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有漏無漏法,除道余有爲”,有漏是有爲之道,把道谛除開的。這就是說,道谛雖然也是有爲法,刹那生滅,但是它是順了聖者的心的,是無漏的,所以說不叫苦;其他的有爲法,有漏的,苦集二谛都是違逆聖心的,所以說因上是集,果上就是苦。那麼這個苦,無情的有沒有苦,就是這個,並不說無情有苦,是苦合,跟苦相應,這個是你一緣了它就能産生苦的感覺,那麼這也是屬于苦的範圍。
另外一個問題,他提出來——這個問題很多人不大搞得清楚的,我們再大概地講一下。“若雲,假使沒有煩惱,所有宿業超諸數量,也不會感果”。就是說煩惱斷了,雖然業報還有,就不感果了。那麼他提的問題是,“”阿羅漢斷了煩惱還受不受報?目連的事情怎麼理解?”這個我們說,受報,是過去的無明、行,感了現生的報。阿羅漢也好,什麼也好,他已經生下來了,這個果已經在受了,並不是說你已經沒有受報。那麼你現一輩子造的業,假使煩惱斷掉了——這一輩子造的業,還沒有感果的業,那麼煩惱斷了,將來不引果。
這個意思我們再說一下。根據《廣論》的十二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能引支把那些煩惱習氣已經引下來了,碰到生的緣就會生,那麼你這個引下的業,如果生緣沒有,煩惱斷了,就不生。那就是說,你這一輩子造的業,雖然引業有了,但是生的因沒有,不會感果。阿羅漢他過去的煩惱造的業,這一輩子感了果,這已經是感的果了,那麼當然,現在感的果是要受的。那麼現在煩惱斷了以後,這一輩子才斷,那麼以前的業,那些引業,假使要感果的,以後再不會感果了。這個已經感了的果,你不好再說把它退回去,那沒有這個事情。感了果了,已經在受了,沒有感果的那些引業,這個業,你只要煩惱斷掉了,它是不感果了,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你是感的果,異熟果也好,等流果也好,增上果也好,是根據自己身上的業跟煩惱感的,在對方的,怨家,卻不是你自己的業消掉了,怨家也給你解掉了。我們說,忏悔,你假使殺了一個人,你把殺業忏悔掉了,地獄不去了,但是你這個人,他的怨家,你做人的時候,他看到你了,他要殺你,他是個老虎要吃你,這個卻不是你個人的業報,是聯系到人家,還有其他有情的事情,那就是又不在此例了。
所以這些情況——反正業報的事情很微細很複雜,只有佛才能徹底地把一切業果微微細細地、一點不遺漏地、全部清清楚楚講出來,等覺菩薩還差一點點。所以說你業果不能徹底明了的話,那就是製戒也不能製,所以說,只有佛,把這些業果清清楚楚明白之後才能製戒。因爲戒就是你限製你造業的一個範圍,你要製戒,要把整個的業報看頂清楚了,然後這樣子製下來,可以把你的擋住。所以說製戒只有佛能製——其他的,對業果沒有徹底——一絲一毫都沒有疑惑的,全部看清楚了,才能製戒,這也是只有佛才可能性。我們凡夫只是跟到佛講的經的道理這樣子推測,大概是這樣子講。
大概我看沒有什麼疑問了,就是說阿羅漢沒有感果的,你煩惱斷了,是以後不感果了;已經感了果的,你煩惱斷了,這個果已經在受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這個不但是目連,我們說“羅漢應供薄”,做了阿羅漢,還乞食吃不到飯的,那就是說他過去的業報,已經這一輩子受了——是窮,那你這一次雖然煩惱斷了,這個窮的報已經受了,還得要受下去。但是你在還沒有感報,就是你所引的業還沒有能生因把它發出來的時候,這個業是不感果了,這是兩碼事。
我們下邊接下去。昨天我們請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把這個四谛法用緣起論的觀點來講一下,這個你們大概討論過了沒有?哪個可以講一下?大概你們簡單地說一下,該怎麼說?我們先看緣起是什麼,我們前面說的,緣起的法則——“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這個可以這麼說:有,就是說,存在。在同時,它(彼)有它(此),才有它(彼),互相地聯系,那是同時的因果;“此生則彼生”,這個生了,那個就從這個生出來,那麼是前後因果,這個兩層就是緣起的總的。這是流轉。還滅,“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那麼這是整個的緣起,兩方面都可以說。
我們講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是流轉因果;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是還滅因果,這兩重。這是緣起法,緣起的現象,那麼四谛同樣沒有超出這個緣起論的範圍,苦、集——苦是流轉的果,集是流轉的因。十二因緣我們不是昨天在《基本叁學》看了嗎?有七個果,有五個因。叁個是煩惱,兩個是業,那麼就是五支集,七支是苦的果,這就是十二支因緣的流轉因果。另外一個,滅道,就是還滅因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就是把煩惱滅掉了,這個苦報也就滅掉了;苦報跟煩惱都滅掉了,那就是涅槃寂靜,那就是還滅因果。所以說苦集滅道也沒有超出這個緣起論的範圍,還是緣起。就是說緣起論是總的一個核心,從這個裏邊可以千變萬化地講出很多的道理來。
