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破了,破了就成立我的主張。假使說我們以前講過的因中有果——這個,我們不是提過這個問題嗎,這個紙我們還保存著——因中有果這個問題,那就是說在龍樹菩薩破的四生裏邊,就是自生——因裏邊有它的自性,果裏邊有它的自性,就是一個體,那麼自己生自己。那麼這個地方,月稱論師在他的《入中論》裏邊就有很多辯論,我們大概可以把它簡單地介紹一下。

  他說,假使你認爲自己能生自己的話,第一個過失:“彼從彼生無少德”,就是他假使因果都是一個,因中有果,果生出來的體還是因,那麼這個果從因生出來了有什麼好處?還是它自己。本來我們說,果生出來了,假使一棵樹,它的種子生出來,長一棵蘋果樹,蘋果樹開了花,開了花結果,這個蘋果好吃,它的德就是可以供養人家的水果,那麼其他的——當然果上都有它的好處,這叫德。那麼你自己生了自己,本來就是這麼東西,又生了,還是那個東西,那有什麼好處?沒有。既然沒有好處,你生出來幹啥?那就是不能生,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是:“生已複生不應理”,“生已”,生了之後;“複生”,再生,“不應理”,這個也不講道理:你說它生了,自己生了,假使一個種子,還是生他自己——因中有果,那麼那個果,種子——因還是種子,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種子……不斷地生,無窮無際地生下去,那個不合道理,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事的,那就不對,你這個說法是不對;“若計生已複生者”,假使你執著生了之後還能生的,“此應不得生芽等,盡生死際唯種生”。 “生已複生不應理”,沒有道理的,“若計”,假使你執著“生已”,生了以後,“複生者”,假使你一定要生了之後還能生的,“此應不得生芽等”,假使你說種子生了還生種子的,那麼芽就生不出來了,永遠是種子——也不對。那就是說你因中有果,這個是沒有道理的。

  還有一個過失:“盡生死際惟種生”,這個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種子,又不要緣的,自己會生自己的,那麼不斷地生下去,無邊無際地窮生死際地生下去,這也不可能的。這個也是個過失,提出來了,過失提出來,就是說你這個宗立不成,那麼很多。

  (雲何彼能壞于彼?——整理者注)那麼有的人,他要救,他說:我們說種子生了芽,這不是它自己,還要靠緣的,什麼緣?陽光、水土等等,可以使這個芽把種子破壞,生出芽來。那麼他就又破:一個芽,它自體不會壞自體,自己不能壞自己的——你說刀不能自己割自己的,只能割人家;你手指只能指人家,不能指自己;眼睛只能看外邊,不能看自己的眼睛,那你怎麼自己同樣體的東西能夠壞自己本體的東西呢?所以說這個也不合理,說了很多理由。

  另外一個理由:“異于種因,芽形、顯、味、力、成熟、汝應無。” “異于種因”,離開了種子那個因;“芽形顯”,芽,它的形色、顯色;“味”,它的味道;它的“力”,它的勢力;“味、力、成熟汝應無”,“汝”就是你,應當沒有。假使你說種子跟芽是一個體的話,那麼種子是那麼個樣子的,芽的“顯”色、“形”色——芽有芽的樣子,它的顯色是青的;形色是長長的,有兩個瓣瓣的;它的“味”道,將來芽能夠長果子,有甜的酸的果出來;“力”,它的一些能力,這個果子吃了能補養人等等;這麼果子從小的時候,慢慢從花朵慢慢成熟到大的一個“成熟”的果子。這些,照你的說法不會有的。爲什麼?假使你說因中有果,因與果是同體的,那麼你說芽的“形”色、“顯”色、“味”、“力”、“成熟”,這些都不應該有,這就過失出來了。既然有那麼多過失,你的宗不能成立——就是“隨應破派”,這就是破它了。

  (“若舍前性成余性,雲何說彼即此性?”——整理者注)假使說,還要說一個,假使他讓步,他說後來的果跟前面的因有一點不同,前面的因放掉了,才生果的,那麼你說果從因生,這個話根本就不成立,你自己承認果跟因不一樣,那還什麼“因中有果”,那就完全錯了。

  所以《入中論》裏邊講破自生,破了很多,我們就是舉了這麼幾點,這幾點就是打個比喻、做個例子,就是說“隨應破派”的破法就是這樣子的:你說這樣這樣子,就承認你這樣子,那麼很多過失就出來了,那就表示你這個不能成立。最突出的例就是這個,我們第四個例:假如你說因中有果,因跟果是一樣的,那麼你說因是種子,是這樣子的,它是一個小東西,一點點大了,那麼你因和果一樣的話,你從因——種子裏邊生的芽,生的樹,它的顯色、形色,它的味道,將來長的果子的味道,果子能夠使人營養的力量,果子從小到成熟,這一些,在你的種子裏邊都不會有了,那是違背世間的,世間明明有的,那麼你的宗派不能成立,這就是“隨應破派”的一個方式。那麼我們略略地介紹一下月稱論師的《入中論》的例。

  

