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边,“有漏无漏法,除道余有为”,有漏是有为之道,把道谛除开的。这就是说,道谛虽然也是有为法,刹那生灭,但是它是顺了圣者的心的,是无漏的,所以说不叫苦;其他的有为法,有漏的,苦集二谛都是违逆圣心的,所以说因上是集,果上就是苦。那么这个苦,无情的有没有苦,就是这个,并不说无情有苦,是苦合,跟苦相应,这个是你一缘了它就能产生苦的感觉,那么这也是属于苦的范围。

  另外一个问题,他提出来——这个问题很多人不大搞得清楚的,我们再大概地讲一下。“若云,假使没有烦恼,所有宿业超诸数量,也不会感果”。就是说烦恼断了,虽然业报还有,就不感果了。那么他提的问题是,“”阿罗汉断了烦恼还受不受报?目连的事情怎么理解?”这个我们说,受报,是过去的无明、行,感了现生的报。阿罗汉也好,什么也好,他已经生下来了,这个果已经在受了,并不是说你已经没有受报。那么你现一辈子造的业,假使烦恼断掉了——这一辈子造的业,还没有感果的业,那么烦恼断了,将来不引果。

  这个意思我们再说一下。根据《广论》的十二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能引支把那些烦恼习气已经引下来了,碰到生的缘就会生,那么你这个引下的业,如果生缘没有,烦恼断了,就不生。那就是说,你这一辈子造的业,虽然引业有了,但是生的因没有,不会感果。阿罗汉他过去的烦恼造的业,这一辈子感了果,这已经是感的果了,那么当然,现在感的果是要受的。那么现在烦恼断了以后,这一辈子才断,那么以前的业,那些引业,假使要感果的,以后再不会感果了。这个已经感了的果,你不好再说把它退回去,那没有这个事情。感了果了,已经在受了,没有感果的那些引业,这个业,你只要烦恼断掉了,它是不感果了,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你是感的果,异熟果也好,等流果也好,增上果也好,是根据自己身上的业跟烦恼感的,在对方的,怨家,却不是你自己的业消掉了,怨家也给你解掉了。我们说,忏悔,你假使杀了一个人,你把杀业忏悔掉了,地狱不去了,但是你这个人,他的怨家,你做人的时候,他看到你了,他要杀你,他是个老虎要吃你,这个却不是你个人的业报,是联系到人家,还有其他有情的事情,那就是又不在此例了。

  所以这些情况——反正业报的事情很微细很复杂,只有佛才能彻底地把一切业果微微细细地、一点不遗漏地、全部清清楚楚讲出来,等觉菩萨还差一点点。所以说你业果不能彻底明了的话,那就是制戒也不能制,所以说,只有佛,把这些业果清清楚楚明白之后才能制戒。因为戒就是你限制你造业的一个范围,你要制戒,要把整个的业报看顶清楚了,然后这样子制下来,可以把你的挡住。所以说制戒只有佛能制——其他的,对业果没有彻底——一丝一毫都没有疑惑的,全部看清楚了,才能制戒,这也是只有佛才可能性。我们凡夫只是跟到佛讲的经的道理这样子推测,大概是这样子讲。

  大概我看没有什么疑问了,就是说阿罗汉没有感果的,你烦恼断了,是以后不感果了;已经感了果的,你烦恼断了,这个果已经在受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不但是目连,我们说“罗汉应供薄”,做了阿罗汉,还乞食吃不到饭的,那就是说他过去的业报,已经这一辈子受了——是穷,那你这一次虽然烦恼断了,这个穷的报已经受了,还得要受下去。但是你在还没有感报,就是你所引的业还没有能生因把它发出来的时候,这个业是不感果了,这是两码事。

  我们下边接下去。昨天我们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把这个四谛法用缘起论的观点来讲一下,这个你们大概讨论过了没有?哪个可以讲一下?大概你们简单地说一下,该怎么说?我们先看缘起是什么,我们前面说的,缘起的法则——“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这个可以这么说:有,就是说,存在。在同时,它(彼)有它(此),才有它(彼),互相地联系,那是同时的因果;“此生则彼生”,这个生了,那个就从这个生出来,那么是前后因果,这个两层就是缘起的总的。这是流转。还灭,“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那么这是整个的缘起,两方面都可以说。

  我们讲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是流转因果;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是还灭因果,这两重。这是缘起法,缘起的现象,那么四谛同样没有超出这个缘起论的范围,苦、集——苦是流转的果,集是流转的因。十二因缘我们不是昨天在《基本三学》看了吗?有七个果,有五个因。三个是烦恼,两个是业,那么就是五支集,七支是苦的果,这就是十二支因缘的流转因果。另外一个,灭道,就是还灭因果,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就是把烦恼灭掉了,这个苦报也就灭掉了;苦报跟烦恼都灭掉了,那就是涅槃寂静,那就是还灭因果。所以说苦集灭道也没有超出这个缘起论的范围,还是缘起。就是说缘起论是总的一个核心,从这个里边可以千变万化地讲出很多的道理来。

