪裏是小乘呢?我們早就說過,修行的根本乘,你根本的叁十七道品沒有,你六度四攝怎麼修?我們也強調地說過,大小乘的分判在你發不發菩提心,不在法上看。
我們這個八正道,就是佛在世的原來的道谛,主要指的八正道,後來又擴展到叁十七道品。當然,後來的六度四攝等等菩薩的行,都是屬于道谛,我們講的根本教——所以說有八正道,叁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這個爲主。將來講大乘的瑜伽跟中觀,當然還要把後面的添上去,根本東西不能去掉。你說後面的東西沒有,前面的搞不成的。要是小學生沒有,大學生、中學生也不會出來的。決定小學畢業才有中學生,中學畢業才有大學生,這個是世間上必然如此,佛法也是如此——次第,這是菩提道的次第,不能跳越。
“四谛的重心放在人生現象”,我們說,佛教的修行就是解脫苦,苦就是關于人的問題,所以重點都在人上講,不是講哲學。講哲學一定要講宇宙觀,把這個學說搞得博大圓滿,那一定要講宇宙觀,那我們佛教裏把修行、以解脫生死爲主的,當然以人生爲重點。那麼人生的全部,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染,染汙的,就是苦集二谛;一個是清淨的,滅道二谛。
“四谛的組織以苦谛爲根本,集是苦因,滅是滅苦,道是滅苦的方法。”整個的四谛,核心——苦,也是最現實的,最容易看到的——苦谛。以苦谛這個推動力。苦,大家都害怕,你只要徹底地認識到苦谛的話,你對世間一切都是苦,那就是趕快要出世間,那麼如何出?你要追求,你要把苦滅掉,那苦的因要找出來,集就是苦的因。那麼苦滅了之後怎麼樣?就是滅谛,把苦息滅了,得到一個圓滿的清涼的境界。那麼怎樣子得到滅苦?這個方法如何?修道——道谛。所以說整個四谛的組織,苦谛是個根本,也是個推動力,因爲苦,受不了,要出離,就追苦的因;要追苦的因。怎麼樣子滅——苦滅掉的境界先要達到,你說苦能不能滅?苦滅掉是可以滅的,有這個境界,那麼向這個地方努力,如果苦滅不掉的——“啊,算了,這個是沒有希望了”。我們苦是可以滅的,有那個滅的境界的,那麼我們就盡量地想辦法修道,把苦集滅掉,達到這個滅谛的清涼境界,那麼就是修道谛。
叁轉*輪
這四谛法,釋迦佛第一次宣揚四聖谛,反複地講了——這就我們講叁轉四谛十二*輪。因爲講到四谛,這個法相名詞,叁轉四谛十二*輪這個名詞,也稍微帶了講一下。因爲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對五比丘——憍陳如等五個人,講四谛,講了叁次,反複地講了叁次,這個叫叁轉*輪。那麼怎麼叁轉*輪,我們就下邊略略地講了一下。
第一個是“示轉”,也叫示相轉(相就是相貌的“相”),具足地說,示相轉。這個示轉就是“肯定四谛的真實性”:苦就是苦,集就是因,滅就是清涼,道就是真正能夠出離的方法。就是我們才念的,阿[少/免]樓馱說的那個話:苦裏邊一點也找不出一點樂;集就是苦的因,除了集之外沒有其他因;這個滅,就是因滅、苦滅之後,就得到那個清涼境界;能夠達到滅的這個道路,除了這個道谛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先要認識它,肯定它是正確的決定不移的,這個現境先要說,叫示轉、示相轉——告訴你這個樣子,四谛的樣子先告訴你,這是第一轉。
第二轉,“勸轉”,又叫勸相轉(相貌的“相”)。第二,他就是你知道之後,你就要行,要勸你修這個四谛。“指出四谛在人生實踐中的意義”,就是說,你這個苦,你知道它是苦了,應當要遍知——這個知不是知一點點,“遍”,就是普遍地、全部地要知道;集應當斷,不但是斷,永遠地要斷掉,“集應永斷,苦應遍知”;滅,要作證,要證,證到;道,要修習——“道應修”。就是說,你苦集滅道四個東西知道了,知道了是——法是法,人是人,沒有什麼關系啊?你要知道之後,苦是什麼樣子你應當要知道;集是這樣子的,你應當要斷掉;滅是這樣子好,應當就去證到;那麼道,既然能夠達到滅的道路,一定要去修它,那就是自己跟法要産生聯系,要修習這個道。勸相轉,勸你要修。
第叁個就是四谛“證轉”。那麼苦能不能遍知?集能不能永遠斷掉?滅證不證得到?道,跟著它走能不能達到目的?這個是一個問題,那麼就來一個證明,證明四聖谛要達到的要求是可以實踐、辦到的,做得到的。他——佛陀,以自己親身經曆來做一個證明。他說,我對這個苦,遍知——知道完了,一點也不遺漏,全部徹底知道了;集斷完了,一點點也沒有了,煩惱、業全部斷完了,甚至習氣也沒有了;滅已證,這個涅槃,不但是偏真涅槃,圓滿的無住涅槃,全部證到了;道,修到了,已經修了,確實證到了,出了效果,出離生死、證到圓滿菩提了。那就以佛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做得到的,放心做下去好了。那麼這是叁轉四谛十二行相*輪。
