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P4

  ..續本文上一頁所,所緣法故”,這個親自所緣的法,決定不離開心,親的所緣緣是在心內邊的,外邊的只是疏的緣,以疏的緣(增上緣)在自己識裏邊變一個相,然後緣的是自己內識的東西。這幾個量所講的道理就是前面那個“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原則是一樣的,他從因明的角度來講,還是講的那個道理。

  

   [回顧]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識遂于空中見有發蠅等。等者等取空花黃色、第二月等,眩是亂病,翳是障疾。眼病爲緣,意見發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由眼有病,以眼爲門,意見蠅等,非即眼識,能見發蠅。如以手等按一目時,意識便見第二月現,非即眼識,見第二月。第六意識,以眼爲門,同時明了,狀如眼見,實非眼見,以五識中無慧執故。成唯識說: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妄計度故,說之爲無。此護法等說唯六七有執者,解攝大乘說能計度者是意識故。若安慧等說八識中皆有執者,以此等論諸文爲證……。

  

   還有,昨天有人提了一個問題:五識緣境,它有沒有執著?有沒有法執?安慧說,是有法執的;而護法菩薩說,五識是現量的,不帶名言的,五識的分別是自性分別。在《俱舍》裏邊說,五識是自性分別,只有尋伺,沒有計度分別,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就是各式各樣的考慮,隨念分別是把以前的經驗回憶起來,把它兩個結合起來看問題,這在前五識都是沒有的。在《成唯識論》(卷七)裏邊說得更徹底,“五識定無尋伺”,尋伺的分別,五識都是沒有的,五識就是一個了別,就像照鏡子這麼一照,不帶名言,說長、說圓、說方……都談不上,只是一個樣子映在自己的識上就完了。

  

   這個我們再看一看:“若安慧等說八識中皆有執者……”——先看護法菩薩的說法:“眼病爲緣,意見發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由眼有病,以眼爲門,意見蠅等,非即眼識,能見發蠅。”眼睛花了,就在空中見到蒼蠅或者頭發,實際上眼識並沒有看到這些東西,而是意識在看到。就是說,第六意識,以眼作一個門戶,它能看見這些東西,並不是眼識能看。爲什麼眼識沒有看到?“以五識中無慧執故”,眼識裏邊沒有這個執著,前五識都沒有這個執著,它只是把外境如拍照片或者照鏡子那樣照一下就完了,至于是什麼長的、方的、圓的,青的、藍的,或是頭發、蒼蠅,它都沒有這個分別。這是護法菩薩的說法。

  

   《成唯識論》裏邊說,“現量證時,不執爲外”,當五識不帶名言地親自證到那個境的時候,它並沒有執著說這是外境。執著這個是外境,是第六意識才說的。前五識的見分去緣它的相分的時候,並沒有說這個相分是外境,所以說前五識沒有執著、不帶名言;而當第六意識參與之後,它就産生執著了,說這個是外境、這個是實在有的:“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意識跟眼識同時觀的時候,它借這個眼識爲門,就認爲它看到的東西是外邊的。這個外邊、內邊的分別是第六意識産生的。“故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這就還是歸結到這個問題了:見相二分是有的,自己的相分,是識所變的。眼識看相分的時候並沒有執著,它並沒有說看到的是外境,這個時候還是有的(依他起);等到你執著外境是實在的,這個認識有了偏差之後,這才屬于徧計執:本來不是外,你說它是外——“意識所執,妄計度故,說之爲無”,意識起了執著(說它是外邊的、是實在有的),這是妄執計度(徧計執),那是沒有的。

  

   所以護法菩薩一派認爲,只有第六、第七意識是有執著的,前五識是不帶執著的。而安慧一派則說前五識亦有執著。這個我們就略掉了,昨天我們講過了。我們學的人水平不同,對水平不太高的人,那些幾個派系的比較研究,就可以略掉了。依正規的玄奘法師的正統傳承,就是護法菩薩一系,把這個搞懂就行了。其它部派的比較研究,初步的可以忽略掉,以後學得深一點,再回過來研究比較也可以。

  

   [回顧]廣此等诤,如成唯識。瞿波論師同護法釋,以眼爲門,意識能執。無有道理五識緣無,無分別故,一向緣實。如阿毗達磨經偈中說: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起;意識有二種,緣實不實境……。唯緣實境,妄習內緣,所見外境,皆非實有。亦如發蠅,所見蠅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識雲: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爲實有外境。雖有此喻,理仍未顯,應更立量。

  

   我們再看瞿婆論師的說法。瞿婆論師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他親受世親菩薩的教授教誡的傳承,他的觀點同護法菩薩一樣,眼識只是個門戶,真正看到、執著有什麼東西的是意識,“以眼爲門,意識能執”。

  

