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佛保佑,發財。我們在溫州,法音師也在,看到一個幹部打扮的人,很恭敬地在彌勒佛——天王殿,要拜彌勒佛,他不知道怎麼拜法,我們就教他怎麼拜怎麼拜,他很聽話,照我們的教拜了,拜了很多。後來我問他:你拜得很虔誠,你求什麼呢?“我求升官發財”--就是這個,他的要求就是要做官做得高一點,發財發得多一點,這也算一個佛教徒啊?這當然不能算正規的佛教徒,這是一個傾向于佛教的,總算他沒有去求神,還是來求佛,我們還是贊歎:你很好,你慢慢地好好求,將來會得感應。感應來了你信了佛,你好正規做一個居士,慢慢的再五戒十戒,把它搞起來——進門也好,也是個方式。但是總的來說,這樣子的佛教徒在我們中國多得不知其數。你去看看那些打水陸的,什麼的,你問他是求什麼?說求生西方的是了不得了,這已經是懂一點佛教了。但是真正他求啥東西呢?家裏平安,哪個不要害病,他家兒子考大學,自己做生意要發財,等等,都是這一類的。
這個能不能算佛教徒?我們照《廣論》的嚴格要求,真正的下士道,進了佛教門的,要求下世的福,這一輩子求現生福報的,還不在下士道裏邊。所以說最起碼的下士道,佛教徒的話,要把現生的那些追求放下,叫“且第諾統”——這是西藏的話,你如果修行,把現世的還要執著的話,那算不到一個正規的佛教徒,還在求世間福報,最多——也可以說個人天乘好了。要修,真正的菩提道還沒有上去,只近乎在人天裏邊,不下叁惡道——這個裏邊在走,要出離的道還沒有走出來。下士道並不是人天乘,這個我們要知道,下士道是得到有暇圓滿的身爲求出離的。所以一開始的下士道是出離什麼?出離的是叁惡道,因爲再高的出離,他還一下子不能接受,叁惡道的出離把他策發了,然後再告訴他中士道,叁惡道裏邊出離了,就在人天裏邊並不是解決問題了。人天的福報有限,人天的福報享完,叁惡道的苦還會來——不但是叁惡道的苦要來,而且人天裏邊也是有人間天上的苦,真正要滅苦的話,只有出叁界,那是第二層。
所以說,真正的佛教,要從抛棄現世的享受開始,這才是踏上佛教的菩提的道路。如果你還在求人天福報,對現世的享受執著得很厲害的話,那菩提道還沒有上路,只在人天的一個圈子裏打轉轉,那輪回的苦還沒有期——對你這一生來說,要什麼時候結束輪回的苦惱還是遙遙無期;只有走了下士道,慢慢趨向解脫了,這才是有期了,總有一天會出離叁界,乃至成佛度衆生。
我們現在,本意是講《俱舍》,爲什麼要先講這個呢?因爲《俱舍》學的時候,必定觸及到一些根本教理,也有些它的前因後果的那些發展的趨向——那麼很明顯,我們《俱舍》是從有部來的,因爲經部的進步思想觸及了有部的保守,就顯出有部有些地方是不能符合人心了,必須要有所抉擇,那麼世親菩薩就出現在這個時候,他“唯理爲宗”,就是說沒有宗派見——這一點我們希望大家要有這個想法,因爲我們學佛教,佛教裏邊分了好多派,不要說我是那個派的話,我就堅定的站在這個派上,這個派什麼好的壞的都擁護,其他的派的好的壞的都要推翻,這樣子的心、偏激的心學法,你認爲很忠,實際上是對佛教的不忠——佛教裏分派系,拉一派打一派,這個不對頭。
我們要從世親菩薩的精神來學,世親菩薩固然是有部出家,但是經部的東西合理的,還是采取;有部的,那些太執著了,還是駁斥,這樣的精神才是對的。所以說我們不要以傳統的思想把我們束縛了。但是也不要狂,自己來一套,自以爲了不得:我也來個世親菩薩,我創一個宗派——這個,你沒有那個能力,不要過分地頭腦發狂了,這個也不行。所以說我們,第一個是不要太執著,不要認爲自己的東西就是都好的,人家的都是不對的,這個要去掉;然後要虛心地學習佛教,真正佛教裏說的,我們就要擁護,不論是哪個宗派。念佛的,我們不能罵他——我聽說有些學密的居士就是看不起淨土教:你們這些幼稚園,我們是大學生——把自己擺得那麼高,到底你懂了多少?我們說恐怕他連什麼叫解脫道也不知道,下士道怎麼樣子,是不是要追求人天福報,現世福報要放棄,是不是懂這個道理,恐怕也不一定。因爲沒有聽過《廣論》的不一定知道這些道理,那麼你就把自己擡得那麼高,大學生、研究生,人家淨土宗的也不見得個個都是文盲,也不是都是老太婆,也有很多學問很好的——像黃念祖這些學過密宗的,他後來弘揚淨土,說他是幼稚園,你倒是個老太婆成了個大學研究生了,這個恐怕也太主觀了吧?所以說我們宗教裏邊,凡是是佛說的,只要是合理的,是符合佛說的精神的,都擁護,不要起這個宗派見:自己對,人家不對,說人家不好,或者貶低人家,說人家低,自己擡高自己。要和合,不同的宗派要共同繁榮,不要去打倒人家擡高自己,這個我們不要。
