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缘到的决定是心内,不在心外。
量云:此亲所缘,定不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又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复第二云:余所执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
又是一个量。“此亲所缘,定不离此,二随一故”,所缘的境不离这个识,因为是见分之中的一分。“如彼能缘”,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它两个都不离开这个识。“又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再反来覆去地说,亲所缘的,决定不离开心王心所。“所缘法故”,因为是所缘的法。跟相应法一样,它是所缘的法,只能是心的相分,不能离开心的相分去缘识外的另外一个东西。“如相应法”,就像心王、心所相应一样,决定不离开。
(11A)“复第二云”,(这个立量比较费解),“余所执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其它执着的一些法,离开心心所之外,它决定是没有。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亲所缘就是心心所缘的境,不能离开心识。心所也有见相二分。因为它是所缘法,跟相应法一样,都不能离开的。这是强调这一些道理,他用因明的量来成立。
问:如他身等识,虽不亲缘,既许有体,何得名唯识?
你说我们缘的是识本体的相分,那么其他的有情,他身上也有识,这个识,我们不能亲自缘,但是我们不否定它是有体的识,因为其他有情的八个识也是依他起,是有的。既然说我们的识以外还有其它的识,那你怎么说唯识呢?“唯识”应当是说,除了我们的心之外,其它都是假的,都是没有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也承认每一个有情都有他的八个识,那就是识外还有识了,怎么叫唯识呢?
答:成唯识论第七卷说:非唯识言但说一识,若唯一识无他等者,何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我们说“唯识”,并不是说只有自己的一个识,而否定其它一切的识。这个是你们自己搞错了。“非唯识言但说一识”,“唯识”这个话,不是说整个的只是一个识叫唯识,其它的识还是承认的,都还承认有其他有情的识。“若唯一识无他等者”,假使照你这么说,整个就是一个识、其他有情没有识的话,“何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的差别就没有了。他们的识是没有的,都是你一个人身上的识,那怎么会有十方凡圣(凡夫、圣者)、高的、卑的、因果等等的差别?如何能够修行成佛?这就都不成立了。人家要成佛了,你否定他身上有识,那都是空的了,这些因果、这些道理都不能建立了。
“谁为谁说,何法何求?”假使佛给我们说法,我们要求法,若说只有你自己的一个识,其他是没有的,那么哪个来说法、哪个来求法呢?都没有了。所以你这样子说只有一个识的话,根本讲不通。“故唯识言,有深意趣”,所以“唯识”这个话,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有这么一个识,这个唯识的道理有很深的旨趣在里边。
那么“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回事情呢?“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这个“唯识”的“识”,是说一切有情都有八个识,并不是说只有你一个人的识,而是把整个宇宙都包完了。每一个有情都有八个识、六位心所(心所法有六位)、所变相见(这个识里边又变相分、见分)、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八个识是心法;六位心所是心所法;所变的相见,相分就是色法;分位差别是不相应行法;空理所显真如,那是无为法,无为法是真如,真如无为是总的。“识自相故”,这八个识是识的自相;“识相应故”,六位心所是识的相应;“二所变故”,见相二分是心王、心所变出来的,这都包涵在百法里边;“三分位故”,心、心所、色三个的分位差别,就是不相应行;“四实性故”,最后的无为法就是真如了,前面的这个识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的实性,它的体性就是无为法。“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这些法都没有离开识,总的说就是“唯识”,都包在里头。不是说只有自己的一个识。
这个唯识的道理,它从头辩论到这里,辩了很多。开始说唯识就是唯心,辩明唯心、唯识是怎么一回事;再辩唯识里边有没有心所法,再辩唯识里边有没有真如的实性,等等,都辩明了。现在一起打开来说,整个的宇宙万法、五位百法都包涵在唯识的识里边。所以你说只有一个识的话,是错误的。每一个有情都有那么多的法,都属于唯识里边。
