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九讲▪P4

  ..续本文上一页所,所缘法故”,这个亲自所缘的法,决定不离开心,亲的所缘缘是在心内边的,外边的只是疏的缘,以疏的缘(增上缘)在自己识里边变一个相,然后缘的是自己内识的东西。这几个量所讲的道理就是前面那个“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原则是一样的,他从因明的角度来讲,还是讲的那个道理。

  

   [回顾]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识遂于空中见有发蝇等。等者等取空花黄色、第二月等,眩是乱病,翳是障疾。眼病为缘,意见发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由眼有病,以眼为门,意见蝇等,非即眼识,能见发蝇。如以手等按一目时,意识便见第二月现,非即眼识,见第二月。第六意识,以眼为门,同时明了,状如眼见,实非眼见,以五识中无慧执故。成唯识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妄计度故,说之为无。此护法等说唯六七有执者,解摄大乘说能计度者是意识故。若安慧等说八识中皆有执者,以此等论诸文为证……。

  

   还有,昨天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五识缘境,它有没有执着?有没有法执?安慧说,是有法执的;而护法菩萨说,五识是现量的,不带名言的,五识的分别是自性分别。在《俱舍》里边说,五识是自性分别,只有寻伺,没有计度分别,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就是各式各样的考虑,随念分别是把以前的经验回忆起来,把它两个结合起来看问题,这在前五识都是没有的。在《成唯识论》(卷七)里边说得更彻底,“五识定无寻伺”,寻伺的分别,五识都是没有的,五识就是一个了别,就像照镜子这么一照,不带名言,说长、说圆、说方……都谈不上,只是一个样子映在自己的识上就完了。

  

   这个我们再看一看:“若安慧等说八识中皆有执者……”——先看护法菩萨的说法:“眼病为缘,意见发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由眼有病,以眼为门,意见蝇等,非即眼识,能见发蝇。”眼睛花了,就在空中见到苍蝇或者头发,实际上眼识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而是意识在看到。就是说,第六意识,以眼作一个门户,它能看见这些东西,并不是眼识能看。为什么眼识没有看到?“以五识中无慧执故”,眼识里边没有这个执着,前五识都没有这个执着,它只是把外境如拍照片或者照镜子那样照一下就完了,至于是什么长的、方的、圆的,青的、蓝的,或是头发、苍蝇,它都没有这个分别。这是护法菩萨的说法。

  

   《成唯识论》里边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当五识不带名言地亲自证到那个境的时候,它并没有执着说这是外境。执着这个是外境,是第六意识才说的。前五识的见分去缘它的相分的时候,并没有说这个相分是外境,所以说前五识没有执着、不带名言;而当第六意识参与之后,它就产生执着了,说这个是外境、这个是实在有的:“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意识跟眼识同时观的时候,它借这个眼识为门,就认为它看到的东西是外边的。这个外边、内边的分别是第六意识产生的。“故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这就还是归结到这个问题了:见相二分是有的,自己的相分,是识所变的。眼识看相分的时候并没有执着,它并没有说看到的是外境,这个时候还是有的(依他起);等到你执着外境是实在的,这个认识有了偏差之后,这才属于徧计执:本来不是外,你说它是外——“意识所执,妄计度故,说之为无”,意识起了执着(说它是外边的、是实在有的),这是妄执计度(徧计执),那是没有的。

  

   所以护法菩萨一派认为,只有第六、第七意识是有执着的,前五识是不带执着的。而安慧一派则说前五识亦有执着。这个我们就略掉了,昨天我们讲过了。我们学的人水平不同,对水平不太高的人,那些几个派系的比较研究,就可以略掉了。依正规的玄奘法师的正统传承,就是护法菩萨一系,把这个搞懂就行了。其它部派的比较研究,初步的可以忽略掉,以后学得深一点,再回过来研究比较也可以。

  

   [回顾]广此等诤,如成唯识。瞿波论师同护法释,以眼为门,意识能执。无有道理五识缘无,无分别故,一向缘实。如阿毗达磨经偈中说: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起;意识有二种,缘实不实境……。唯缘实境,妄习内缘,所见外境,皆非实有。亦如发蝇,所见蝇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识云: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虽有此喻,理仍未显,应更立量。

  

   我们再看瞿婆论师的说法。瞿婆论师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他亲受世亲菩萨的教授教诫的传承,他的观点同护法菩萨一样,眼识只是个门户,真正看到、执着有什么东西的是意识,“以眼为门,意识能执”。

  

