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对待而有,一有时则二皆有,一无时亦无二故。
“故说一切法”,一切法即有为(妄分别)、无为(空性)。
“非空非不空”,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体是有故(即依他、圆成二性是有)。“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无故(即遍计所执性是无)。
“有无及有故”,“有”谓安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二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或“有故”者,指妄分别,“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胜义二谛互有。
“是则契中道”,谓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
附:中观宗中道观 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辨中边论》里边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说了一个偈——这是《辨中边论》开宗明义的一个偈:“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不能说一切都无,该有的要有,该无的是无,其中有“有”、有“无”,这纔是真正的“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所以说真正讲唯识的,才符合中道。意思是说,清辨论师那一派的说法,一切法都是空,不符合中道;应该有的就说有、无的就说无,这才是真正的中道。
这个在我们第一次发的讲义(简介)里边有一个注解——《辨中边论》开宗明义颂释: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这是《辨中边论》的开宗明义,什么叫中道?它要分辨哪是中?哪是边?边就是落两边了,不落两边就是中。
什么是“虚妄分别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染污的、有清净的,这是染污的那一分,都是虚妄分别的心;这些虚妄分别的心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如八识,是依他起,“因缘所成”;“非有似有”,不能说绝对有,但是也不是无,就是“假有”了。
“于此二都无:于此妄心之上,都无能取、所取之二,或都无我、法之二”,在虚妄分别的依他起上边,能取、所取的徧计的执着,这两个都是没有的;或者说,在虚妄分别的依他起上边,执着实在的我、有实在的法,这两个也是没有的。这个“二”,或者指能取、所取,或者指我、法,这两个都是没有的。
“此中唯有空: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这个虚妄分别的心里边,只有它的识性,心的性就是真空(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显故”,“空”是有的,即“补特伽罗无、法无”的这个“性”是有的,不是说一切都没有。这是唯识宗的特征,“人法是无我,无我性是有”,“我”是没有的,“法”也是没有的,但是“我空”是有的,“法空”也是有的——空性是有的,真如是有的。“此中唯有空”并不是一切都无,我法二执、能所二取是没有,但是我空、法空这个空性是有的。““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这个“唯”是“决定”的意思,依他起当中决定有一个空性。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别心(即是俗谛)”,在空性当中,也有依他起的虚妄分别——就是缘起,空性当中有缘起,缘起当中有空性,这两个是真俗二谛,是相对的。没有真谛,也没有俗谛;没有俗谛,也就没有真谛,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即是俗谛”,依他起虚妄分别是世俗谛。“前句妄分别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对待而有,一有时则二皆有,一无时亦无二故”。唯识宗批判中观宗,说中观宗把世俗谛都扫完了,那么胜义谛也就不能成立了。它是这样子的观点,实际上各有各的道理。
“故说一切法:一切法即有为(妄分别)、无为(空性)”,一切法就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在里头。
什么叫“非空非不空”?“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由于空性是有的,及虚妄分别的缘因,故说“非空”,“以二谛体是有故(即依他、圆成二性是有)”,二谛体是有的,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有的。““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无故”,能取、所取徧计执是没有的,或者说我法二执是没有的——这也不能说不空了,这两个是空的。“即遍计所执性是无”,所以说也不是不是空,而依他、圆成二性是有的,也不能说是空。
“有无及有故”,先说有、无:““有”谓安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二无故”,有是有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无是没有徧计所执的能所二取、我执法执。一个是有,一个是没有,有无分明。“及有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在虚妄分别当中有真空、真空中有虚妄分别,这第二个“有”就是说真俗二谛相互而有。“或“有故”者,指妄分别,“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胜义二谛互有”。这个里边就把有、没有分别得很清楚,一层一层地说。
这样子来看问题,才是中道——“是则契中道:谓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二谛是有的,不同清辨论师;二取是没有的,不同部派佛学,这样子才能处于中道。那就是说它是介于部派佛学与清辨论师的中观的中间。它认为清辨论师的中观空得太多了,把有的也空掉;而部派里边又有得太多,本来是空的,却执着为有。对部派执着有的(二取),把它空掉,而对清辨认为空的(二谛),不要把它空掉,这样子,就认为是唯识宗的中道。
我们学唯识的时候,是这么样子说的中道。将来要与中观宗的中道辩论,那到以后再辩了。先要有这个基础,以后学中观,与你辩起来,你才知道辩论什么东西。如果你没有把唯识宗学好,将来中观跟唯识展开辩论的时候,你就不知所云:“他在说啥东西,我不知道”。就像我们没有学过因明,他立了很多量,“你立你的好了,到底对不对?我们不知道!”那就白白地立了,这个要学过因明才能知道。那么唯识,你不学的话,将来中观跟你辩论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辩什么了。
因明要不要学?学唯识的人要学因明,学中观的人也要学因明,什么时候学?等有机会学。因为我们一心不能二用,正在讲唯识,又去讲因明,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神来这样搞,只好分阶段来学。如果能够再找一位教师——即使找来了一位,你们唯识因明两个一起学,恐怕也吃不消了。我们也很想找一位老师来帮着讲一下因明,但是一起讲,你们是不是吃得消?也不知道了。因明学,也不是顶好学,这唯识也不是顶好学,一起学就是两个难,一个难是够呛,两个难更够呛,若再有三个难,那就要退了。