““唯”言”,唯识、唯识,既然什么都包进去了,还“唯”什么呢?什么都有了嘛,“唯”是什么意思呢?“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离开了识之外,有实在的色法或者其它的东西(虚空等等),这些是没有的。“唯”这个字就是遮这些东西。这个“唯”就是遮我们(愚夫)的徧计所执,本来是缘起的法,却执为实在有,这些有自性的东西要简别掉,其它的并不简别掉,那些依他起的八个识都在里边。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假使你能够如法地这样子去知道唯识的教理,那你可以毫无颠倒地、善巧备办资粮,可以很快就证入法空。因为知道这个教理之后,一切法空的道理就容易懂了。“法空”,在依他起里边把徧计执除掉,就是法空,就是真实、真如。这个道理知道之后,就能够很快地资粮具备,很快地证入法空,乃至“证无上觉”,可以救拔一切众生,把他们从生死轮回中救出来。这就是学唯识的好处了。我们讲唯识,讲了半天,干啥?成佛度众生啊!所以说在学校里有些教授,指手划脚地讲了半天,却把成佛度众生的总目的丢到九宵云外,把佛法讲成哲学,那个不是我们的目的。“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全拨无恶取空者”——一切都拨为空,认为一切都是没有的,把“空”的道理讲错的人(我们讲的空,有缘起,他把缘起都驳掉了,一切都是空)。这样的人有啊。上海就有一位居士,他说他找到一个成佛的捷径,是什么呢?“一切法空”,什么都是空、没有的,吃荤吃素都是空,烦恼也是空,造罪也是空,地狱也是空,他说这就是成佛的最快的道路。这个就是恶取空了。一切都认为没有;本来有缘起的,都驳成无(没有),这个叫恶取空。“有”还是有,“空”是毕竟空,这个是中道。这个全拨无恶取空的人,违背了佛的教理,这样子的人做不到“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拔济含识出生死轮回”,这个大事情,这些人是做不到的。这是当时的一些论辩,下面就要说到,清辨论师的观点就是这样子的。
“故定应信一切唯识”,所以说一定要相信一切唯识。还是我们讲的对,不能说是一切都空。
知清辨等,所执皆非,由拨依他圆成无故。
“知清辨等,所执皆非”,清辨论师是中观家里的一位,他们所说的是不对的。那是后来唯识跟中观起的大辩论了,实际上在真正的祖师眼睛里边是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的,那是教义的不同,各有所指,他讲的空跟我们讲的空涵义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我们的看法去评判。这里从唯识宗的立场来看,清辨论师的空,好象是空得太多了。“由拨依他圆成无故”,因为他辩驳,说一切空的话,就把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也驳得没有了。我们说的空,只能空徧计所执,依他、圆成是不能拨为无的。
这里我们还是要讲一下,唯识,照格鲁派的观点看来,是一个阶梯(登上中观的阶梯),它还没有究竟,所以有时说的话,跟中观的有一些不一样。中观里边,清辨论师还不是最究竟的,最高的是月称论师,直接继承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应成派),这个我们以后学中观(还有好几家)的时候还要去辩。这个中观跟唯识的争论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接触到了。
这里依窥基大师的看法,认为清辨论师 “一切法都是空”的观点是不对的。徧计执本来是空,说它是空是对的;而依他起、圆成实,不能说它是空。唯识家里边,很多道理都是要留一点尾巴,不能把“空”说到什么都没有。比如说法空,人空法空、人无我法无我,把人(补特伽罗)跟那个法的自性去掉了,但是唯识宗里边说,“人法是无我,无我性是有”,人无我的性是有的,不能说什么都没有了。“人”是没有的,“人”的这个执着(补特伽罗)是没有的,但是“补特伽罗无”是有的。这个我们学到后边就会知道,这是圆成实性,是有的。这是唯识宗里的一个特征,它不是说一切都无。(资料3)
中边论中,慈氏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
[名相注释]《辩中边论》开宗明义颂释:“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虚妄分别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因缘所成,非有似有。
“于此二都无”,于此妄心之上,都无能取、所取之二,或都无我、法之二。
“此中唯有空”,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显故。“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别心(即是俗谛)。前句妄分别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