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別,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對待而有,一有時則二皆有,一無時亦無二故。
“故說一切法”,一切法即有爲(妄分別)、無爲(空性)。
“非空非不空”,謂由空性故,及妄分別,故言“非空”,以二谛體是有故(即依他、圓成二性是有)。“非不空”者,謂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無故(即遍計所執性是無)。
“有無及有故”,“有”謂安妄分別有故;“無”謂二取、我法二無故;“及有”者,謂于妄分別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或“有故”者,指妄分別,“無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勝義二谛互有。
“是則契中道”,謂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無,不同小部,故處中道。
附:中觀宗中道觀 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辨中邊論》裏邊慈氏菩薩(即彌勒菩薩)說了一個偈——這是《辨中邊論》開宗明義的一個偈:“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不能說一切都無,該有的要有,該無的是無,其中有“有”、有“無”,這纔是真正的“中道”。“由此故知,說唯識者,契中道義”,所以說真正講唯識的,才符合中道。意思是說,清辨論師那一派的說法,一切法都是空,不符合中道;應該有的就說有、無的就說無,這才是真正的中道。
這個在我們第一次發的講義(簡介)裏邊有一個注解——《辨中邊論》開宗明義頌釋: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這是《辨中邊論》的開宗明義,什麼叫中道?它要分辨哪是中?哪是邊?邊就是落兩邊了,不落兩邊就是中。
什麼是“虛妄分別有”?“即有叁界虛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染汙的、有清淨的,這是染汙的那一分,都是虛妄分別的心;這些虛妄分別的心都是因緣和合産生的——如八識,是依他起,“因緣所成”;“非有似有”,不能說絕對有,但是也不是無,就是“假有”了。
“于此二都無:于此妄心之上,都無能取、所取之二,或都無我、法之二”,在虛妄分別的依他起上邊,能取、所取的徧計的執著,這兩個都是沒有的;或者說,在虛妄分別的依他起上邊,執著實在的我、有實在的法,這兩個也是沒有的。這個“二”,或者指能取、所取,或者指我、法,這兩個都是沒有的。
“此中唯有空:謂此妄心中唯有真如”,這個虛妄分別的心裏邊,只有它的識性,心的性就是真空(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顯故”,“空”是有的,即“補特伽羅無、法無”的這個“性”是有的,不是說一切都沒有。這是唯識宗的特征,“人法是無我,無我性是有”,“我”是沒有的,“法”也是沒有的,但是“我空”是有的,“法空”也是有的——空性是有的,真如是有的。“此中唯有空”並不是一切都無,我法二執、能所二取是沒有,但是我空、法空這個空性是有的。““唯”是定義,以依他中,決定唯有空故”,這個“唯”是“決定”的意思,依他起當中決定有一個空性。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別心(即是俗谛)”,在空性當中,也有依他起的虛妄分別——就是緣起,空性當中有緣起,緣起當中有空性,這兩個是真俗二谛,是相對的。沒有真谛,也沒有俗谛;沒有俗谛,也就沒有真谛,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即是俗谛”,依他起虛妄分別是世俗谛。“前句妄分別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別,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對待而有,一有時則二皆有,一無時亦無二故”。唯識宗批判中觀宗,說中觀宗把世俗谛都掃完了,那麼勝義谛也就不能成立了。它是這樣子的觀點,實際上各有各的道理。
“故說一切法:一切法即有爲(妄分別)、無爲(空性)”,一切法就是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在裏頭。
什麼叫“非空非不空”?“謂由空性故,及妄分別,故言“非空””,由于空性是有的,及虛妄分別的緣因,故說“非空”,“以二谛體是有故(即依他、圓成二性是有)”,二谛體是有的,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有的。““非不空”者,謂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無故”,能取、所取徧計執是沒有的,或者說我法二執是沒有的——這也不能說不空了,這兩個是空的。“即遍計所執性是無”,所以說也不是不是空,而依他、圓成二性是有的,也不能說是空。
“有無及有故”,先說有、無:““有”謂安妄分別有故,“無”謂二取、我法二無故”,有是有虛妄分別的依他起,無是沒有徧計所執的能所二取、我執法執。一個是有,一個是沒有,有無分明。“及有故:“及有”者,謂于妄分別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在虛妄分別當中有真空、真空中有虛妄分別,這第二個“有”就是說真俗二谛相互而有。“或“有故”者,指妄分別,“無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勝義二谛互有”。這個裏邊就把有、沒有分別得很清楚,一層一層地說。
這樣子來看問題,才是中道——“是則契中道:謂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無,不同小部,故處中道。”二谛是有的,不同清辨論師;二取是沒有的,不同部派佛學,這樣子才能處于中道。那就是說它是介于部派佛學與清辨論師的中觀的中間。它認爲清辨論師的中觀空得太多了,把有的也空掉;而部派裏邊又有得太多,本來是空的,卻執著爲有。對部派執著有的(二取),把它空掉,而對清辨認爲空的(二谛),不要把它空掉,這樣子,就認爲是唯識宗的中道。
我們學唯識的時候,是這麼樣子說的中道。將來要與中觀宗的中道辯論,那到以後再辯了。先要有這個基礎,以後學中觀,與你辯起來,你才知道辯論什麼東西。如果你沒有把唯識宗學好,將來中觀跟唯識展開辯論的時候,你就不知所雲:“他在說啥東西,我不知道”。就像我們沒有學過因明,他立了很多量,“你立你的好了,到底對不對?我們不知道!”那就白白地立了,這個要學過因明才能知道。那麼唯識,你不學的話,將來中觀跟你辯論的時候,你就不知道辯什麼了。
因明要不要學?學唯識的人要學因明,學中觀的人也要學因明,什麼時候學?等有機會學。因爲我們一心不能二用,正在講唯識,又去講因明,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神來這樣搞,只好分階段來學。如果能夠再找一位教師——即使找來了一位,你們唯識因明兩個一起學,恐怕也吃不消了。我們也很想找一位老師來幫著講一下因明,但是一起講,你們是不是吃得消?也不知道了。因明學,也不是頂好學,這唯識也不是頂好學,一起學就是兩個難,一個難是夠嗆,兩個難更夠嗆,若再有叁個難,那就要退了。
今天講的,希望大家回去複習一下。有問題的要提,不要囫囵吞棗,因爲這個裏邊講的時候,有很多的東西還沒有講透。有些現在講了你們還沒有辦法領受的就不要講了。它的發揮,很多是根據《成唯識論》來發揮的。《成唯識論》是唯識學最高峰的東西,那麼有一些就不必要在初學的時候全部拿出來;全部拿出來,那去學《成唯識論》好了,把將來最高的內容都拿出來了。這個也要有次第,有些先不需要(比較難懂)的就可以把它略過去算了;因明呢,也略過去就算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八講)
思考題
四五、 論說“唯遮外境,不遣相應”,試釋之。
四六、 何謂”相應”?
