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蛇能認識的是六識,它本身是依他起生出來的,那個繩子,本身也是依他起,但是你搞錯了,搞錯了就成了個遍計執——能遍計的第六識,所遍計的一條蛇,那麼蛇所依托的,就是依他起。那麼這個依他起跟遍計執是不是一個東西呢?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你說它是一個——一個是妄執,一個是如幻如化,不一樣;你說是兩個,離開了依他起,遍計執哪裏來呢?所以這個非一非異。那麼就在依他起上邊,把這個遍計執滅掉了,永遠滅掉了,當下現的就是圓成實性,所以說圓成實跟依他起又是非一非異。
這叁個性,遍計執也好,依他起也好,圓成實也好,都是非一非異:說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清淨,一個是染汙,一個是非清淨非染汙,是這麼叁個東西;但是說它兩個,當體把這個遍計執滅掉,這個依他起本身就是圓成實——依他起是它緣起的相,圓成實是緣起的性,這兩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所以說這個叁自性的關系,大概的我們就講到這裏。
叁性說——依《成唯識論》
那麼裏邊,昨天我們有些同學提出來,什麼?中觀宗的中道觀跟唯識宗的好象是差不多——這個你心太粗了,裏邊差得很遠,它的講法也不一樣,它所講的東西也有點差別。那麼這裏我們顯示一下,總的顯示一下差別在哪裏。那麼相貌是從叁自性來看,依他起、圓成實跟緣起性空這兩個,當然所觀察的方式是不一樣,那麼它所得到的空性也不一樣。
我們說圓成實相,這個在《成唯識論》裏邊有這麼一句話,《成唯識論》第八卷,“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我們說空並不是圓成實,兩個空所顯的,把人、法二個空掉了,顯出一個東西來,叫圓成實,這是什麼東西呢?圓滿的、成就的、諸法的實性,叫圓成實——圓滿的、遍一切的、成就的。(師回答,重複引文“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成就的就是常的、圓滿的就是遍一切的,諸法實性,實實在在的,叫圓成實。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再念一下,“此即于彼依他起上”,這個圓成實就是在依他起上邊,上邊怎麼樣?“常遠離”——常常遠離,就是永遠遠離,遠離什麼?“前遍計所執”,前面我們講過遍計所執的“二空”——人、法兩個空掉了,人、法兩個“我”空掉之後,所顯的“真如爲性”。“所執二空” “所顯爲性”,就是“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把遍計所執的兩個東西空掉了,空掉之後所顯出來的——什麼?“真如”,爲它的性。再念一遍:“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那麼這裏有名堂了,我們再總的念一遍:“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把遍計執的兩個東西空掉之後,所顯的真如爲性。
那麼下邊,還有話, “真如爲性”這個“性”,是什麼意思?“性顯二空非圓成實”,這個“性”的意思——表示,顯——就是顯示,“二空”——人空、法空,並不是圓成實,那麼二空是什麼東西?二空,空掉了,然後顯出來了——等于說雲掃掉了,顯出來的青天,這是圓成實,二空並不是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性故”,真如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這個話你們聽出來沒有?跟中觀的空性不一樣了,“真如離有離無”,既不能說有又不能說無。“二空所顯”,二空並不是真如,並不是圓成實,二空顯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如,那裏邊就是有不一樣。
再說得幹脆一點,一些書上就這麼說:這個人我也好、法我也好,“我性是無”——大概是這麼說的,這個,我依據還沒有找到。因爲我們現在的書很少,參考資料還沒有,這是以前在二十歲左右學的,唯識的,記到現在了,當然一個字不錯是靠不住,意思大概差不多。“我性是無,無我性有”。它這個說圓成實了,“我性”——兩個“我”——人我、法我是沒有了,空掉了,但是“無我”這個性是有的。它就是還留一個尾巴——“無我”的性有,就是說這個圓成實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一個東西叫“無我性”,這個“無我性”是有的,不能說它什麼都沒有,而“我”是沒有的,所以說補特伽羅我也好,法我也好,這個在圓成實裏是根本地去掉了,永遠滅除了。但是說滅除之後,是不是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呢?“無我性有”,還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說避免一般墮到惡取空,什麼都空完了。