   这里边有一个标点,昨天有人问了,很好!这个标点在我们的书上(宣统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经处校刊、单行本上册)好象是点错了。在十八页的开头:“瞿婆论师同护法释。以眼为门。意识能执无有道理。五识缘无。无分别故。一向缘实。”它把“无有道理”连在“意识能执”下边,把圈号圈在“无有道理”后面。应该是“以眼为门,意识能执。”好了,这个意思就完了,跟护法菩萨的观点一样,眼识是一个门,执着外面有头发、有苍蝇的是意识。而“无有道理”应该连到下边去:“无有道理五识缘无”,前五识可以缘没有的境界,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说不通的。“无分别故”,因为它是无分别的。“一向缘实”,因为前五识是没有分别的,计度分别、随念分别都没有,它一向是缘实在的境;没有的东西,它是缘不起来的。没有的东西它怎么缘呢?它又不分别。而意识就有分别了,它可以缘有、缘无,即使是龟毛兔角,它也能分别,它也可以缘龟毛兔角。前五识是不分别的,就像拍照片那样,有东西的它拍出来就是有的,没有东西的它就拍不出来,它不能“缘无”。所以说“无有道理五识缘无”,前五识要缘没有的境界,没有这个道理!它没有办法的。为什么?“无分别故”,因为前五识没有分别。要分别,那得起一个假相,那么可以缘了;但它是不分别的,既然不分别,假的东西就缘不到的了。所以说,“一向缘实”,五识一向是缘实在的境。

  

   “如阿毗达磨经偈中说: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起”,这就是“无有道理五识缘无”了,没有一个眼识是不缘实境的,都是缘实境而起的;“意识有二种,缘实不实境”,意识有两种,可以缘实在的境,也可以缘不实在的境。不实在的境就是龟毛兔角之类、那些没有的东西,意识也可以缘,这在前五识是不能缘的(下边安慧的那个解云我们就略掉了,不去看了)。

  

   “唯缘实境,妄习内缘”,它缘的是实在的境,这个实在的境什么?就是相分。虚妄分别熏习出来的见相二分,妄生的见分缘自己内部的相分,不是缘外境。这个相分是有的。因为相分是依他起,是实在的。所以说,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所产生的见相二分,见分缘相分(内缘),这个是实在的,是有的,这是五识可以缘的。“所见外境,皆非实有”,而意识所执着的外境(徧计执)都是虚妄的、没有的。

  

   昨天讲的重点大概就是这些了,我们把它重新复习一下。其他的,大家看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也可以问,或者是下了课再问。但是这个时候叫你们提问题,可能也提不起来了。那么就这样,今天大家要抄笔记的就可以抄了。下边还有一些不太多的内容(显自己宗),我们把它讲掉,再后边的文就是对外的辨论,外难的问题要来了。

  2.正讲新课

  

   昨天讲到“中边论中,慈氏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12A)其它时都没有还真正地契入中道,讲唯识教义的时候才是中道教,就是《华严经》、《解深密经》里边讲的第三时。

  

   今言唯识,但言三界,且略但依染依他说,妄执分别,唯染污故,理实亦有净分依他。净分依他,唯识异说,至下当叙,不繁烦显。然心、心所,依世俗谛,非真实有,依他起故,如幻事等。若依胜义,非实非不实,心言绝故。

  

   “今言唯识,但言三界”,我们说三界唯识,或者三界唯心,唯识只说三界,但并不是说,唯识的事情只是三界里边有,三界之外就没有了,“且略但依染依他说”,我们姑且略一点,单是从依他起染污的那一分来说。

  

   依他起是缘起法,既有清净的一分(就是幻灭的那一分,无漏的那一分),也有染污的一分(有漏那一分);无漏的那一分就是道谛那一分,依了无漏的法修持的,那也是缘起,也是依他起。现在我们从凡夫的身份上说,由染污的依他起,起烦恼、造业、感果,就这一分的缘起来说,三界唯心;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三界唯心,出了三界之外,还是唯识的。这里姑且就大家所熟悉的、凡夫所经常接触的、染污的依他起来说,叫三界唯心。因为凡夫没有出三界,他所知道的就是三界,那么给他说三界唯识就可以了;证果证道的人,他知道无漏法里边也是唯识,那个以后还要说,这里就不说了。

  

   “妄执分别,唯染污故”,凡夫执着外境是有(在心外,不在心里),这种执着(徧计执)都是染污的,所以我们只说染污的那一分,三界唯心。“理实亦有净分依他”,实际上也有“净分依他”——无漏的缘起法也是依他起,清净的那一分还是有的。现在是说染污的那一分。“净分依他,唯识异说,至下当叙” 清净的那一分是唯识里边另外的一个说法,不是染污的那个说法,下边还要说到,这里就不要多说了;开始的时候说简单一些,单说染污的一分,清净的一分以后再说。

  

   “然心、心所,依世俗谛,…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