相似佛法——戴了佛教的帽子而裏邊卻不是真正的佛教,這些我們也不是說打擊,就是一定要辨清楚。不但自己搞清楚,不上當,也要公布于世,使大家不上當。要達到這個,非要自己學好教理不可,你如果教理沒有學好,到底人家說這個話,是佛說的,還是不是佛說的,你自己也搞不清楚。那麼,你如何教化人呢?自己眼睛都沒有開,要帶、把人家引路去了,那當然是徒然的。所以說我們現在還是聞法第一,多聞第一,一定要多聞多學,把眼睛開了,然後走路才有把握,聞思修這是一定的步驟。聞思修下去然後戒定慧,一個是教,一個是證,戒定慧是達到證的那個方向的,而聞思修是教的方面的,教證二法缺一不可。所以,單是像一般佛學院裏邊,只要聞思修,不要戒定慧的,實際上他們的聞思修的思修——思是可能有,修沒有,只要聞思,不要戒定慧,這樣子偏了一邊去了,他的智慧是狂的,甚至會錯的。那麼你要戒定慧,也必須要結合聞思修,如果單是戒定慧,死板板地持戒,弄得好象很嚴格,不倒單等等,搞了很多,真正的佛教的原則在哪裏——不知道,那麼這樣子修行,也會走了一邊去。所以說我們要做真正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尤其是比丘,要做人天師的,自己如果把聞思修、戒定慧、教證二法搞不清楚的話,如何爲人的師呢?很多人都歡喜做人的師,都歡喜教人家——教人家要本錢的,你如果沒有本錢,教錯了,這個因果是不得了。我們要經常把這個話放在心間,就是什麼?就是那個禅師的:大徹大悟之後,還有沒有因果——不昧因果、不落因果這兩個話,就是一線之差,而結果的後果卻是不得了。說法的也不是隨便好亂說的,你是盜名取利的,這樣子的姿態去說法,將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說,你要說法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充實,盡量地避免說錯,盡量地要符合佛的原意,然後這樣子說。自利利他,才能夠有所收獲。
講這一個《印度佛教史》,我們今天基本上講到這裏。那麼下一個階段,我們就是要開始正式講《俱舍》。我們大概還得要考試一下,考試一下之後,那麼過兩天,把《俱舍》的講義要去整理一下。再就是把它印出來,然後正式地開始《俱舍》的學習。
附、思考題
第一講 (p1)
1. 雅利安人信仰什麼宗教?什麼叫吠陀?
2. 當釋迦牟尼佛應世時期印度社會有幾種階級?
3. 反吠陀思潮是怎樣形成的?主要有哪些派別?
4. 當時印度的學說有哪些系統?
5. 佛陀對那些思想學說的看法如何?
第二講 (p13)
1. 什麼叫原始佛教時期?
2. 佛陀的曆史事迹對你有什麼啓示?
3. 試述叁藏第一次結集的原因、地點及主持人等。
第叁講 (p30)
1. 什麼叫緣起論?什麼叫中道?兩者關系如何?
2. 何謂十二支因緣?試以叁際十二支方式說明“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及“有支理唯此”的涵義。
第四講 (p44)
1. 盡自己所知的詳細說明四聖谛的意義?
2. 就緣起論的觀點解釋四聖谛。
第五講 (p58)
1. 什麼叫“八正道”?正修八正道在什麼時候?
2. 爲什麼說八正道如輪?
3. 何謂叁法印?
4. 叁法印與實相印是否有大小乘的不同?
5. 怎樣把叁法印與實相印統一起來?