  與瑜伽行派的不同

  他這個是對什麼呢?對那些外道。對佛教內部,瑜伽行派,他也有他的看法,也有些批評。“他認爲依他起性本身就是空(自性空)”,我們說在月稱論師的這個中觀派裏邊,一切法,自性空,那麼依他起性本身自己就是空——自空。我們說,空有二種,一種是他空,一種是自空。這個一般人還不知道的,我們現在還是介紹一下,真正學中觀,那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他說唯識宗的空是他空,不是自空,不是自性空。我們講的大般若經的空——自性空,一切法自性空,不是他空。什麼叫他空?依他起裏邊沒有遍計執,遍計執不是依他起,它把遍計執空掉了,依他起沒有空掉——他空,還是個依他起,還有,那麼這個不徹底,他認爲你這個空是不對的。我們說再打個比喻,這個房間是空的,能不能說房間沒有?房間有,裏邊沒有東西,沒有人就完了,這叫他空;自己沒有空,房間,磚瓦、木柵結構什麼東西都在,那是他空。所以說,他空派、自空派,(講中道、講空性)的時候就有這麼兩派,有他空、自空兩個。一般的說,應成派的中觀見是自空派。其他的都帶一點他空的味道,那麼唯識宗那是純粹的很明顯的他空。

  “他也反對阿賴耶說”——阿賴耶識的說法,認爲這是一種假立。阿賴耶識,唯識宗,它是說了佛的經典裏邊多次提到阿賴耶識,有那個東西;那麼他中觀宗呢,我們上次談過的,使人大吃一驚的——阿賴耶識不要了,阿賴耶識是假的,那麼佛說了那麼多阿賴耶識幹啥?他說,有些人,一定要跟他說了阿賴耶識,然後慢慢地再踏上自性空,這個路程他必須經過的。就是權說,如果你不把阿賴耶識這個東西給他的話,他就不接受了。他就小孩子一樣的,你給他金子,他不要;你只要給他糖,他歡喜的——甜的,金子吃起來沒有味道,那麼這個樣子的人只好給他吃糖,實際上真正做父親的要傳給孩子的當然是金子。那個給那個糖有什麼用處啊,吃了就沒有了,但是他還沒有達到他的——理智還沒有發達的時候,還年紀小的時候,只好給他吃糖,吃糖吃糖,他就不跑開,他就聽話了,慢慢地長大了,知道金子的價值了——金子給他,他接受了,那麼糖,就不要了。那麼阿賴耶識也是一樣,在那些不能接受、一下子接受不了自性空的,先給你說個阿賴耶識,把境空掉再說,空了一部分,把外境空了,阿賴耶識還是暫時保存有;再過一段時間,你成熟了,阿賴耶識,自性空,也空掉了。

  那麼這裏邊,《入中論》裏邊,辯阿賴耶識空不空的問題,又是一段文,很長的,他們唯識宗的阿賴耶識——主要是什麼意思呢?它說你造了業,這個業就存在阿賴耶識裏邊,如果你說阿賴耶識沒有了,你造的業到哪裏去了?不是要落空了嗎?這個,《中觀論》說的話:這個不會空的。他說,你們說這個業,它固然是刹那生滅,滅了之後,並不是說滅了之後什麼都沒有;生住異滅,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有果。我們說十二支裏邊,生緣老死,老死後邊有沒有啊?有,老死後面就是事生事,事生惑,能生無明——一個東西滅掉之後,能生煩惱,能生煩惱之後,就能感業,這一連串沒有斷掉。所以說不需要阿賴耶識。那麼業報存在哪裏呢?業報就存在補特伽羅身上,假安立的補特伽羅,它會把你抱在一起走,不要阿賴耶識。這個花了很多辯論,你們以後慢慢看,現在我們是介紹一下,現在還不是學中觀的時候,但中觀的味道給你們嘗一點點,這個微妙的,將來慢慢地學。

  下邊,也“反對自證分,說任何事物不能自爲能所”——這個很簡單,我們不要舉書上的例了,他已經舉出來了。唯識宗說,一個識,不但有見分、相分兩個分(見分能夠看到相分,當然兩個不一樣),它說還有自證分,自己看自己。那麼這個在中觀裏邊是不成立的,他說任何哪個東西,世間上你看好了,沒有一個東西自己做“能”,又是自己做“所”。能生的是父親,所生的孩子,不能說孩子自己生孩子,自己是能又是所,不可以的;木匠、木頭是能造桌子的,但桌子是所造的,不能說木匠就是桌子,能所是一個,這個笑話了——木匠就是桌子,那不是有情無情都分不清楚了,那個就是笑話。那麼他舉的例:“刀不自割”,刀能割一切東西,但是自己割自己不行的;“手不自觸”,手能碰其他東西,但自己碰自己——你自己的手,摸上去軟的,溫度多少,碰上去滑的還是粗的,皮膚,這個自己不知道,沒有辦法;眼睛也不能看自己的眼睛,當然我們可以照鏡子,照鏡子不是自己看自己了,那是借一個東西,那是反射的光線,直接看,沒有。所以說批判,所以這個他也反對。這些我們說都是重點,對唯識宗的,當然還有很多,不能舉那麼多了。

  另外一個,“心外無境的唯識(說)”,根本的,唯識就是說只有識,沒有境,外境是假安立的,只有識是有的——依他起。我們不是說過了麼,曉得你們還搞不搞得清楚,叁性說。有的人:“差不多差不多,中觀唯識也差不多”,什麼都是差不多——差不多先生,這個是要不得的。

  

  因…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