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佛保佑,发财。我们在温州,法音师也在,看到一个干部打扮的人,很恭敬地在弥勒佛——天王殿,要拜弥勒佛,他不知道怎么拜法,我们就教他怎么拜怎么拜,他很听话,照我们的教拜了,拜了很多。后来我问他:你拜得很虔诚,你求什么呢?“我求升官发财”--就是这个,他的要求就是要做官做得高一点,发财发得多一点,这也算一个佛教徒啊?这当然不能算正规的佛教徒,这是一个倾向于佛教的,总算他没有去求神,还是来求佛,我们还是赞叹:你很好,你慢慢地好好求,将来会得感应。感应来了你信了佛,你好正规做一个居士,慢慢的再五戒十戒,把它搞起来——进门也好,也是个方式。但是总的来说,这样子的佛教徒在我们中国多得不知其数。你去看看那些打水陆的,什么的,你问他是求什么?说求生西方的是了不得了,这已经是懂一点佛教了。但是真正他求啥东西呢?家里平安,哪个不要害病,他家儿子考大学,自己做生意要发财,等等,都是这一类的。
这个能不能算佛教徒?我们照《广论》的严格要求,真正的下士道,进了佛教门的,要求下世的福,这一辈子求现生福报的,还不在下士道里边。所以说最起码的下士道,佛教徒的话,要把现生的那些追求放下,叫“且第诺统”——这是西藏的话,你如果修行,把现世的还要执着的话,那算不到一个正规的佛教徒,还在求世间福报,最多——也可以说个人天乘好了。要修,真正的菩提道还没有上去,只近乎在人天里边,不下三恶道——这个里边在走,要出离的道还没有走出来。下士道并不是人天乘,这个我们要知道,下士道是得到有暇圆满的身为求出离的。所以一开始的下士道是出离什么?出离的是三恶道,因为再高的出离,他还一下子不能接受,三恶道的出离把他策发了,然后再告诉他中士道,三恶道里边出离了,就在人天里边并不是解决问题了。人天的福报有限,人天的福报享完,三恶道的苦还会来——不但是三恶道的苦要来,而且人天里边也是有人间天上的苦,真正要灭苦的话,只有出三界,那是第二层。
所以说,真正的佛教,要从抛弃现世的享受开始,这才是踏上佛教的菩提的道路。如果你还在求人天福报,对现世的享受执着得很厉害的话,那菩提道还没有上路,只在人天的一个圈子里打转转,那轮回的苦还没有期——对你这一生来说,要什么时候结束轮回的苦恼还是遥遥无期;只有走了下士道,慢慢趋向解脱了,这才是有期了,总有一天会出离三界,乃至成佛度众生。
我们现在,本意是讲《俱舍》,为什么要先讲这个呢?因为《俱舍》学的时候,必定触及到一些根本教理,也有些它的前因后果的那些发展的趋向——那么很明显,我们《俱舍》是从有部来的,因为经部的进步思想触及了有部的保守,就显出有部有些地方是不能符合人心了,必须要有所抉择,那么世亲菩萨就出现在这个时候,他“唯理为宗”,就是说没有宗派见——这一点我们希望大家要有这个想法,因为我们学佛教,佛教里边分了好多派,不要说我是那个派的话,我就坚定的站在这个派上,这个派什么好的坏的都拥护,其他的派的好的坏的都要推翻,这样子的心、偏激的心学法,你认为很忠,实际上是对佛教的不忠——佛教里分派系,拉一派打一派,这个不对头。
我们要从世亲菩萨的精神来学,世亲菩萨固然是有部出家,但是经部的东西合理的,还是采取;有部的,那些太执着了,还是驳斥,这样的精神才是对的。所以说我们不要以传统的思想把我们束缚了。但是也不要狂,自己来一套,自以为了不得:我也来个世亲菩萨,我创一个宗派——这个,你没有那个能力,不要过分地头脑发狂了,这个也不行。所以说我们,第一个是不要太执着,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都好的,人家的都是不对的,这个要去掉;然后要虚心地学习佛教,真正佛教里说的,我们就要拥护,不论是哪个宗派。念佛的,我们不能骂他——我听说有些学密的居士就是看不起净土教:你们这些幼稚园,我们是大学生——把自己摆得那么高,到底你懂了多少?我们说恐怕他连什么叫解脱道也不知道,下士道怎么样子,是不是要追求人天福报,现世福报要放弃,是不是懂这个道理,恐怕也不一定。因为没有听过《广论》的不一定知道这些道理,那么你就把自己抬得那么高,大学生、研究生,人家净土宗的也不见得个个都是文盲,也不是都是老太婆,也有很多学问很好的——像黄念祖这些学过密宗的,他后来弘扬净土,说他是幼稚园,你倒是个老太婆成了个大学研究生了,这个恐怕也太主观了吧?所以说我们宗教里边,凡是是佛说的,只要是合理的,是符合佛说的精神的,都拥护,不要起这个宗派见:自己对,人家不对,说人家不好,或者贬低人家,说人家低,自己抬高自己。要和合,不同的宗派要共同繁荣,不要去打倒人家抬高自己,这个我们不要。