   這裏邊有一個標點,昨天有人問了,很好!這個標點在我們的書上(宣統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經處校刊、單行本上冊)好象是點錯了。在十八頁的開頭:“瞿婆論師同護法釋。以眼爲門。意識能執無有道理。五識緣無。無分別故。一向緣實。”它把“無有道理”連在“意識能執”下邊,把圈號圈在“無有道理”後面。應該是“以眼爲門,意識能執。”好了,這個意思就完了,跟護法菩薩的觀點一樣,眼識是一個門,執著外面有頭發、有蒼蠅的是意識。而“無有道理”應該連到下邊去:“無有道理五識緣無”,前五識可以緣沒有的境界,沒有這個道理!這是說不通的。“無分別故”,因爲它是無分別的。“一向緣實”,因爲前五識是沒有分別的,計度分別、隨念分別都沒有,它一向是緣實在的境;沒有的東西,它是緣不起來的。沒有的東西它怎麼緣呢?它又不分別。而意識就有分別了,它可以緣有、緣無,即使是龜毛兔角,它也能分別,它也可以緣龜毛兔角。前五識是不分別的,就像拍照片那樣,有東西的它拍出來就是有的,沒有東西的它就拍不出來,它不能“緣無”。所以說“無有道理五識緣無”,前五識要緣沒有的境界,沒有這個道理!它沒有辦法的。爲什麼?“無分別故”,因爲前五識沒有分別。要分別,那得起一個假相,那麼可以緣了;但它是不分別的,既然不分別,假的東西就緣不到的了。所以說,“一向緣實”,五識一向是緣實在的境。

  

   “如阿毗達磨經偈中說: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起”,這就是“無有道理五識緣無”了,沒有一個眼識是不緣實境的,都是緣實境而起的;“意識有二種,緣實不實境”,意識有兩種,可以緣實在的境,也可以緣不實在的境。不實在的境就是龜毛兔角之類、那些沒有的東西,意識也可以緣,這在前五識是不能緣的(下邊安慧的那個解雲我們就略掉了,不去看了)。

  

   “唯緣實境,妄習內緣”,它緣的是實在的境,這個實在的境什麼?就是相分。虛妄分別熏習出來的見相二分,妄生的見分緣自己內部的相分,不是緣外境。這個相分是有的。因爲相分是依他起,是實在的。所以說,無始以來虛妄分別熏習所産生的見相二分,見分緣相分(內緣),這個是實在的,是有的,這是五識可以緣的。“所見外境,皆非實有”,而意識所執著的外境(徧計執)都是虛妄的、沒有的。

  

   昨天講的重點大概就是這些了,我們把它重新複習一下。其他的,大家看看有沒有問題?有問題的也可以問,或者是下了課再問。但是這個時候叫你們提問題,可能也提不起來了。那麼就這樣,今天大家要抄筆記的就可以抄了。下邊還有一些不太多的內容(顯自己宗),我們把它講掉,再後邊的文就是對外的辨論,外難的問題要來了。

  2.正講新課

  

   昨天講到“中邊論中,慈氏尊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由此故知,說唯識者,契中道義”。……(12A)其它時都沒有還真正地契入中道,講唯識教義的時候才是中道教,就是《華嚴經》、《解深密經》裏邊講的第叁時。

  

   今言唯識,但言叁界,且略但依染依他說,妄執分別,唯染汙故,理實亦有淨分依他。淨分依他,唯識異說,至下當敘,不繁煩顯。然心、心所,依世俗谛,非真實有,依他起故,如幻事等。若依勝義,非實非不實,心言絕故。

  

   “今言唯識,但言叁界”,我們說叁界唯識,或者叁界唯心,唯識只說叁界,但並不是說,唯識的事情只是叁界裏邊有,叁界之外就沒有了,“且略但依染依他說”,我們姑且略一點,單是從依他起染汙的那一分來說。

  

   依他起是緣起法,既有清淨的一分(就是幻滅的那一分,無漏的那一分),也有染汙的一分(有漏那一分);無漏的那一分就是道谛那一分,依了無漏的法修持的,那也是緣起,也是依他起。現在我們從凡夫的身份上說,由染汙的依他起,起煩惱、造業、感果,就這一分的緣起來說,叁界唯心;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叁界唯心,出了叁界之外,還是唯識的。這裏姑且就大家所熟悉的、凡夫所經常接觸的、染汙的依他起來說,叫叁界唯心。因爲凡夫沒有出叁界,他所知道的就是叁界,那麼給他說叁界唯識就可以了;證果證道的人,他知道無漏法裏邊也是唯識,那個以後還要說,這裏就不說了。

  

   “妄執分別,唯染汙故”,凡夫執著外境是有(在心外,不在心裏),這種執著(徧計執)都是染汙的,所以我們只說染汙的那一分,叁界唯心。“理實亦有淨分依他”,實際上也有“淨分依他”——無漏的緣起法也是依他起,清淨的那一分還是有的。現在是說染汙的那一分。“淨分依他,唯識異說,至下當敘” 清淨的那一分是唯識裏邊另外的一個說法,不是染汙的那個說法,下邊還要說到,這裏就不要多說了;開始的時候說簡單一些,單說染汙的一分,清淨的一分以後再說。

  

   “然心、心所,依世俗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