我們“空”的意思,在凡夫,我們一般的人,都會誤解:“空”就是無、沒有,“空”當“沒有”解釋。我們經常聽到一般世間上說,辛辛苦苦搞了一輩子,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等于竹籃子打水,打了半天,結果都是空的,漏掉了。這個“空”,好象是毫無結果、什麼都沒有叫“空”,這個跟我們佛教的“空”全部不是一回事情。它爲了避免一般人誤解,認爲什麼都沒有了叫空,所以說“無我性”有——不是什麼都沒有,無我的性是有的,那麼就不致于墮入斷空。
這是因爲我們說龍樹菩薩提的中道觀,是糾正有部的有、方廣部的空,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後來的人根機鈍了,空、空、空,又空到一邊去了。那麼你什麼都空完了,無著、世親他們來補救這個缺點,就是說雖然你說空是空了,人空、法空空了,但是這個人無我、法無我,“我性是無”——這個“我”,人我也好,法我也好,這個性是沒有的,但是這個“無我性”有,“無我”的性是有的,不是說空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一個“無我”。這個話說在裏邊,就是叫你不要斷完。
但是一般後邊的人執著既然“無我性”有,還有個東西,那就把圓成實執著是個有東西的東西了。那後來是瑜伽跟中觀的辯論,就是這些地方——焦點。所以說後來中觀裏邊就辯這個阿賴耶識是沒有的、假安立的。這個把我們上海一個老居士就嚇壞了,我那個時候介紹他,提議印《入中論》,那麼他叫我寫一篇前面的簡介、介紹。結果我寫了之後,把裏邊的要點寫了一下,中間有個阿賴耶識是沒有的,結果他說:“阿賴耶識都沒有了!這個書不敢印了,印出來人家反對的,要銷不出去的,不得了了”。那我說:“阿賴耶識是沒有的嘛,假安立的嘛,在中觀裏邊是這麼說的嘛”。他也沒有學過中觀,唯識他學過,那麼這個問題,所以說,一般人就是要吃一驚:什麼都空完了,阿賴耶識都沒有了,那麼流轉生死什麼東西啊?沒有了。當然,中觀有中觀的說法。那麼我們現在唯識裏邊就是這麼說,就是圓成實不是像中觀一樣的空——畢竟空,什麼都沒有自性,沒有那麼透徹,所以到後來,中觀唯識成了辯論的焦點。
但是我們說,無著、世親的目的,他們並不是不知道圓成實性是空性,但是因爲要糾正那些有執著的人,反正矯枉過正。矯枉過正這句話古代說,好象過分了;實際上現代的人說,你矯枉的時候必須要過正,你如果要把它彎過來,不朝這邊多彎一點的話,他還是偏到那一邊,那把他用力往這邊——你執著空的,把你有方面拉把勁;這一把勁,後來的人就執著有了,那麼又興起辯論了。所以說,祖師立宗的時候都是圓滿的,對機說法,但是後來的機就總是差一點,要執一邊,因爲我們凡夫沒有見到空性以前總是要墮兩邊,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不執常就執斷,不是執一就是執異,那麼這樣子執著,雖然佛經是沒有執的,你用我們的思想語言(概念)去觀察、去研究的話,總會墮在一邊。所以很多的佛學家,所謂教授佛學——他們不是佛教徒,研究佛教的人,這是根本會犯錯誤。因爲他們是根本不理解佛教內部的真的那一方面的離言的那個實相,總是從名言裏邊去推測、考證,什麼研究,這樣子鑽,用哲學的方式來研究佛教,總會弄到一個偏了一邊去的毛病。
所以說,真正的佛教,應該從有修有證的高德大僧的論著裏邊——所謂六莊嚴、八大論師等等,這樣的人,無可非議,其他的所謂研究研究的東西,可以參考參考,不能作依據。這個話我經常說的,凡是以第六意識,沒有修證的,這樣子研究出來的佛學,只能作參考,不能作依據。
叁性說——依《辨中邊論》
那麼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這個我們已經從各方面、各個側面來講了,從《成唯識論》的,從《攝大乘論》的,各方面講了不少。那麼今天我們還要講一個,《辨中邊論》的一個,也是講中道的,這個很要緊。在《辨中邊論》裏邊,一開頭,第二個頌就講這個,我們已經抄下來了。
注:《辯中邊論》:虛妄分別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虛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已顯虛妄分別有相無相。
《辨中邊論》第一卷裏邊有:“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這是唯識的特征——“非空非不空”,兩邊不著。“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這是唯識的中道觀。那麼這個話不講是莫名其妙的。
“虛妄分別有”,我們前面講過了,就是依他起,一切叁界的心、心所法都是依他起生的,這個虛妄分別是有的,不是空的,不是假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