相似佛法——戴了佛教的帽子而里边却不是真正的佛教,这些我们也不是说打击,就是一定要辨清楚。不但自己搞清楚,不上当,也要公布于世,使大家不上当。要达到这个,非要自己学好教理不可,你如果教理没有学好,到底人家说这个话,是佛说的,还是不是佛说的,你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么,你如何教化人呢?自己眼睛都没有开,要带、把人家引路去了,那当然是徒然的。所以说我们现在还是闻法第一,多闻第一,一定要多闻多学,把眼睛开了,然后走路才有把握,闻思修这是一定的步骤。闻思修下去然后戒定慧,一个是教,一个是证,戒定慧是达到证的那个方向的,而闻思修是教的方面的,教证二法缺一不可。所以,单是像一般佛学院里边,只要闻思修,不要戒定慧的,实际上他们的闻思修的思修——思是可能有,修没有,只要闻思,不要戒定慧,这样子偏了一边去了,他的智慧是狂的,甚至会错的。那么你要戒定慧,也必须要结合闻思修,如果单是戒定慧,死板板地持戒,弄得好象很严格,不倒单等等,搞了很多,真正的佛教的原则在哪里——不知道,那么这样子修行,也会走了一边去。所以说我们要做真正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尤其是比丘,要做人天师的,自己如果把闻思修、戒定慧、教证二法搞不清楚的话,如何为人的师呢?很多人都欢喜做人的师,都欢喜教人家——教人家要本钱的,你如果没有本钱,教错了,这个因果是不得了。我们要经常把这个话放在心间,就是什么?就是那个禅师的:大彻大悟之后,还有没有因果——不昧因果、不落因果这两个话,就是一线之差,而结果的后果却是不得了。说法的也不是随便好乱说的,你是盗名取利的,这样子的姿态去说法,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你要说法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充实,尽量地避免说错,尽量地要符合佛的原意,然后这样子说。自利利他,才能够有所收获。
讲这一个《印度佛教史》,我们今天基本上讲到这里。那么下一个阶段,我们就是要开始正式讲《俱舍》。我们大概还得要考试一下,考试一下之后,那么过两天,把《俱舍》的讲义要去整理一下。再就是把它印出来,然后正式地开始《俱舍》的学习。
附、思考题
第一讲 (p1)
1. 雅利安人信仰什么宗教?什么叫吠陀?
2. 当释迦牟尼佛应世时期印度社会有几种阶级?
3. 反吠陀思潮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有哪些派别?
4. 当时印度的学说有哪些系统?
5. 佛陀对那些思想学说的看法如何?
第二讲 (p13)
1. 什么叫原始佛教时期?
2. 佛陀的历史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
3. 试述三藏第一次结集的原因、地点及主持人等。
第三讲 (p30)
1. 什么叫缘起论?什么叫中道?两者关系如何?
2. 何谓十二支因缘?试以三际十二支方式说明“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及“有支理唯此”的涵义。
第四讲 (p44)
1. 尽自己所知的详细说明四圣谛的意义?
2. 就缘起论的观点解释四圣谛。
第五讲 (p58)
1. 什么叫“八正道”?正修八正道在什么时候?
2. 为什么说八正道如轮?
3. 何谓三法印?
4. 三法印与实相印是否有大小乘的不同?
5. 怎样把三法印与实相印统一起来?
