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净土宗《阿弥陀经》怎么说啊?“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不是三十七道品吗?那么大乘的西方极乐世界还在讲这些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就是大乘,那么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三十七道品分了两半,一半是大乘,一半小乘。这个问的人还是厉害,他说:““如是等法”,还有个“等”,这个等,在注解里说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笑)——哑掉了。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哪里是小乘呢?我们早就说过,修行的根本乘,你根本的三十七道品没有,你六度四摄怎么修?我们也强调地说过,大小乘的分判在你发不发菩提心,不在法上看。

  我们这个八正道,就是佛在世的原来的道谛,主要指的八正道,后来又扩展到三十七道品。当然,后来的六度四摄等等菩萨的行,都是属于道谛,我们讲的根本教——所以说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这个为主。将来讲大乘的瑜伽跟中观,当然还要把后面的添上去,根本东西不能去掉。你说后面的东西没有,前面的搞不成的。要是小学生没有,大学生、中学生也不会出来的。决定小学毕业才有中学生,中学毕业才有大学生,这个是世间上必然如此,佛法也是如此——次第,这是菩提道的次第,不能跳越。

  “四谛的重心放在人生现象”,我们说,佛教的修行就是解脱苦,苦就是关于人的问题,所以重点都在人上讲,不是讲哲学。讲哲学一定要讲宇宙观,把这个学说搞得博大圆满,那一定要讲宇宙观,那我们佛教里把修行、以解脱生死为主的,当然以人生为重点。那么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染,染污的,就是苦集二谛;一个是清净的,灭道二谛。

  “四谛的组织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因,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整个的四谛,核心——苦,也是最现实的,最容易看到的——苦谛。以苦谛这个推动力。苦,大家都害怕,你只要彻底地认识到苦谛的话,你对世间一切都是苦,那就是赶快要出世间,那么如何出?你要追求,你要把苦灭掉,那苦的因要找出来,集就是苦的因。那么苦灭了之后怎么样?就是灭谛,把苦息灭了,得到一个圆满的清凉的境界。那么怎样子得到灭苦?这个方法如何?修道——道谛。所以说整个四谛的组织,苦谛是个根本,也是个推动力,因为苦,受不了,要出离,就追苦的因;要追苦的因。怎么样子灭——苦灭掉的境界先要达到,你说苦能不能灭?苦灭掉是可以灭的,有这个境界,那么向这个地方努力,如果苦灭不掉的——“啊,算了,这个是没有希望了”。我们苦是可以灭的,有那个灭的境界的,那么我们就尽量地想办法修道,把苦集灭掉,达到这个灭谛的清凉境界,那么就是修道谛。

  

  三转*轮

  这四谛法,释迦佛第一次宣扬四圣谛,反复地讲了——这就我们讲三转四谛十二*轮。因为讲到四谛,这个法相名词,三转四谛十二*轮这个名词,也稍微带了讲一下。因为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对五比丘——憍陈如等五个人,讲四谛,讲了三次,反复地讲了三次,这个叫三转*轮。那么怎么三转*轮,我们就下边略略地讲了一下。

  第一个是“示转”,也叫示相转(相就是相貌的“相”),具足地说,示相转。这个示转就是“肯定四谛的真实性”:苦就是苦,集就是因,灭就是清凉,道就是真正能够出离的方法。就是我们才念的,阿[少/免]楼驮说的那个话:苦里边一点也找不出一点乐;集就是苦的因,除了集之外没有其他因;这个灭,就是因灭、苦灭之后,就得到那个清凉境界;能够达到灭的这个道路,除了这个道谛以外,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先要认识它,肯定它是正确的决定不移的,这个现境先要说,叫示转、示相转——告诉你这个样子,四谛的样子先告诉你,这是第一转。

  第二转,“劝转”,又叫劝相转(相貌的“相”)。第二,他就是你知道之后,你就要行,要劝你修这个四谛。“指出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就是说,你这个苦,你知道它是苦了,应当要遍知——这个知不是知一点点,“遍”,就是普遍地、全部地要知道;集应当断,不但是断,永远地要断掉,“集应永断,苦应遍知”;灭,要作证,要证,证到;道,要修习——“道应修”。就是说,你苦集灭道四个东西知道了,知道了是——法是法,人是人,没有什么关系啊?你要知道之后,苦是什么样子你应当要知道;集是这样子的,你应当要断掉;灭是这样子好,应当就去证到;那么道,既然能够达到灭的道路,一定要去修它,那就是自己跟法要产生联系,要修习这个道。劝相转,劝你要修。

  第三个就是四谛“证转”。那么苦能不能遍知?集能不能永远断掉?灭证不证得到?道,跟着它走能不能达到目的?这个是一个问题,那么就来一个证明,证明四圣谛要达到的要求是可以实践、办到的,做得到的。他——佛陀,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做一个证明。他说,我对这个苦,遍知——知道完了,一点也不遗漏,全部彻底知道了;集断完了,一点点也没有了,烦恼、业全部断完了,甚至习气也没有了;灭已证,这个涅槃,不但是偏真涅槃,圆满的无住涅槃,全部证到了;道,修到了,已经修了,确实证到了,出了效果,出离生死、证到圆满菩提了。那就以佛自己的经验告诉你们,做得到的,放心做下去好了。那么这是三转四谛十二行相*轮。

