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
上智下敏上師 講授
內容提要:
1.回顧、複習(述記原文、名相注釋)
[名相注釋]
《成唯識論》卷二雲:“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種障者,立爲不般涅槃法姓;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無畢竟二種障者,即立彼爲如來種姓。”
證轉依果:《成唯識論》卷九雲:“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述記]中邊等說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體非無。攝論等說,唯二等故。若無依他見相二分,即違厚嚴及諸聖說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內識叁分而生,都無少分離心之外徧計所執實二取現,故無少法能取少法。說唯識言,令其了達,不生愚昧,謂彼爲有。
[名相注釋]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 《成唯識論》(卷八二十九頁)雲:“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攝大乘論》(卷二所知相分第叁)雲:“唯識、二、種種。”彼雲唯識,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無境故;唯二者,有見相故;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見相,得成二種,故見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經》雲:現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聖教,皆有二、叁、四分,故言種種,皆名依他起故。又種種者,是見分相分,各有種種行相,義如《攝大乘論》說。
[述記]論曰: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問:何名相應?答:成唯識論第叁卷說,謂心心所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即具四義,除同行相,乃名相應。
[回顧]此中二取,都無少實,唯有自證,似彼而生,唯取自體,故無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謂離識體有實二分,故說唯識,令其了知。
[名相注釋]故無少法能取少法 《成唯識論》卷七雲:“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述記]
量雲:……此成心外境,非內心所緣,次成心內境,定不離于識。量雲:……又親所緣,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所緣法故。
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識遂于空中見有發蠅等。等者等取空花黃色、第二月等,眩是亂病,翳是障疾。眼病爲緣,意見發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由眼有病,以眼爲門,意見蠅等,非即眼識,能見發蠅。如以手等按一目時,意識便見第二月現,非即眼識,見第二月。第六意識,以眼爲門,同時明了,狀如眼見,實非眼見,以五識中無慧執故。成唯識說: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妄計度故,說之爲無。此護法等說唯六七有執者,解攝大乘說能計度者是意識故。若安慧等說八識中皆有執者,以此等論諸文爲證……。
廣此等诤,如成唯識。瞿波論師同護法釋,以眼爲門,意識能執。無有道理五識緣無,無分別故,一向緣實。如阿毗達磨經偈中說: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起;意識有二種,緣實不實境……。唯緣實境,妄習內緣,所見外境,皆非實有。亦如發蠅,所見蠅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識雲: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爲實有外境。雖有此喻,理仍未顯,應更立量。
2.正講新文(述記原文)
今言唯識,但言叁界,且略但依染依他說,妄執分別,唯染汙故,理實亦有淨分依他。淨分依他,唯識異說,至下當敘,不繁煩顯。然心、心所,依世俗谛,非真實有,依他起故,如幻事等。若依勝義,非實非不實,心言絕故。
依清辨等,破有爲空: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彼似比量,非真比量。若我真性,離心言故,有爲非空;若汝真性,非極成有,唯是空故。故今所說,于理無違。爲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問:雖知離心實境非有,心內之境,爲如于心,亦是實有,爲有異耶?
答:成唯識論第十卷中,略有叁說。第一師說: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許識內境俱實有故。
第二師說: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虛實如識,唯言遣外,不遮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境既同識,何名唯識?應名唯境。虛實同故,識唯內有,境通外故;恐濫于彼,但言唯識。或諸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哀愍于彼,但說唯識,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說內境如外都無。雖有內境,亦不如心,此中但說如心實者。
第叁師說:或相分等,皆識爲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第叁師安慧等,前二師義護法等宗,然有別說。合而論者,第二師說勝,無過失故,識者自知。然佛地論,但有一說,同第一師。
論:即于此義,有設難言。
述曰:上來總辨初立論宗,唯識無境。自下第二,釋外所征,廣破外執。于二十頌中大文有七。此下第一有十四頌,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二、“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下有一頌半,釋小乘等以現量證境有,返破憶持執。叁、“若如夢中雖無實境”下有半頌,釋小乘外道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四、“若諸有情由自相續”下有半頌,複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五、“若如夢中境雖無實”下,次有半頌,複解外難夢覺心無異,造行果差失。六、“若唯有識無身語等”下,次有二頌,又釋外難無境殺等無,返诰他宗失。七、“若唯有識諸他心智”下,次有一頌,又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
丙一 破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 分叁
丁一 初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 分二
就第一中文複有四:初有一頌,小乘外道四事難境無,證知非唯識;第二“非皆不成”下,次有五頌,釋四難非理,故知是唯識;第叁“此教非因”下,次有叁頌,釋有情法二無我教,引教難不成,故知唯有識;第四“複雲何知佛依如是”下,次有五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故知唯有識。或分爲叁,合初二段,總爲一段,四事問答外境無故。
于初難中,先標外難,後敘難。今“即于此義,有設難言”者,標外難也。謂此所難,無實外征,論主假作經部諸師,爲此問意,故言設難。又設謂施設,即實經部施設此難。
附[科判]
乙二 釋外所征 廣破異執 分七 ……………………即于此義,有設難言
丙一破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 分二
丁一初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 分二
戊一先一頌難…………………………………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戊二後五頌釋分二
己一初二頌答非不成分二
庚一初一頌答別難不成………………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庚二次一頌答總難不成………………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
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己二次叁頌破外救義分叁
庚一初一頌破大衆部犢子部計………如天上傍生,地獄中不爾,
所執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庚二次一頌破有部計…………………若許由業力,有異大種生,
起如是轉變,于識何不許。
庚叁後一頌破經部計…………………業熏習余處,執余處有果,
所熏識有果,不許有何因。
丁二次叁頌釋外所引有色等教爲證不成 分叁
戊一初一頌說色有別意………………………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說有色等處,如化生有情。
戊二次一頌說色有密意………………………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
爲成內外處,佛說彼爲十。
戊叁後一頌說色有勝利………………………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
所執法無我,複依余教入。
丁叁後五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 分叁
戊一初一頌合破外小…………………………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極微,
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
戊二次叁頌正破小乘 分二
己一初二頌破極微有合無合不成 分二
庚一初一頌設答不成…………………極微與六合,一應成六分;
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
庚二後一頌破救不成…………………極微既無合,聚有合者誰;
或相合不成,不由無方分。
己二後一頌破極微有分無分不成…………極微有方分,理應不成一;
無應影障無,聚不異無二。
戊叁後一頌正破外道設破小乘………………一應無次行,俱時至未至,
及多有間事,並難見細物。
丙二釋外人難現量證境有返破憶持執 分二
丁一初一頌釋現量證 ……………………………現覺如夢等,已起現覺時,
見及境已無,甯許有現量。
丁二後半頌釋憶持執 ……………………………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
丙叁釋小乘外道難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
(半頌)
丙四複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輾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半頌)
丙五又釋外難夢覺心無異無造行果差失………………心由睡覺壞,夢覺果不同。
(半頌)
丙六又釋外難無境殺無罪返诘他宗失…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