四七、 唯遮外境是否識外一切皆無?
四八、 “內識生時,似外境現”,試以護法唯識今學,而解釋之。
四九、 “如有眩翳,見發蠅等”,試以護法唯識今學,而解釋之。
五〇、 論雲“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試解釋之。
五一、 正知唯識教意,有何利益?
五二、 辨中邊論開宗明義一頌,如何解釋?
五叁、 解釋“故無少法,能取少法”。
五四、 解釋“唯量唯二”、“種種”。
參考資料
資料1
相應 《俱舍論頌疏》卷四:心心所有依,有緣有行相,相應義有五者,此釋心心所法,更有四名,義雖有殊,體還一也。一名有所依,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二名有所緣,取所緣境故。所緣境者,色等六境也。叁名有行相,謂同有一行相也,如緣青境,心及心所皆帶青上影像,此識上相,名爲行相。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相謂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爲行相,依主釋也。心與心所,皆有青相,青相雖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或名有行相,論雲:即于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解雲:品類差別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齊等起也。四名相應,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一所依、二所緣、叁行相、四時、五事,皆平等故。時等者,謂心心所,同生住異滅時故。事等者,事者體也,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無兩受等,共相應故。」《俱舍論頌疏》卷6:「頌曰。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要須同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謂同依言。即顯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義具足。名爲相應。論雲。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爲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爲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解雲。心與心所。所依不異。名爲一也。
行相 (術語)心識各自固有之性能,謂之行相。心識以各自之性能,遊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對境之相狀,故名行相。唯識論二曰:「識以了別爲行相故。」心識對于事物之境時,必現其影像于心內,如鏡之于物指其心內之影像而謂之行相。唯識述記叁本曰:「相者體也,即謂境相,行于境相,名爲行相。或相謂相狀,行境之相狀,名爲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義,非是行解義。」又爲行解事物之相貌,故雲行相。俱舍光記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爲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謂行解,如了別等;相謂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爲行相。」俱舍寶疏四曰:「能緣心法,于所緣境品類不同。行解心上,起品類相,如鏡照物類于鏡面上,有種種像差別之相。」頌疏叁曰:「如緣青境心及心所,皆帶青上影像,此識上相,名爲行相。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相謂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爲行相,依主釋也。」 。《成唯識論述記》卷叁:「論曰:……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爲行相故。述曰:此解行相。識自體分以了別爲行相故。行相見分也。類體亦然。相者體也,即謂境相,行于境相,名爲行相。或相謂相狀,行境之相狀,名爲行相。前解通無分別智。後解除彼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此解亦非無分別智。以無相故 然本但是行于相義。非是行解義。」
資料2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卷一一:「何謂之八識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識也。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也。然前五識屬外。即用也。後叁識屬內。即體也。又前五識屬後得智。後叁識屬根本智也。何謂四智。答。一成所作智。二妙觀察智。叁平等性智。四大圓鏡智也。今轉者。謂菩薩之人。纔登初地。方轉得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此智善達諸法也。然此第六識中。具善性不善性無記性。爲叁性。乃分別一切法也。其次入二地至十地。方轉得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此智乃是番因得名。蓋因執我不平等故。須番之也。然末那此雲染汙根。謂此識。內執我癡我慢我愛我見。外執有凡有聖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等也。然上二識。乃是菩薩之人。因地于十地之中轉也。其次于等妙二覺果位上。方轉得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此智乃是從喻得名。然此第八識。執內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種子也。今則譬如大圓鏡光明圓滿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童子。手持一鑒。祖問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此是果上轉也。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而前五識只就果上一道。轉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諸佛事也。所以祖師雲。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非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雖雲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但轉其名。不轉其體也。」
資料3 人法是無我,無我性是有
《攝大乘論釋》卷一(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又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慈氏,于汝意雲何?諸遍計所執中非實有性爲色非色?不也,世尊。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設言說性爲色非色?不也,世尊。諸圓成實中彼空無我性爲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門故,應如是知,諸遍計所執性決定非有,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設言說,諸圓成實空無我性是真實有。」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