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能緣到的決定是心內,不在心外。

  

  量雲:此親所緣,定不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又親所緣,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所緣法故。如相應法。複第二雲:余所執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

  又是一個量。“此親所緣,定不離此,二隨一故”,所緣的境不離這個識,因爲是見分之中的一分。“如彼能緣”,能緣是見分,所緣是相分,它兩個都不離開這個識。“又親所緣,決定不離心及心所”,再反來覆去地說,親所緣的,決定不離開心王心所。“所緣法故”,因爲是所緣的法。跟相應法一樣,它是所緣的法,只能是心的相分,不能離開心的相分去緣識外的另外一個東西。“如相應法”,就像心王、心所相應一樣,決定不離開。

  (11A)“複第二雲”,(這個立量比較費解),“余所執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其它執著的一些法,離開心心所之外,它決定是沒有。親所緣決定不離心及心所。親所緣就是心心所緣的境,不能離開心識。心所也有見相二分。因爲它是所緣法,跟相應法一樣,都不能離開的。這是強調這一些道理,他用因明的量來成立。

  

  問:如他身等識,雖不親緣,既許有體,何得名唯識?

  你說我們緣的是識本體的相分,那麼其他的有情,他身上也有識,這個識,我們不能親自緣,但是我們不否定它是有體的識,因爲其他有情的八個識也是依他起,是有的。既然說我們的識以外還有其它的識,那你怎麼說唯識呢?“唯識”應當是說,除了我們的心之外,其它都是假的,都是沒有的,但是實際上我們也承認每一個有情都有他的八個識,那就是識外還有識了,怎麼叫唯識呢?

  

  答:成唯識論第七卷說:非唯識言但說一識,若唯一識無他等者,何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我們說“唯識”,並不是說只有自己的一個識,而否定其它一切的識。這個是你們自己搞錯了。“非唯識言但說一識”,“唯識”這個話,不是說整個的只是一個識叫唯識,其它的識還是承認的,都還承認有其他有情的識。“若唯一識無他等者”,假使照你這麼說,整個就是一個識、其他有情沒有識的話,“何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的差別就沒有了。他們的識是沒有的,都是你一個人身上的識,那怎麼會有十方凡聖(凡夫、聖者)、高的、卑的、因果等等的差別?如何能夠修行成佛?這就都不成立了。人家要成佛了,你否定他身上有識,那都是空的了,這些因果、這些道理都不能建立了。

  

  “誰爲誰說,何法何求?”假使佛給我們說法,我們要求法,若說只有你自己的一個識,其他是沒有的,那麼哪個來說法、哪個來求法呢?都沒有了。所以你這樣子說只有一個識的話,根本講不通。“故唯識言,有深意趣”,所以“唯識”這個話,不是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有這麼一個識,這個唯識的道理有很深的旨趣在裏邊。

  

  那麼“識”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回事情呢?“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這個“唯識”的“識”,是說一切有情都有八個識,並不是說只有你一個人的識,而是把整個宇宙都包完了。每一個有情都有八個識、六位心所(心所法有六位)、所變相見(這個識裏邊又變相分、見分)、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八個識是心法;六位心所是心所法;所變的相見,相分就是色法;分位差別是不相應行法;空理所顯真如,那是無爲法,無爲法是真如,真如無爲是總的。“識自相故”,這八個識是識的自相;“識相應故”,六位心所是識的相應;“二所變故”,見相二分是心王、心所變出來的,這都包涵在百法裏邊;“叁分位故”,心、心所、色叁個的分位差別,就是不相應行;“四實性故”,最後的無爲法就是真如了,前面的這個識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的實性,它的體性就是無爲法。“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這些法都沒有離開識,總的說就是“唯識”,都包在裏頭。不是說只有自己的一個識。

  

  這個唯識的道理,它從頭辯論到這裏,辯了很多。開始說唯識就是唯心,辯明唯心、唯識是怎麼一回事;再辯唯識裏邊有沒有心所法,再辯唯識裏邊有沒有真如的實性,等等,都辯明了。現在一起打開來說,整個的宇宙萬法、五位百法都包涵在唯識的識裏邊。所以你說只有一個識的話,是錯誤的。每一個有情都有那麼多的法,都屬于唯識裏邊。

  