第六讲 (p72)
1. 佛教四次结集的要点,试一一述之。
第七讲 (p88)
1. 什么叫“一说部”、“分别说部”?试举例说明之。
2. 宗派分裂的根本原因何在?
3. 何谓“一念蕴”、“穷生死蕴”、“一生蕴”?
4. 汉地以小乘法证人空,大乘兼证法空,这个区别大小乘的标准是否恰当?为什么?
5. 什么叫“一切有”?
6. 有部为什么又名说因部?
7. 何谓六因、四缘?
8. 有部对“极微”、“刹那”是怎样理解的?
9. 有部如何建立二谛?
第八讲 (p106)
1. 有部的中道观是如何说的?
2. 什么叫“阿毗达磨”?试用尽可能得到的资料说明之。
3. 世友尊者对有部学说有什么贡献?
4. 有部主张三世实有,即法体是三世恒存,应是常见,怎么称缘起论?
第九讲 (p116)
1. 犊子部与有部不同主张主要有几点?
2. 犊子部为什么要立一不可说我?
3. 世尊说无我,犊子部系立我,他们如何解释“无我义”?
4. 犊子部在哪些方面表现与唯识说不一致?
5. 具体举例大众系在方法论上与上座系的不同处?
6. 大众系对色法的看法如何?有哪些与有部不同?
第十讲 (p132)
1. 何为初期大乘佛学时期?它是以什么来作标志的?
2. 最早出现的大乘经典是什么?什么是般若思想?
第十一讲 (p145)
1. 何谓龙树六论?宗大师对此六论的评价如何?
2. 应如何理解文献上“小乘”这个名词?
3. 判别大小乘的标准是什么?
4. 试述有部东、西两派概况?
5. 《俱舍论》是在什么条件下造的?
第十二讲 (p160)
1. 众贤论师著书欲与世亲菩萨面共论议,结果如何?
2. 所谓《俱舍雹论》实际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3. 经部的来源是怎样的?为什么称经部?
4. 经部的学说与瑜伽行派(“唯识”)有什么关系?
5. 什么叫不失法?
6. 正量部有哪些学说与瑜伽行派有矛盾?
第十三讲 (p177)
1. 正量部的不失法是什么?它与安立不可说我有什么联系?
2. 何谓受用缘起?
3. 何谓分别自性缘起?
4. 何谓三性说?
5. 瑜伽行派的中道观是什么?
第十四讲 (p192)
1. 何谓因明?
2. 试述有部、经部、中观、瑜伽的中道观,并指出其不同处。
3. 解释《摄大乘论》中“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一段义,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十五讲 (p205)
1. 试比较《解深密经》、《成唯识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及本讲义所说之三自性及如何融贯?
2. 何谓瑜伽行派,就中又分几种?
3. 何谓“唯识古学”、“唯识今学”?
4. 何谓“应成”和“自立量派”?
5. 试述清辨论师与瑜伽行派的不同点?
6. 何谓中观学派,就中又分几家?
第十六讲 (p221)
1. 印度历史上佛教最高学府有几个,是哪些?
2. 晚期大乘佛学分哪些大派?
3. 晚期瑜伽派的主要论师是谁?各述其主要事迹。
4. 法称论师在因明学上有哪些贡献?
7. 月官与月称论师之辩论事略述其要?
第十七讲 (p234)
1. 晚期大乘佛学中观派的主要论师是谁?各述其主要事迹?
2. 中观派又分几派?各述其要。
3. 月称论师对瑜伽行派有什么看法?
4. 何谓自空、他空?
5. 寂天论师对佛学的贡献有哪些方面?
8. 解释“自续”、“应成”二名词。
第十八讲 (p249)
1. 何谓“瑜伽中观派”?
2. 静命论师对佛教的贡献如何?
3. 莲华戒论师对佛教的贡献如何?
4. 师子贤论师对佛教的贡献如何?
5. 何谓《现观庄严论》?
6. “佛学思想出现了转回的现象”指什么一回事?
7. 佛教在印度共经历多少年?
8. 为什么说佛陀的教义仍是如是新鲜而合乎时代思潮的要求?
--------------------------------------------------------------------------------
[1]现观:《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由能知智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由名现观
[2] 八法: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圆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