爲什麼說叁轉十二行相?那就是說,叁次地講四聖谛,每一次講四個谛——叁、四,一十二,叫叁轉十二行相。這一個說法,這是經部的說法。還有有部的說法,比較複雜一些,我們在《俱舍》的時候再介紹。這個時候,我們因爲初學,就把這個經部的容易懂的、也是一般經常用的介紹一下。
那麼這裏爲什麼要叁轉?經上一般都有這麼幾個說法。第一個說法,爲根機不同說叁種樣子:上根,只要告訴你這是集、這是苦、這是滅道,好,他已經夠了,那就自己會證去了,修去了,這是上根,就說第一個好了;中根,你告訴他之後,你不教他修,他還不懂,那麼你說:此是苦,你要知;這是集,你要斷它,要永遠斷掉;這是滅,你要作證;這個道要修。要第二次要轉,勸他,這是中根;下根,你勸了他,他還不太肯動:“那麼麻煩,到底證不證得了,到底斷不斷得了啊”,那麼佛就說:“你放心,我已經證到了,我已斷掉了,你照這個做好了,決定沒有關系,不會有其他的,不會做不到”,那麼是對下根說,佛親自保證跟他說,這麼上、中、下叁根來分,這是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示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見道,見道的時候,把世間宇宙真理——苦集滅道,搞清楚了:“這是苦,這是集”;第二個,“應知、應斷、應滅、應證”,單是見到了,你不動還不行,我們說,你眼睛看到了,你畢竟還沒有動,還在老地方,你要看到了,你還要跑過去,跑過去才達到目的,那麼你要走。所以說,第二個,要知,要斷,要證,要修——修道;第叁個,已經知了,已經斷了,已經證了,已經修了,那是什麼?無學道,以見、修、無學道來分,也可以。那麼這個四谛叁轉十二*輪大概的就是這麼,我們介紹到這裏。好了,時間很快,我們下邊八正道先念一下,明天再仔細地講。
第五講
今天我們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它是這樣子,他說,“山上有個石頭,與有情無關的,毀壞是不是苦?是不是一定與有情聯系,毀壞才叫苦?”這個,我們說,這個問題——就是說,他把這個苦的含義沒有搞得很清楚,那麼我們先說一說,什麼叫苦。我們說苦,不僅僅是受的一種。我們說,受不是有五種受嗎?苦、樂、憂、喜、舍這個五種受,那麼簡單的,是苦樂舍,叁個受,這叁個受是心所法,這是受的苦——受苦,就是受心所的苦。但是我們所說的苦,是整個的世界、有漏的世界都是苦。苦谛的苦,我們不是說了嘛,整個的果,就是業報所感的果,都是屬于苦谛,這個苦谛,都有苦。爲什麼苦?這個很簡單,《俱舍》裏有那麼一句話,爲什麼苦谛叫苦?“苦由叁苦合”,它跟苦苦、壞苦、行苦叁個相合的,就是相應的,這就叫苦,那麼從這個定義出發,有情世界當然是苦。這個問題我在前面講苦谛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講過了。我們說苦谛,世間的一切事物……
(5B開始)昨天講苦谛的時候,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都是苦。有情的,我們那一次講了叁苦、八苦、求不得苦等等,那麼生老病死苦。無情的,生住壞滅,成住壞空,這個是行苦。我們現在趁這個機會,把這叁苦、行苦講一講。凡是一切有爲法,有漏的,都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刹那刹那不能安住,它是根據因緣而變化的:因緣來了,成立;因緣散了,就破壞,不能長久維持那個老樣子。所以說我們的一切的東西——春天的花、果不能長久維持,到了秋天就得要雕零下來,那麼你造的最好的房屋也好,用的機器也好,時間久了,損壞了,慢慢地舊了,最後是爛了,成了一堆灰,成了一堆瓦礫。這個我們說,當然,無情是沒有受心所的,但是,它,假使你有情看了之後,就能感到有苦的感覺,所以說是有苦。那麼就是說,跟叁苦合的,不管是跟苦苦合——就是相應,跟行苦相應,或者跟壞苦相應,這個都屬于苦的範圍,苦谛的範圍,是苦的因素。那麼真正的苦,就是叁個受,那當然是只有有情有。有情的心所法也很多,只有受心所才有這叁個受,那就是很局限了。那麼廣泛的苦,整個的世界都是屬于苦,就是跟叁苦合,跟叁苦相應的,都叫苦。所以說,一切有爲法,有漏的有爲法,它都有刹那刹那生滅,不能安住,都是屬于行苦的範圍,都是苦,不管你是有情無情,都有苦的相應的因素在裏邊。
那麼這裏就是一個問題,《俱舍》裏也提出了,我們說,有爲法,有無漏有漏,無漏的道谛是不是苦?這個不是苦。我們在《俱舍》的第一個頌裏…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