第六講 (p72)
1. 佛教四次結集的要點,試一一述之。
第七講 (p88)
1. 什麼叫“一說部”、“分別說部”?試舉例說明之。
2. 宗派分裂的根本原因何在?
3. 何謂“一念蘊”、“窮生死蘊”、“一生蘊”?
4. 漢地以小乘法證人空,大乘兼證法空,這個區別大小乘的標准是否恰當?爲什麼?
5. 什麼叫“一切有”?
6. 有部爲什麼又名說因部?
7. 何謂六因、四緣?
8. 有部對“極微”、“刹那”是怎樣理解的?
9. 有部如何建立二谛?
第八講 (p106)
1. 有部的中道觀是如何說的?
2. 什麼叫“阿毗達磨”?試用盡可能得到的資料說明之。
3. 世友尊者對有部學說有什麼貢獻?
4. 有部主張叁世實有,即法體是叁世恒存,應是常見,怎麼稱緣起論?
第九講 (p116)
1. 犢子部與有部不同主張主要有幾點?
2. 犢子部爲什麼要立一不可說我?
3. 世尊說無我,犢子部系立我,他們如何解釋“無我義”?
4. 犢子部在哪些方面表現與唯識說不一致?
5. 具體舉例大衆系在方法論上與上座系的不同處?
6. 大衆系對色法的看法如何?有哪些與有部不同?
第十講 (p132)
1. 何爲初期大乘佛學時期?它是以什麼來作標志的?
2. 最早出現的大乘經典是什麼?什麼是般若思想?
第十一講 (p145)
1. 何謂龍樹六論?宗大師對此六論的評價如何?
2. 應如何理解文獻上“小乘”這個名詞?
3. 判別大小乘的標准是什麼?
4. 試述有部東、西兩派概況?
5. 《俱舍論》是在什麼條件下造的?
第十二講 (p160)
1. 衆賢論師著書欲與世親菩薩面共論議,結果如何?
2. 所謂《俱舍雹論》實際上産生了什麼效果?
3. 經部的來源是怎樣的?爲什麼稱經部?
4. 經部的學說與瑜伽行派(“唯識”)有什麼關系?
5. 什麼叫不失法?
6. 正量部有哪些學說與瑜伽行派有矛盾?
第十叁講 (p177)
1. 正量部的不失法是什麼?它與安立不可說我有什麼聯系?
2. 何謂受用緣起?
3. 何謂分別自性緣起?
4. 何謂叁性說?
5. 瑜伽行派的中道觀是什麼?
第十四講 (p192)
1. 何謂因明?
2. 試述有部、經部、中觀、瑜伽的中道觀,並指出其不同處。
3. 解釋《攝大乘論》中“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一段義,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十五講 (p205)
1. 試比較《解深密經》、《成唯識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及本講義所說之叁自性及如何融貫?
2. 何謂瑜伽行派,就中又分幾種?
3. 何謂“唯識古學”、“唯識今學”?
4. 何謂“應成”和“自立量派”?
5. 試述清辨論師與瑜伽行派的不同點?
6. 何謂中觀學派,就中又分幾家?
第十六講 (p221)
1. 印度曆史上佛教最高學府有幾個,是哪些?
2. 晚期大乘佛學分哪些大派?
3. 晚期瑜伽派的主要論師是誰?各述其主要事迹。
4. 法稱論師在因明學上有哪些貢獻?
7. 月官與月稱論師之辯論事略述其要?
第十七講 (p234)
1. 晚期大乘佛學中觀派的主要論師是誰?各述其主要事迹?
2. 中觀派又分幾派?各述其要。
3. 月稱論師對瑜伽行派有什麼看法?
4. 何謂自空、他空?
5. 寂天論師對佛學的貢獻有哪些方面?
8. 解釋“自續”、“應成”二名詞。
第十八講 (p249)
1. 何謂“瑜伽中觀派”?
2. 靜命論師對佛教的貢獻如何?
3. 蓮華戒論師對佛教的貢獻如何?
4. 師子賢論師對佛教的貢獻如何?
5. 何謂《現觀莊嚴論》?
6. “佛學思想出現了轉回的現象”指什麼一回事?
7. 佛教在印度共經曆多少年?
8. 爲什麼說佛陀的教義仍是如是新鮮而合乎時代思潮的要求?
--------------------------------------------------------------------------------
[1]現觀:《瑜伽師地論》叁十四卷,由能知智于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由名現觀
[2] 八法: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圓滿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