  为什么说三转十二行相?那就是说,三次地讲四圣谛,每一次讲四个谛——三、四,一十二,叫三转十二行相。这一个说法,这是经部的说法。还有有部的说法,比较复杂一些,我们在《俱舍》的时候再介绍。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初学,就把这个经部的容易懂的、也是一般经常用的介绍一下。

  那么这里为什么要三转?经上一般都有这么几个说法。第一个说法,为根机不同说三种样子:上根,只要告诉你这是集、这是苦、这是灭道,好,他已经够了,那就自己会证去了,修去了,这是上根,就说第一个好了;中根,你告诉他之后,你不教他修,他还不懂,那么你说:此是苦,你要知;这是集,你要断它,要永远断掉;这是灭,你要作证;这个道要修。要第二次要转,劝他,这是中根;下根,你劝了他,他还不太肯动:“那么麻烦,到底证不证得了,到底断不断得了啊”,那么佛就说:“你放心,我已经证到了,我已断掉了,你照这个做好了,决定没有关系,不会有其他的,不会做不到”,那么是对下根说,佛亲自保证跟他说,这么上、中、下三根来分,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示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见道,见道的时候,把世间宇宙真理——苦集灭道,搞清楚了:“这是苦,这是集”;第二个,“应知、应断、应灭、应证”,单是见到了,你不动还不行,我们说,你眼睛看到了,你毕竟还没有动,还在老地方,你要看到了,你还要跑过去,跑过去才达到目的,那么你要走。所以说,第二个,要知,要断,要证,要修——修道;第三个,已经知了,已经断了,已经证了,已经修了,那是什么?无学道,以见、修、无学道来分,也可以。那么这个四谛三转十二*轮大概的就是这么,我们介绍到这里。好了,时间很快,我们下边八正道先念一下,明天再仔细地讲。

  第五讲

  今天我们先回答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它是这样子,他说,“山上有个石头,与有情无关的,毁坏是不是苦?是不是一定与有情联系,毁坏才叫苦?”这个,我们说,这个问题——就是说,他把这个苦的含义没有搞得很清楚,那么我们先说一说,什么叫苦。我们说苦,不仅仅是受的一种。我们说,受不是有五种受吗?苦、乐、忧、喜、舍这个五种受,那么简单的,是苦乐舍,三个受,这三个受是心所法,这是受的苦——受苦,就是受心所的苦。但是我们所说的苦,是整个的世界、有漏的世界都是苦。苦谛的苦,我们不是说了嘛,整个的果,就是业报所感的果,都是属于苦谛,这个苦谛,都有苦。为什么苦?这个很简单,《俱舍》里有那么一句话,为什么苦谛叫苦?“苦由三苦合”,它跟苦苦、坏苦、行苦三个相合的,就是相应的,这就叫苦,那么从这个定义出发,有情世界当然是苦。这个问题我在前面讲苦谛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讲过了。我们说苦谛,世间的一切事物……

  (5B开始)昨天讲苦谛的时候,不管是有情的、无情的,都是苦。有情的,我们那一次讲了三苦、八苦、求不得苦等等,那么生老病死苦。无情的,生住坏灭,成住坏空,这个是行苦。我们现在趁这个机会,把这三苦、行苦讲一讲。凡是一切有为法,有漏的,都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刹那刹那不能安住,它是根据因缘而变化的:因缘来了,成立;因缘散了,就破坏,不能长久维持那个老样子。所以说我们的一切的东西——春天的花、果不能长久维持,到了秋天就得要雕零下来,那么你造的最好的房屋也好,用的机器也好,时间久了,损坏了,慢慢地旧了,最后是烂了,成了一堆灰,成了一堆瓦砾。这个我们说,当然,无情是没有受心所的,但是,它,假使你有情看了之后,就能感到有苦的感觉,所以说是有苦。那么就是说,跟三苦合的,不管是跟苦苦合——就是相应,跟行苦相应,或者跟坏苦相应,这个都属于苦的范围,苦谛的范围,是苦的因素。那么真正的苦,就是三个受,那当然是只有有情有。有情的心所法也很多,只有受心所才有这三个受,那就是很局限了。那么广泛的苦,整个的世界都是属于苦,就是跟三苦合,跟三苦相应的,都叫苦。所以说,一切有为法,有漏的有为法,它都有刹那刹那生灭,不能安住,都是属于行苦的范围,都是苦,不管你是有情无情,都有苦的相应的因素在里边。

  那么这里就是一个问题,《俱舍》里也提出了,我们说,有为法,有无漏有漏,无漏的道谛是不是苦?这个不是苦。我们在《俱舍》的第一个颂里…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