今天讲的,希望大家回去复习一下。有问题的要提,不要囫囵吞枣,因为这个里边讲的时候,有很多的东西还没有讲透。有些现在讲了你们还没有办法领受的就不要讲了。它的发挥,很多是根据《成唯识论》来发挥的。《成唯识论》是唯识学最高峰的东西,那么有一些就不必要在初学的时候全部拿出来;全部拿出来,那去学《成唯识论》好了,把将来最高的内容都拿出来了。这个也要有次第,有些先不需要(比较难懂)的就可以把它略过去算了;因明呢,也略过去就算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八讲)
思考题
四五、 论说“唯遮外境,不遣相应”,试释之。
四六、 何谓”相应”?
四七、 唯遮外境是否识外一切皆无?
四八、 “内识生时,似外境现”,试以护法唯识今学,而解释之。
四九、 “如有眩翳,见发蝇等”,试以护法唯识今学,而解释之。
五〇、 论云“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试解释之。
五一、 正知唯识教意,有何利益?
五二、 辨中边论开宗明义一颂,如何解释?
五三、 解释“故无少法,能取少法”。
五四、 解释“唯量唯二”、“种种”。
参考资料
资料1
相应 《俱舍论颂疏》卷四: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者,此释心心所法,更有四名,义虽有殊,体还一也。一名有所依,谓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二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所缘境者,色等六境也。三名有行相,谓同有一行相也,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心与心所,皆有青相,青相虽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或名有行相,论云: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解云:品类差别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齐等起也。四名相应,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谓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皆平等故。时等者,谓心心所,同生住异灭时故。事等者,事者体也,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无两受等,共相应故。」《俱舍论颂疏》卷6:「颂曰。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释曰。相应因者。心心所法。要须同依。方名相应。故言决定。谓同依言。即显必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五义具足。名为相应。论云。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解云。心与心所。所依不异。名为一也。
行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成唯识论述记》卷三:「论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述曰:此解行相。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故。行相见分也。类体亦然。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前解通无分别智。后解除彼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此解亦非无分别智。以无相故 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
资料2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卷一一:「何谓之八识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识也。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然前五识属外。即用也。后三识属内。即体也。又前五识属后得智。后三识属根本智也。何谓四智。答。一成所作智。二妙观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也。今转者。谓菩萨之人。纔登初地。方转得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此智善达诸法也。然此第六识中。具善性不善性无记性。为三性。乃分别一切法也。其次入二地至十地。方转得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此智乃是番因得名。盖因执我不平等故。须番之也。然末那此云染污根。谓此识。内执我痴我慢我爱我见。外执有凡有圣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等也。然上二识。乃是菩萨之人。因地于十地之中转也。其次于等妙二觉果位上。方转得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此智乃是从喻得名。然此第八识。执内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种子也。今则譬如大圆镜光明圆满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童子。手持一鉴。祖问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此是果上转也。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而前五识只就果上一道。转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诸佛事也。所以祖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非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虽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但转其名。不转其体也。」
资料3 人法是无我,无我性是有
《摄大乘论释》卷一(无性菩萨造,唐玄奘译):「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慈氏,于汝意云何?诸遍计所执中非实有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设言说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圆成实中彼空无我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门故,应如是知,诸遍计所执性决定非有,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设言说,诸圆成实空无我性是真实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八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