  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四十九年说法,没有一个法不是从缘起的这个中心出发的,就是有的时候这边讲得详细一点,有的时候那边详细一点;有的时候你需要这个,给你这一个药,有的时候他需要那个,给他讲那一方的法,总之都是从缘起的教里边流露出来的。这个缘起也就是佛的最高的智慧,就是中道的观,八不中道就是这个东西,佛所亲自证到的无住涅槃、最高的境界,就是这个缘起性空,一切法,无不从此流出。那么这是四圣谛,我们讲过了。

  为什么叫四圣谛?“谛”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这个实实在在的意思,是圣人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意思。凡夫看到、以为真的,不一定是真的实在的,凡夫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确实实在地看到,或者是听到,或者是碰到,但是错了,不是真实的。这我们举几个例:我们在晚上起风的时候,云在走,就看到月亮很快地在跑,到底月亮跑还是云在跑?云在跑,月亮没有动,月亮运动很慢,我们眼睛看不出来。但是我们在起风的晚上就看到月亮飞跑,快得很,快得很,这是云在跑,我们的错觉,看到是月亮在走,这是凡夫的眼睛,可不可靠?另外一个,一个玻璃的茶杯,你摆一个筷子,里边摆一半水,就看这个筷子是断的,那么我们的眼睛看,实在是断的,一点也不错,就是不直的,是两截的,但是你去摸一下子看——还是笔直的,所以说人的眼睛靠不住,眼睛靠不住,耳朵也靠不住,那你身上的触觉也不一定靠得住。所以说我们看东西,凡夫的眼光,就不实在了,圣者的眼光看的实实在在的,那叫圣谛。凡夫看到的世界,可以看到很快乐,他认为这是理想的什么世界,这是花花世界,很高兴,他就贪着那个世界,实际上,以圣者的眼光一看呢,无不是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的可乐的地方。那就是说,四圣谛,这是圣者的眼光而看到谛实的道理。那么这个我们已经基本上讲好了。

  

  八正道

  下边介绍的是八正道。为什么叫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我们说要灭苦,要证到涅槃,那么就要修道,这个道,一开始佛转*轮的时候,就是八正道。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根机利,只要讲个八正道,全部包完了,他们都可以修行,可以得法眼净,也可以漏尽得阿罗汉。后来的人,根机差了,那就要东西多一点了,那就要三十七道品。现在我们把八正道先大概说一下。

  第一是正见,八正道里边,核心就是正见。“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的理,名为正见。”这个见,不是见了其他的东西,就是把这个缘起性空的苦集灭道的四谛的道理见到了,或者是顺着那个见的,或者符合那个见的,叫正见,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其他的都是从正见里产生的。这个正见,固然从缘起性空的道理讲,是见了苦集灭道四谛的理,那通俗一点讲,也从具体一点讲,就是依戒的见。因为苦集灭道都是符合因果缘起的。这个因果缘起,要得到这个空性的见,一定要从戒下手。所以戒是达到空性见的一个缘起,所以也是符合空性的一个法。那么正见,符合缘起性空道理的这个见,也是符合戒的见。所以说我们具体地,或者是比较浅近一点说,是符合戒的见,也可以这么说。什么叫正见?以戒为主的那个见,就是合戒的见叫正见,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它的体是什么?这个正见我们讲《俱舍》就要讲了,这个正见就是慧,智慧的慧,这个智慧的慧是无漏的智慧,所以它本身——这个正见的体,以无漏的慧为它的体。我们讲八正道就是超不出戒定慧三个东西。那么这是慧,从戒上来的,符合戒的正见,就是无漏的慧为体。

  第二个是“正思惟——在正见的基础上思惟,没有欲、恚、害觉”,这三个觉就是最微细的,佛在金刚座上金刚喻定才完全断掉的——欲觉、恚觉、害觉。那么,痴属于意业,这个属于——我们三业——身业、语业、意业,这个正思惟“属于意业”。当然,这里指的正思惟也是无漏的法。那么我们说,这三个东西为什么特别标出来?因为它的过失特别厉害,要扰乱菩萨,障碍他证菩提的。所以说,佛要证得无上菩提之前,这三个东西还没有断完,要在把这个彻底断完之后,欲觉、恚觉、害觉彻底断完了,才起这个无上的正等菩提,所以说金刚喻定的时候就是断这些东西。那么什么叫恚?这个恚就是瞋恚,反过来,我们要对治这个瞋、恚,就是要无瞋这个心所,那么这在我们的功德上,就是慈心。那么不害,就是反过来,害的对治的方法就是不害,不害就是悲,拔苦。一个无瞋,与乐是慈。那么无欲呢?欲的反面就无贪。无贪、无瞋、不害三个东西,对治欲、恚、害三个觉。这是我们见了四谛的正见有了之后,更进一步地思惟,使这个智慧更增长,以这个思惟来造其他的身业、语业,这是正思惟。

  第三就是正语。正语,以符合戒的语——那当然,“不作妄语、恶口、两舌、离间等口邪”,这是戒里边所制止的,不犯这些,就是正语,符合戒的语——正…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