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四十九年說法,沒有一個法不是從緣起的這個中心出發的,就是有的時候這邊講得詳細一點,有的時候那邊詳細一點;有的時候你需要這個,給你這一個藥,有的時候他需要那個,給他講那一方的法,總之都是從緣起的教裏邊流露出來的。這個緣起也就是佛的最高的智慧,就是中道的觀,八不中道就是這個東西,佛所親自證到的無住涅槃、最高的境界,就是這個緣起性空,一切法,無不從此流出。那麼這是四聖谛,我們講過了。
爲什麼叫四聖谛?“谛”就是實實在在的意思,這個實實在在的意思,是聖人看到的實實在在的意思。凡夫看到、以爲真的,不一定是真的實在的,凡夫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確實實在地看到,或者是聽到,或者是碰到,但是錯了,不是真實的。這我們舉幾個例:我們在晚上起風的時候,雲在走,就看到月亮很快地在跑,到底月亮跑還是雲在跑?雲在跑,月亮沒有動,月亮運動很慢,我們眼睛看不出來。但是我們在起風的晚上就看到月亮飛跑,快得很,快得很,這是雲在跑,我們的錯覺,看到是月亮在走,這是凡夫的眼睛,可不可靠?另外一個,一個玻璃的茶杯,你擺一個筷子,裏邊擺一半水,就看這個筷子是斷的,那麼我們的眼睛看,實在是斷的,一點也不錯,就是不直的,是兩截的,但是你去摸一下子看——還是筆直的,所以說人的眼睛靠不住,眼睛靠不住,耳朵也靠不住,那你身上的觸覺也不一定靠得住。所以說我們看東西,凡夫的眼光,就不實在了,聖者的眼光看的實實在在的,那叫聖谛。凡夫看到的世界,可以看到很快樂,他認爲這是理想的什麼世界,這是花花世界,很高興,他就貪著那個世界,實際上,以聖者的眼光一看呢,無不是苦,從頭到尾沒有一點點的可樂的地方。那就是說,四聖谛,這是聖者的眼光而看到谛實的道理。那麼這個我們已經基本上講好了。
八正道
下邊介紹的是八正道。爲什麼叫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我們說要滅苦,要證到涅槃,那麼就要修道,這個道,一開始佛轉*輪的時候,就是八正道。因爲那個時候的人根機利,只要講個八正道,全部包完了,他們都可以修行,可以得法眼淨,也可以漏盡得阿羅漢。後來的人,根機差了,那就要東西多一點了,那就要叁十七道品。現在我們把八正道先大概說一下。
第一是正見,八正道裏邊,核心就是正見。“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谛的理,名爲正見。”這個見,不是見了其他的東西,就是把這個緣起性空的苦集滅道的四谛的道理見到了,或者是順著那個見的,或者符合那個見的,叫正見,這是“八正道的主體”。八正道以正見爲主,其他的都是從正見裏産生的。這個正見,固然從緣起性空的道理講,是見了苦集滅道四谛的理,那通俗一點講,也從具體一點講,就是依戒的見。因爲苦集滅道都是符合因果緣起的。這個因果緣起,要得到這個空性的見,一定要從戒下手。所以戒是達到空性見的一個緣起,所以也是符合空性的一個法。那麼正見,符合緣起性空道理的這個見,也是符合戒的見。所以說我們具體地,或者是比較淺近一點說,是符合戒的見,也可以這麼說。什麼叫正見?以戒爲主的那個見,就是合戒的見叫正見,這是八正道的主體。它的體是什麼?這個正見我們講《俱舍》就要講了,這個正見就是慧,智慧的慧,這個智慧的慧是無漏的智慧,所以它本身——這個正見的體,以無漏的慧爲它的體。我們講八正道就是超不出戒定慧叁個東西。那麼這是慧,從戒上來的,符合戒的正見,就是無漏的慧爲體。
第二個是“正思惟——在正見的基礎上思惟,沒有欲、恚、害覺”,這叁個覺就是最微細的,佛在金剛座上金剛喻定才完全斷掉的——欲覺、恚覺、害覺。那麼,癡屬于意業,這個屬于——我們叁業——身業、語業、意業,這個正思惟“屬于意業”。當然,這裏指的正思惟也是無漏的法。那麼我們說,這叁個東西爲什麼特別標出來?因爲它的過失特別厲害,要擾亂菩薩,障礙他證菩提的。所以說,佛要證得無上菩提之前,這叁個東西還沒有斷完,要在把這個徹底斷完之後,欲覺、恚覺、害覺徹底斷完了,才起這個無上的正等菩提,所以說金剛喻定的時候就是斷這些東西。那麼什麼叫恚?這個恚就是瞋恚,反過來,我們要對治這個瞋、恚,就是要無瞋這個心所,那麼這在我們的功德上,就是慈心。那麼不害,就是反過來,害的對治的方法就是不害,不害就是悲,拔苦。一個無瞋,與樂是慈。那麼無欲呢?欲的反面就無貪。無貪、無瞋、不害叁個東西,對治欲、恚、害叁個覺。這是我們見了四谛的正見有了之後,更進一步地思惟,使這個智慧更增長,以這個思惟來造其他的身業、語業,這是正思惟。
第叁就是正語。正語,以符合戒的語——那當然,“不作妄語、惡口、兩舌、離間等口邪”,這是戒裏邊所製止的,不犯這些,就是正語,符合戒的語——正…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