  ““唯”言”,唯識、唯識,既然什麼都包進去了,還“唯”什麼呢?什麼都有了嘛,“唯”是什麼意思呢?“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離開了識之外,有實在的色法或者其它的東西(虛空等等),這些是沒有的。“唯”這個字就是遮這些東西。這個“唯”就是遮我們(愚夫)的徧計所執,本來是緣起的法,卻執爲實在有,這些有自性的東西要簡別掉,其它的並不簡別掉,那些依他起的八個識都在裏邊。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假使你能夠如法地這樣子去知道唯識的教理,那你可以毫無顛倒地、善巧備辦資糧,可以很快就證入法空。因爲知道這個教理之後,一切法空的道理就容易懂了。“法空”,在依他起裏邊把徧計執除掉,就是法空,就是真實、真如。這個道理知道之後,就能夠很快地資糧具備,很快地證入法空,乃至“證無上覺”,可以救拔一切衆生,把他們從生死輪回中救出來。這就是學唯識的好處了。我們講唯識,講了半天,幹啥?成佛度衆生啊!所以說在學校裏有些教授,指手劃腳地講了半天,卻把成佛度衆生的總目的丟到九宵雲外,把佛法講成哲學,那個不是我們的目的。“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全撥無惡取空者”——一切都撥爲空,認爲一切都是沒有的,把“空”的道理講錯的人(我們講的空,有緣起,他把緣起都駁掉了,一切都是空)。這樣的人有啊。上海就有一位居士,他說他找到一個成佛的捷徑,是什麼呢?“一切法空”,什麼都是空、沒有的,吃葷吃素都是空,煩惱也是空,造罪也是空,地獄也是空,他說這就是成佛的最快的道路。這個就是惡取空了。一切都認爲沒有;本來有緣起的,都駁成無(沒有),這個叫惡取空。“有”還是有,“空”是畢竟空,這個是中道。這個全撥無惡取空的人,違背了佛的教理,這樣子的人做不到“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拔濟含識出生死輪回”,這個大事情,這些人是做不到的。這是當時的一些論辯,下面就要說到,清辨論師的觀點就是這樣子的。

  

  “故定應信一切唯識”,所以說一定要相信一切唯識。還是我們講的對,不能說是一切都空。

  

  知清辨等,所執皆非,由撥依他圓成無故。

  “知清辨等,所執皆非”,清辨論師是中觀家裏的一位,他們所說的是不對的。那是後來唯識跟中觀起的大辯論了,實際上在真正的祖師眼睛裏邊是沒有那麼大的差異的,那是教義的不同,各有所指,他講的空跟我們講的空涵義不一樣,所以不能照我們的看法去評判。這裏從唯識宗的立場來看,清辨論師的空,好象是空得太多了。“由撥依他圓成無故”,因爲他辯駁,說一切空的話,就把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也駁得沒有了。我們說的空,只能空徧計所執,依他、圓成是不能撥爲無的。

  這裏我們還是要講一下,唯識,照格魯派的觀點看來,是一個階梯(登上中觀的階梯),它還沒有究竟,所以有時說的話,跟中觀的有一些不一樣。中觀裏邊,清辨論師還不是最究竟的,最高的是月稱論師,直接繼承龍樹菩薩的中觀見(應成派),這個我們以後學中觀(還有好幾家)的時候還要去辯。這個中觀跟唯識的爭論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接觸到了。

  這裏依窺基大師的看法,認爲清辨論師 “一切法都是空”的觀點是不對的。徧計執本來是空,說它是空是對的;而依他起、圓成實,不能說它是空。唯識家裏邊,很多道理都是要留一點尾巴,不能把“空”說到什麼都沒有。比如說法空,人空法空、人無我法無我,把人(補特伽羅)跟那個法的自性去掉了,但是唯識宗裏邊說,“人法是無我,無我性是有”,人無我的性是有的,不能說什麼都沒有了。“人”是沒有的,“人”的這個執著(補特伽羅)是沒有的,但是“補特伽羅無”是有的。這個我們學到後邊就會知道,這是圓成實性,是有的。這是唯識宗裏的一個特征,它不是說一切都無。(資料3)

  

  中邊論中,慈氏尊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由此故知,說唯識者,契中道義。

  [名相注釋]《辯中邊論》開宗明義頌釋:“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虛妄分別有”,即有叁界虛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因緣所成,非有似有。

  “于此二都無”,于此妄心之上,都無能取、所取之二,或都無我、法之二。

  “此中唯有空”,謂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顯故。“唯”是定義,以依他中,決定唯有空故。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別心(即是俗谛)。前句妄分別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